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华波
说起萧山的历史,东晋名士许询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许询,字玄度,东晋高阳人(今河北蠡县一带),正史没有传记,其事迹散见于《晋书》孙绰、谢安、王羲之等传记及《世说新语》等著述之中,仅从这些吉光片羽的记述之中,便可看出其不凡之处。在东晋时,许询便非常有名,他与谢安、孙绰、支道林、戴逵等一代名流交游甚笃,甚至晋简文帝司马昱在担任会稽王时,也尊其为座上宾。许询与王羲之友谊最深,从王羲之流传的法帖中,多处提到了“玄度”,许询也应邀出席了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
许询在萧山生活较久,不仅萧山的地名由来与他有关,而且因他留下的遗迹和故事也非常之多,如市区的祗洹寺、崇化路;楼塔古称仙岩,是许询的重要隐居地,传说因他在此羽化成仙而得名;义桥镇许贤村(旧制为许贤乡,为萧山历史最久的建制乡之一,传说因许询的第十二世子孙唐代孝子许伯会而得名)是许询安置家眷的地方,他最小的儿子许珪在此定居,开枝散叶,因而许询也成为萧山许姓的始祖。
萧山地名的由来
高栖不受鹤书招,
北干家园久寂寥。
明月空怀人姓许,
故山犹自岫名萧。
这首由宋代诗人徐天佑所作的《许询园》一诗,道出了萧山地名的由来,也就与许询有关。这一点在唐朝许嵩所著的《建康实录》中也可得到佐证:“询字玄度,高阳人。父归,以琅玡太守随中宗过江,迁会稽内史,因家于山阴。询幼冲灵,好泉石,清风朗月,举酒永怀。中宗闻而征为议郎,辞不受职。遂讬迹,居永兴。肃宗连征司徒掾,不就,乃策杖披裘,隐于永兴西山。凭树构堂,萧然自致,至今此地,名为萧山。”
祗洹寺的前世今生
东晋许征君,西方彦上人。
生时犹定见,悟后了前因。
灵塔多年古,高僧苦行频。
碑存才记日,藤老岂知春。
车骑归萧詧,云林识许询。
千秋不相见,悟定是吾身。
唐朝诗人丘丹的这首《萧山祗洹寺》(崇化寺于宋朝改为祗洹寺,此题目应该是后人所加),又道出了许询舍宅为寺,并转世重生续修佛塔的神奇故事。
《建康实录·许询传》又载:“遂舍永兴、山阴二宅为寺。家财珍异,悉皆是给。既成,启奏。孝宗诏曰:‘山阴旧宅,为祗洹寺。永兴新居,为崇化寺。’询乃于崇化寺造四层塔,物产既罄,犹欠露盘相轮,一朝风雨,相轮等自备,时所访问,乃是剡县飞来。”
为了向朝廷表明隐居不仕的态度与决心,许询决定破釜沉舟,把山阴父亲留下来的老宅和自己在永兴新建的住宅均捐建成寺庙,晋孝宗司马聃便下旨,把山阴老宅改成的寺庙赐名为祗洹寺,永兴新居改成的寺庙赐名为崇化寺。萧山市区历史上的崇化乡及现在的崇化社区、崇化路、崇化桥便是因寺而得名的。然后许询在崇化寺造四层佛塔,把家产都用光了,还缺塔顶的露盘和相轮没有建成,却在一夜风雨中从剡县自己飞来了。
仙岩山的传说
崔嵬怪石立溪滨,
曾隐征君下钓纶。
东有祠堂西有寺,
清风岩下百花春。
唐高宗上元二年()的秋天,号称初唐四杰之首,年仅26岁的王勃,在南下交趾看望父亲中途,来到了永兴县皋屯(即现在的萧山区楼塔镇),这里有座仙岩山,山下有仙岩溪,溪畔有座嶙峋怪石突兀矗立,叫仙人石,溪水长期冲刷,水流回旋,在此形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碧绿深潭,叫仙人潭。传说许询在此隐居,修道炼丹,碧水垂钓,羽化成仙而得名。王勃不远万里,专程来到这里凭吊许询,瞻仰遗迹,信笔写下了这首《题镜台峰仙人石》,并刻于石上,明万历《萧山县志》记载:“水涸石露,乃见其迹”。然终究经不住岁月冲刷,现已难寻踪影。
那么许询在萧然山下隐居,怎么又跑到仙岩山上来了呢?这在《建康实录》中仍有详细记载:“既而移皋屯之岩。常与沙门支遁及谢安、王羲之等同游往来,至今皋屯呼为许玄度岩也。”
民国《萧山县志稿》载:“长山乡在县西南隅(旧长山乡,包大同、河上二乡),以长山而得名。长山横亘三都,一名大山。其南之最高者名镜台山,一名白石山,又名笔架山。岩曰元度岩(元度即玄度,清康熙帝名玄烨,避玄为元),晋征士高阳许询幽居之所也。洞曰仙人洞,岩洞出云,草木皆香,可以疗疾,又曰百药山。”自现存最早的明嘉靖《萧山县志》以来,此条记录基本相同。
随着新皇帝晋穆帝司马聃即位,风声趋缓,但许询已经爱上了仙岩附近的山水,有志在此长驻,他的一些好朋友如王羲之、谢安、支道林,甚至时任会稽王的晋简文帝司马昱,都来看望他,赠送他生活之资,后来又在百药山镜台峰下的半坡之阳,给他建了个房子,作为长居之所,可以想见,当时仙岩山的热闹场景。
许询最后的归宿有各种传说,有说其后来去了剡县金庭,找王羲之为邻。他在百药山上的房子,在他离开时,也捐建成了一个寺庙,名岩下寺。然而当地村民却一致相信许询这位道长已经得道升天,羽化成仙,因而将其遗迹均冠之以仙,仙岩山由此而得名,“玄度仙踪”也成为仙岩八景之最。(本报转载略有删节)
本文来源:杭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