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历时两年,参战政权涉及清朝、明朝和朝鲜。

此次战役,清朝调发满、蒙八旗和汉军旗总兵力达十二万之多,征调属国朝鲜炮手一千人、厮卒五百人,明朝总兵力达十三万人。

松锦之战前,清朝已经做好围守久困、长期作战的准备,从朝鲜索要了农具和稻种,并发布敕谕命朝鲜出兵助粮以支援清军。明朝方面是被动应战,主帅洪承畴打算采取“持久之策”,且战且守。

但由于将帅不和,从朝廷到军队都十分腐败,在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战斗部署的情况下便先已溃败。

参与松锦之战的清朝将领主要有: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等。

参与松锦之战的朝鲜将领主要有:总兵柳琳、副将刁何良、丁天机、米塔尼、任大尼、柳廷益等。

参与松锦之战的明朝将领主要有:蓟辽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兵道张斗······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

根据作战情况可将松锦之战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围困锦州,从崇德五年(年)3月至崇德六年(年)8月上旬;

第二阶段是决战松山,崇德六年(年)8月下旬;

第三阶段是攻取四城,崇德六年(年)9月至崇德七年(年)4月。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的作战目标主要是围困锦州、松山等城池,截杀出城明军,误其农时,绝其饷道,以致城内明军粮绝薪尽以败之。崇德五年(年)正月,清朝向朝鲜索求的种子稻五十石送至凤凰城,用于在义州城附近屯田驻守。

3月,皇太极命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率官兵往修义州城,驻扎屯田,围困明朝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三月换防一次。

4月,清军修城筑室俱已完备,义州东西四十里田地皆以开垦。5月,朝鲜运来米谷三千一百七十八石及犁口一百、铧子三十九个供清军戍守耕种。

皇太极至锦州后,命军士于锦州城五里外布列,汉军以炮攻锦州城,清军尽刈锦州城东、城北、城西三面庄稼。

7月,先是见明军遣马兵一千由锦州城出,左翼和硕睿亲王、肃亲王等率兵迎击至城下杀伤甚多,获马一百有四。右翼多罗安平贝勒率兵伏宁远路,遇明兵自关内运米千石至锦州,杀其押车步卒三百九十人,获驼二、马十七、骡九十四、牛二百二十七、驴五十七。

后来右翼多罗安平贝勒等率兵前往锦州,遇明兵出城刈草,追斩八十六人,获马骡牛驴等共一十三。和硕睿亲王等遣左翼前锋及护军驰掠,获米十五车。

11月,多铎率护军及骑兵一千五百名夜往锦州西桑噶尔寨堡设伏,次日追击明兵至塔山,斩明兵八十六人,获马二十匹。闻明兵于杏山、塔山间夜运粮饷,辅国将军吴达海率兵乘夜往掠,至次日追斩敌兵五十余,生擒五十人,获牛驴百余。

朝鲜军几次违误军期,至12月底才到达松锦前线,一千名火炮手和五百名厮卒被分配于诸王阵下。此时清军围困锦州已经十月有余,围困阶段的目标已完成大半。

3月,皇太极命朝鲜总兵柳琳、副将刁何良、丁天机、米塔尼、任大尼,率兵千人、厮卒五百人、马一千一百五十五匹往锦州更戍。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5月,有朝鲜军不忍对明军放炮被清军发现,“朝鲜星州军金得平放炮不中,李士龙去丸虚放,斩士龙,杖得平”。

朝鲜将领柳琳在状启中奏明,6月以前朝鲜士兵只死亡十人。而清朝方面的史料,在此阶段并未记载朝鲜军的状况,由此推测朝鲜军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也没有什么差池,因而未引起清朝的注意。

第二阶段

清朝只是安排朝鲜戍守锦州,并未安排其参与重要战斗,因而人员伤亡极少。至8月,清军围困锦州已长达一年半,锦州城内粮草难支,明朝不得不派出援军,随之松锦之战进入到第二阶段。

至第二阶段,崇德六年(年)8月,洪承畴率兵十三万来援锦州,皇太极亲统大军往征。此次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共计二十多万,是明清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双方的战斗仅仅持续数十日,但明军在这一阶段的失败直接决定了明朝在松锦之战的最终失败。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打算采取“持久之策”,但崇祯皇帝听信了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主张,命洪承畴“刻期进兵”。

洪承畴只好将粮草驻留于宁远、杏山、笔架山等处,率巡抚邱民仰,兵道张斗、姚恭、王之祯,兵部郎中张若麒,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李辅明,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领兵十三万往松山,大军至松山后环城结营。

皇太极率大军后至松山,陈师于松山、杏山之间,横截大路驻营,浚壕切断了松山和杏山间的通路及粮饷供应。

阿济格率兵追击奔向塔山的明军并获其笔架山積粟十二堆。明军所带粮食仅够维持三日,洪承畴决定拼力一战以解重围,但其他将领却心生怯意妄图逃跑。

25日夜晚初更时,明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马科、白广恩、李辅明等率马步兵由前锋汛地沿海潜遁,清军迎战掩杀,明军乱作一团向杏山、塔山及沿海方向突围。

吴三桂、王朴奔入杏山,张若麒逃到宁远,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退回松山城,其余明兵悉被截杀。至次日黎明,

“明兵窜走弥山遍野,自杏山迤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死者不可胜计”。“是役也,(清军)计斩杀敌众(明军)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飘荡多如雁鹜。”

朝鲜军参与了此次至关重要的战斗。

朝鲜军由一千名使用鸟铳枪的士兵和五百名协助作战的厮卒组成。短短几日内,朝鲜士兵死亡二十余人,马毙十八九匹,所费粮饷三千三百余石,火药九百七十余斤,铅丸五万三千二百余个。

从弹药消耗的数量来看,朝鲜将士在此次战斗中平均每人射击50次以上。朝鲜将士的表现得到了清朝的认可,皇太极赏赐随征朝鲜国总兵柳琳、副将赵侯良、李迈······金永哲等不等数量的马匹牛羊,并赐宴。又颁布敕书表扬朝鲜将士在战场上的表现。

战后,柳琳带领将士归国,朝鲜国王李倧遣柳廷益带炮手九百七十名往锦州更戍。次年4月,皇太极再次赏赐朝鲜将士,赐朝鲜总兵、副将、游击、守备、通事等官及被伤阵亡兵丁不等银两,可见皇太极对朝鲜将士在战场上的表现大体上还是满意的。

战后,明军伤亡极为惨重,再无能力同清军对抗,只好困守孤城。松锦之战进入清军攻城阶段。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朝鲜军继续随从清军作战,但清朝和朝鲜的史料对此并没有记载。

9月,皇太极命满洲八旗各出马兵百、步兵百运红衣炮环攻松山。12月,洪承畴率松山城内明兵六千夜犯清军营,清军斩杀四百二十四人,明兵退入松山城。次年2月,明松山副将夏承德降清,十八日夜接应清军入城,洪承畴被俘,松山城破。

3月,锦州城内粮尽,饥民相食。祖大寿听闻援兵尽绝,松山已失,乃率众官出城叩首乞降,锦州城亦破。

4月,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睿郡王多尔衮、多罗肃郡王豪格奉命率右翼将士及两翼护军、汉军载火器至塔山城,列红衣炮于城西,初八日进攻,至初九日午时城崩二十余丈,清兵由崩处先登,遂克其城,城内三营官属兵丁共七千尽戮之。

4月21日,清军列红衣炮攻杏山城北,二十二击毁城垣,25日清军欲登城,城内明军开城门叩首投降。

从战争经过来看,第三阶段的取胜主要依靠清军的大炮攻毁城垣,而朝鲜军不具备大炮,因而在第三阶段中不能发挥重要作用。有些人认为“朝鲜军在松锦之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到底有多大?

但是根据过往来看,我认为此种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清军的胜利主要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明军的腐败、不团结。纵观松锦之战的全过程,清军的作战分为围守、决战、攻城三个阶段。

首先,在围守阶段,清军采取“守城屯垦”的长期作战方案,围困锦州就长达两年,锦州城内的明军因粮绝薪尽而丧失战斗力,祖大寿才被迫不战而降。此外,虽然朝鲜将士参与了围困锦州,但兵力尚少并非是围困锦州的主力部队。

其次,在决战阶段,明清双方的兵力各有十万余,而朝鲜仅有一千名炮手,即使施放炮弹的技艺精湛客观上也难以成为清军取胜的主要因素。此外,投降清朝的孔有德部下也擅于施放火器,且人数远远多于朝鲜军。

孔有德是葡萄牙教官德谢拉的学生,部下很多士兵都接受过炮术训练。松山战斗前夕,明军内部各自为政、不听命于主将调遣这是造成十三万明军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

清军取得松山决战的胜利,为后来攻取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扫清了障碍。最后,攻城阶段有朝鲜军参与配合清军行动,但克城的主要原因并非是朝鲜军施放火器得法。松山城内明将夏承德降清作内应,使清军顺利入城而克之。

锦州城内祖大寿投降,使锦州城不攻自破。而塔山和杏山主要是依靠清军的红衣大炮攻毁城垣,使清军有机会入城。没有城墙做护盾,明军在清军面前便毫无抵挡之力。综上所述,朝鲜军在松锦之战中作用,但客观上仍发挥了一定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