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川,古名“涤坑”,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代古村落

雨停的时候,我站在金钟湖水库的亭子里,俯瞰悠悠碧波,水天一色。一湖好水无疑是莆仙大地的一个偌大的水缸。远眺,则望见云雾缭绕中的一座山,那是济川的第一奇峰——笔架山。笔架山下,一条名叫粗溪的溪流从东向西川流不息。

山路往上再拐个弯,便是济川村了。梅雨时节,济川微雨如酥。褐色的古民居、郁郁苍苍的樟抱榕叶脉般的驿道,还有寂寞的古井和旗杆夹石,都笼罩在缠绵的雨丝里,氤氲成一幅素雅的丹青水墨画。

济川,位于仙游县石苍境内,古名“涤坑”,又名济水,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代古村落;有石鼓岩、笔架山、将军城、三级浪等八大景区,有三古宫、三古亭、三古桥、三古树、三秀山、三古寨、三古井、三故居、三土楼等景点。爬上龙头寨,遥遥可见莲花峰。据考证,莲花峰屏山寨是莆仙人最早聚居的地方。战火频仍的时代,平原地带的人们无法安居,而躲避到莲花峰山顶,开山种田。后来,宋朝官府在此地设兴化县,治兴泰里。从此,原兴泰居民散居莆仙两县,始称“兴化”。

济川的古宅老屋,依山傍田,散落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上,掩映在雾霭和绿丛中。初看似乎显得有些单调,但是当我身临其境,慢慢地融入这片天地时,发现其中有一种独特的美:粉墙黛瓦,质朴而纯净,在绿树田园之中,勾出浓淡相宜的素影;田野尽头的云雾裹着远方的绿色;痕远山的淡影又戏着烟云。民居和山水田园构成一个活泼灵动的世界。

散落开来的古民居,建筑选址、布局、建造工艺、装饰艺术,可谓是闽中山地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细看那每栋山楼,建筑考究,风格独特,规划严谨,艺术雕刻丰富。山楼构造大体相同,或两层,或三层,其底层多为厨房、仓库、杂物间,二楼以上是典型的绕屋纯木“楼圈”,通往楼上所有的房间。近年,虽建造了一些平房,但数量不多,并未对古村落的布局景观造成大的冲击。古物与生态、老屋与新屋和谐共存,别有一番奥秘和神韵。

济川的民居,或含蓄,或粗拙,或端庄,或古朴,呈现着一种文化丰沛的背景。这座深藏在群山之中的村庄,生机盎然地覆盖着济川四季的表情,吟唱着村庄宁静空灵的谣曲。

许多村民至今仍居住在古建筑里。每一栋古屋各有自己的楼名,如“拾德堂”“龙兴楼”等,寄寓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和乐观平和的心态。细细观察古屋室内陈设,也温润细腻。厅堂悬有对联,或通过木雕、石雕等装饰方法抬高了主人身价,是一种财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反映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青松自然村一座明代户部官员林于茂的故居,是济川古民居群建筑特色的代表。该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上、下厅及十三间房等组成,建筑精美,古朴大气。高高的门槛后面,清凉的居室幽暗又神秘,匾额成了彰显门第的冠冕,楹联成了感召族人的旗幡。阴暗、潮湿,空空的堂前,散发着黄泥的光亮。

时光仿佛可以远一些,远到院子里的野草,远到土墙里的缝,木格窗的旧、燕巢的空、瓦片上的青苔、阁楼里最安静的暗,远到黑暗里一动不动的书香,都浓缩成木楼梯上的吱嘎声,悠悠回荡。这时,安静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威严。不远处,刚刚从梦中醒来的花朵、绿色的薄纸似的瓣儿,荡漾着一泓清新与凌然之气。更远处,守候的房屋淡耀着几缕古典的沧桑。

遥想那朱漆大门油亮,黄铜门环高挂,绸布灯笼肚肥腰圆。重门内,帘幔拢起,年轻女子,发髻盘旋,神情安详。又有老者气定神闲,并水煮茶,羽扇轻拂。有来访者报声清脆,一报、二报、三报方能到正厅……真不知旧时如何的繁华鲜活过。时间在这里交错了重叠了,模糊了。那些遥远了的苍茫想象,让我无法真正的解读和感受,它有着令我沉醉、令我敬畏的荣光。眼前这散落的旗杆夹石、古石雕上的动物,也活生生的,仿佛会在半夜吼叫。门口的路是村庄的血管和神经,路没有荒芜,它们就活着。村里的一棵银杏树,尽管含情脉脉,却也是十分矜持。

条条石板路在草丛中延伸,走着走着,犹如走进济川千年的史书,曲曲幽幽。聚居在济川村的多是同族人,世代沿传,多为“九牧林”后裔。深山藏古村,世人未曾识。谁也不会留意到这么偏远的山间,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古村落,它完整地保存了这一方水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这一方人勤劳而又执着的性格。

对于一个外人来说,乡村是一处安静的风景。对乡村人来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外人来看风景,村人出去看世界。来的来了又走,走的走了又回。乡村人无论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几千年安然的守望,几千年固执的坚守,这些看似平静的生活,往往埋藏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生命的本质与意义。安宁平静如春天的花朵永远盛开在世世代代的村民的清烟烛火中。风过处,木门“吱吱呀呀”摇响寂静的生活,延续着安康宁静。村里,鸡犬相闻,小溪蜿蜒,房前屋后篱笆藤上瓜果翠绿。空气里蒸腾着草香,混杂着一点泥土的气味。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记忆如何湮灭,古老的事物,依然散发着光芒。散落在这片古村落上,有无数闪亮着文化光芒的建筑或遗址。村内现存宋明清文物古迹众多,有宋代天堂宫、古桥、古井、千年古树、云顶岩、云山书院……眼前,一座古屋的墙体上有大生产口号、毛主席语录的字迹,模糊的标语撩开了风雨中的旧事,历史的喧嚣在寂寥中沉淀为风景。这里儒、释、道三家遗风彼此交融传承着中国古老的文化精髓。石鼓岩上的孔子厅,是古时读书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