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公元年)持续近两年的明清松锦大战结束了,明朝十三万辽东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督师洪承畴被俘虏降清,后来成为清朝进攻南明朝廷的得力干将,那么在这场关乎明朝命运的大战之中,明朝的统帅以及最高决策者都犯了那些错误呢?
明军骑兵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年)三月,清太宗皇太极吸取过去强攻宁远、锦州受挫的教训,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锦州义县义州镇)。逐步扫除锦州城外的明军据点,又将城外的庄稼收割走,断绝锦州城与外部的一切联系,然后又联系锦州守军士兵中的蒙古士兵,以为内应,锦州守将祖大寿暗中得知,想要消灭叛军,结果事情泄露,叛军反而先行攻打明军,祖大寿只得退入内城,崇祯十三年(年)锦州东关守将吴乞巴投降清军,锦州外城彻底陷落。祖大寿见锦州局势日益紧张,于是向明朝朝廷发出了求援信息。
皇太极清军骑兵崇祯皇帝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出兵援救锦州。此战明军参战人数约十三万人,清军也在十余万人左右(包括汉奸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部)可以说如果松锦大战清军惨败,那近二十年明朝的辽东地区将无大战事,明庭可以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等部起义军。但如果明庭惨败,那明朝的辽东防线将会被彻底摧毁。
清军骑兵可以说在早期的交锋之中,清军并没有像现代的一些人吹嘘的那样勇猛无敌,反而被打得死伤甚多,比如乳峰山之战,清军人马就几乎崩溃,清军人马虽然并没有《满文老档》里吹得那么神,但也是很有战斗力的,在一次反击中,明朝总兵杨国柱便中箭身亡。
明朝官员最为讽刺的一点就是,洪承畴早期的战略不是贸然进兵,而是稳扎稳打,逐步把皇太极推走,但是由于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催促,才不得不大规模进兵,然而在其紧逼锦州之后,却并未派重兵保护对于军队最重要的粮草,多尔衮,皇太极这样的精的脑袋冒烟的人怎么会放过这种机会?于是派兵抄了洪承畴的后路,焚毁了笔架山的明军粮草,这就要了亲命了。明末的军队无论在军队组织度和将领(主要是老官军)指挥能力已经大大落后了,在这八个总兵中,除了吴三桂,曹变蛟有点能耐,其余的全是泛泛之辈,比如京营总兵王朴,在几年前围歼高迎祥的战斗中,他的部队就出过大乱子,导致战役功败垂成。笔架山粮草被劫后明军军心大乱(此时这十几万人只有三天的干粮),洪承畴也不愧为老狐狸,带着部队一下子钻进了松山城,清军昼夜攻打,几十天后松山城粮尽,守将夏承德剃发降清,并活捉了洪承畴。此时十三万明朝大军全线崩溃,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明军十三万大军仅剩下吴三桂部三万余人逃回宁远,约有近九千人被俘虏,其余九万多人尽数死于非命。连城列障去不息,兹山突兀烟峰攒。中有垒石之军盘,白骨撑距凌巑垣。十三万兵同日死,浑河流血增奔湍。――明吴伟业《松山哀》
明军骑兵造成这场巨大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有人会大骂陈新甲和崇祯皇帝,但真正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就是明军统帅洪承畴,洪老头子用兵也算好手,但为什么这次,连最为重要的粮草都忽视了呢?一旦粮草被劫,军心必然大乱,大乱就等于兵败如山倒了!指望手底下这几个人拼死一战?保住部队?
已经过去近五个世纪的事情,今人再怎么扼腕叹息也无济于事了,也只能从前人留下的血腥教训中找到一点启示吧。往者不可谏,来者有可追啊!
降清之后的洪承畴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