崇祯14年,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13万大军,到达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与清军十多万大军相遇,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按理说明军13万大军对清军十多万大军,明军和清军在人数上上相差无几,明朝军队怎么就失败了呢?
▲明朝军队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正当双方激烈的对峙时,清太祖第12个儿子阿济格突袭塔山,夺去了明军堆积在笔架山上的粮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是军队的重中之重,所以得知这个消息的明军一下子就躁动不安起来,未战而先失粮草,战已败半。所以明军先失了粮草,军心不稳,皇太极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急忙命令清军以合围之势攻打明军,明军在骁勇善战的大清铁骑冲杀之下很快就变得溃不成军。
▲皇太极(剧照)溃不成军
为了争取时间筹集粮草,明军将领决定突围,企图逃至宁远,而且为了保险起见明军决定兵分两路进行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等人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向塔山,然而这个时候由于军心涣散,大家都为了急忙逃命,导致明军将士相互踩踏,导致多人伤亡,场面一片狼藉。然后清军趁此乘胜追击,杀死明军无数,俘获无数俘虏,由于军心涣散溃不成军、可以说现在的明军什么也不是。
▲崇祯皇帝(剧照)俘虏叛变
这些被清军俘获的俘虏,只是适当的挣扎了一下便归顺了清军,并且明军锦州的守将祖大寿崇祯十五年三月直接献城归降,总兵被杀。而且洪承畴一开始为表达自己对明朝忠心,甚至以绝食来明志,没想到,比较可笑的是到了五月就剃发降清了。
到时洪承畴投降的时候,明朝还不知道他已经叛变了,崇祯皇帝还专门罢朝祭拜九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才得到情报,说洪承畴已经降清了。一时间在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锦州的失守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
▲洪承畴(剧照)所以从一开始明军的粮草被劫就已经注定了明军的失败,再加上明军心理素质不够硬,将士们自相踩踏导致了很多人死亡,而且俘虏们的叛变给明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虽然明军和清军在人数上相差无几,但明军在打仗的一开始就失了先机,再加上本身军心就不稳,兵败也在所难免。那么一个小小的书童是怎么让历史在他手里转弯的呢?
▲崇祯皇帝(剧照)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崇祯与兵部尚书陈新甲商议,决定和清军议和,以此来争取时间缓和一下战争给国家带来的损失。其实皇太极也并没有想过要吞并明朝,他只不过是想占据东北并且向明朝要些钱财而已,皇太极曾经给朝鲜国王的一封信里面说过“昔大金亦曾一统,今安在哉”。这么一来,议和是最好的办法,然崇祯皇帝极爱面子,这件事也只是私下里进行而已,这也就造成了最后的结果以失败告终。
▲兵部尚书陈新甲(剧照)当皇太极知道崇祯皇帝要议和时,非常开心,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来表达自己的欢喜之情,并且还说虽然清军占有很大的优势,但依然愿意议和。陈新甲派去的和谈密使回去后就把谈判的详情写成密报交给了陈新甲,由于陈新甲一高兴就把这份密报顺手放在了书房的桌子上,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导致了一场灾难的发生。陈新甲的书童平日里深得陈新甲的喜爱,很会察言观色,所以当他去书房的时候,这位书童进入书房整理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这份密报,自以为聪明地认为这是一份要传抄给大臣们的报告。
▲皇太极(剧照)毫不犹豫地就把这份报告交给了各省驻京办事处进行传抄,就这样,所有的大臣都知道了这件事。由于这件事是秘密进行,大臣们不知道是崇祯皇帝的意思,于是纷纷弹劾陈新甲贪生怕死,秘密与清军议和。一开始崇祯还想保住陈新甲,但陈新甲认为自己自始至终都是按着皇帝的意思在办事,并没有什么错误,在狱中上书陈冤时,不但不说自己的错误,还说自己功劳甚大,甚至是大量引用皇帝曾跟他说过的原话,希望以此得到赦免。
▲皇太极(剧照)崇祯皇帝恼羞成怒,为了堵住陈新甲的嘴就把他处死了,就这样一个绝好的谈判机会就这么没了,由于因为这事儿杀死了一个大臣,从此再无人敢提议和。一个小书童的自作聪明不仅害死了自己的主人,还把上天给大明王朝的一条活路堵得死死的,真是历史在他的手中拐了个弯。都说怪事代代有,明朝特别多,明朝的怪人也不是一般的少哇!
孔有德叛明降清事件对明王朝打击巨大,其实不过是因为一只鸡……
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怕老婆御史给了崇祯一个建议,明王朝就灭亡了
崇祯为何要处死袁崇焕?真如有些人所言是中了敌人的“反间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