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企业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7/

原创西行

潼关位于陕西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潼关历史源远流长

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瑕,见山西猗氏县,守桃林之塞。”的记载。古人杜氏记载: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是矣。自函谷至斯,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名云潼关,亦曰冲关。河水自龙门冲激至华山东也。

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东汉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韩遂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潼关关城始设于汉,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杨家庄附近。

潼关故城

东汉末,潼关作为一处关隘,诞生了。据我们今天的推测,东汉创建的潼关,关址大概在今潼关县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附近。汉潼关的建筑情况,史书缺少记载,又由于考古工作尚未完成,所以只能推测大概在今天潼关故城以南的山原上。一般认为,潼关城三易其址。汉代在南边的塬上,隋代到禁沟口,唐武则天时期,将城址挪到了黄河边,从此直至明清、民国,关城位置一直没变。

东汉设立的潼关,在隋大业七年(年)时被废除。大概是由于黄河不断下切,黄土塬面不断展宽的缘故,城址挪到了更靠近黄河的北边。隋潼关关城建制情况不详。有学者认为汉潼关和隋潼关的关防设施单一,大约主要是修筑一条关城,“一”字形拉开,向两边延伸,截断源头通道,以阻挡敌军进入,城墙上设立关门,以便行人进出。但由于史料和考古依据的缺乏,到目前为止,这些还都只是猜测而已。

唐天授二年(年),隋朝设立的潼关又被废除了,新址设在紧邻黄河南岸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潼关县港口镇,城址大概占据明清潼关城故址的东半部。据《潼关卫志》记载,唐潼关城建有关楼,城外开挖壕沟,关城西边设有关西驿。唐代关城充分利用了潼关的自然地理形势,关口南依高山,北濒黄河,形势极为险要。

宋、金、元三朝仍在唐潼关故址修复关城,依险设防。

明代,潼关为军事治所,设潼关卫,城池空前扩大。明代十分重视潼关城的建设和驻防,从明初开始,便不断地完善关城建设。明洪武五年(年),在唐宋潼关城的基础上重修关城。洪武九年(年),潼关卫官员对潼关城进行了扩建,这次扩建使得潼关城后来的大小、形制基本确定了下来。城墙依山势曲折蜿蜒,东南包括了麒麟山、砚台(又称印台山)和笔架山,西南囊括凤凰山和蝎子山(又称象山),并将潼河入黄河段囊括进关城之内,使得由南向北流入黄河的潼河穿越潼关城而过。由此,潼关城的防守能力大大增强。依靠河流而建,在北方的城池中很少见,潼河水其实就是城中的灌溉用水、饮用水。潼关里还有一千多亩地,吃住都可以长期在此,易守难攻。

据史料记载,经过扩建的潼关城城池南高北低,北临黄河,东、西、北三面城墙高五丈,而南边的城墙,最高处竟有十丈。整个城池周长近6公里。共建有6个城门,东城门为关门,名曰“金陡”,西城门名“怀远”,又有上南门、下南门(即后来的南门)、大北门(即后来的北门)和小北门。其中,东、西、北三门有门楼。后来,又陆续修建了南水关、北水关。明隆庆四年(年),兴建东、西瓮城,并在瓮城上建起门楼,至此,气势宏大的明清潼关城便已经完全成形。

明朝时,潼关极受重视。政府除了修建规模庞大的关城外,还在这里设立了潼关卫,镇守一方平安,那时的潼关,盛极一时,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关内关外,山上山下,也修建了不少的名胜景致,这些景点逐渐流传,在当地负有盛名,成了民间盛赞的潼关八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谯楼晚照、道观神钟、中条雪案、秦岭云屏、风陵晓渡、黄河春涨。

明朝对潼关城的贡献,不仅仅是形制完备的城池和潼关八景,潼关特有的民风民俗也烙下了这个时期的印记。明代中期以前,潼关城里基本没有普通居民,全是驻守关城的士兵。这些士兵退役后,就分给他们关城附近的土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由此形成了潼关与别处不同的彪悍民风,和特殊的风俗人情。在潼关生活了十几年的李勇文说:“现在的潼关人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土著很少。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当年驻守的兵士、将领后代,所以潼关人都很直爽、豪气,很少拐弯抹角。现在潼关姓顾、张、郭的人,大多是潼关守将的后代。”

清代的潼关故城仍然沿袭了明朝潼关城的规模和建制,并在其基础之上对明潼关城的宏大建筑进行了重修、增建或重建,同时,北、东、西三面城墙外均砌上了青砖,潼关城从此更加坚固、雄伟、美观。乾隆五十三年(公元年),在下临黄河的北面,长约米的土城墙上,贴砌了方石条和砖,并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南北水关的闸楼规模宏大,潼水从中穿过,中间横跨东西的石桥,宛如长虹,河水波涛起伏,城外的黄河上渡船往来如织,景致引人入胜。除了景致优美,紧邻黄河的北城墙,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既是城墙,又是防止黄河水漫淹关城的堤坝。后来,东、西两面的土城墙也全部被贴上青砖,潼关城从此更加坚固、雄伟。

除城墙上的宏大建筑而外,明清潼关城的城内城外、山上山下,还建有许多观庙寺堂,以及木石牌坊,这些古建筑物,雕梁画栋、构筑精美。到了清代,潼关城内的街道主要有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府部街、县门通街、南门街和西关大街等,纵横排列,50多条巷道,起伏密布。潼关城虽不大,但城内竟然有如此多的街、巷和古代建筑,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

古代,作为一处重要的关隘,潼关城的通行制度非常严格,进出关中,潼关是必经之处。在古代,行人要通过潼关,就必须经过关城的东、西两门。每天早上太阳出来时,城门打开。等到太阳一落山,就要关城门,禁止通行。所以,许多途经这里的人都要在潼关城里住一晚上。这便使城中的商贸更加繁华起来。

从清末直到到解放前,战略地位险要的潼关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火,关城也在历次的战争,尤其是日本的狂轰滥炸下惨遭损毁。到解放前夕,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中,幸存者已经屈指可数了,而这些都没有对潼关故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上世纪60年代,因为过高地估计了三门峡水库的蓄水水位,潼关县城不得不另外选址搬迁,据估计,故城所在地太靠近黄河,于是被划进了淹没区。人去城空,城内许多建筑被拆毁,其建筑材料被人们用作建造新的家园。故城遗址遭到严重毁坏,仅留其残存城垣,但是仍可窥其基本轮廓。待到“文革”以后,潼关故城城墙的主要遗存便所剩不多了。再经历由于环境恶化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等自然侵蚀,潼关千年关城如今只剩黄土残垣。

地名特点

潼关是古代军屯驻地,地名上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譬如代子营、寺角营之类,我们去看那古时的战场,有李自成南原大战的地方。潼关居民大部也是古代军屯后代,只是已经卸甲归田,老老实实的当起了农民。有个叫赵家村的,那地方民风刁蛮,与四周村落完全不同,赵家村的人,眼睛细长,脸盘平宽,面相阴鸷,颇似塞外蒙古人,因从事抢劫,80年代以来被崩了好几个。还有个叫贺家岭的,都是陕北武将世家贺家的后人。据祖辈们讲是中亚来的粟特后裔,虽非武将,可能是古太白破河外时流落东土。到目前这一代,完全淹没在东土,只保留了一些口口相传的回忆。

文化悠长

早在盛唐贞观之治之际,雄才大略的一代天骄李世民就曾以“襟带壮两京”之誉赞叹潼关之雄浑壮魄;当历史的车轮步入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一朝两帝又多次亲临潼关,分别以“天下第一城”与横额御书“第一关”对此盛赞相称。

《水经注》:河在关内,南流,冲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晋所谓桃林之塞,秦所谓杨华也。又西有潼水,东北注于河。河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见河南阌乡县。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

潘岳《西征赋》:溯黄卷以济潼也。历此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民俗风情

潼关在黄河中游,人文开化最早,以前的婚俗,总是守着先王的旧制,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初订婚,先取双耳环,送给女方,这叫定亲。随后由男家备办衣料首饰等物,择吉日送往女家,这叫许口。谓女方已答应了这头亲事,又叫吃面,因女方这天款待媒人,吃的是面条,取百年合好,长远永久之意。在现代风俗较前简单,分订亲、看家、认门。订亲是介绍人往返说合,取得男女两方同意,约定地点见面谈话,双方若无意见,就互赠礼物,以为凭证。所谓看家,即由男方择吉日,让女方来家看屋,设宴相待,并买衣物,俗称掰衣裳,这天以女方为主,席面要求丰盛。认门是女方择吉日,让男方来家认门,并邀请亲戚陪席敬酒,由亲戚各赠未婚女婿衣料一件。

娶亲:由男方家先一日,将办好的财礼酒肉箱子、衣架、食洛送到女家,因男家那天去的主事人,要祭拜女方三代祖宗,这叫行礼。简化多了,俗称“催箱”,进村前放炮,吃饭前放炮。娶亲这天,过去有坐轿的,有骑马的,如今都用车迎亲,通常女婿去亲迎,去时伴有抬箱子的,搬嫁妆的,放炮的。女家亲戚送亲,举行结婚仪式,这叫“过事情”。第二天,新郎新粮,上岳父家拜认亲族邻里,岳父家亦设席相待,这叫认门,谓新郎先来认识岳父家的门户,又叫回门,谓新媳妇昨天出门,今天又回来了,下午与女婿同归。媳妇进门七八天后,再回娘家,这叫处十,一般的在娘家住七八天。人常说:“去七来八,两头都发。媳妇上轿(车)要换另一双鞋,表示不踏娘家土,原先是媳妇在娘家走时,一下炕,先踩到脸盆上,再立到毡上,再个毡轮换到轿(车)上,已没有这些讲究了,这一套也简化了。

梁喜娃肉夹馍,黄河鲶鱼汤,潼关酱菜,鸭片汤,牛肉煮馍都算是潼关的特色饮食。潼关酱菜在慈禧太后避难西安时受到褒赞;黄河鲶鱼汤清鲜味美,所用之料都是黄河水中的野生鲶鱼;梁喜娃肉夹馍好在他的白吉饼,脆而不焦,不似河南的肉夹馍还要上汁,趁热食用香脆可口。

潼关酱菜

潼关酱菜是渭南市名扬四海的传统名优特产,由潼关县酱菜食品厂生产。它以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外形美观,红褐透亮,色泽鲜润,酥脆鲜嫩,咸中有甜,笋香浓郁,酱香扑鼻,食之开胃,风味独特,耐于长贮,最宜佐餐而闻名遐迩,素有“十里放香”的美誉。

卤烧鸡

潼关驰名小吃—卤烧鸡,是制作能手贲秃娃的产品。秃娃又名贲忠胜,年轻时无职业,旧社会染上了吸食鸦片的嗜好,家有四口人,日子贫困,家贫如洗。后有友人苏跛子(医生)为他传授卤蒸烧鸡制作方法。该人立志好学,并热心从事这一行业,于年(民国十三年)开始与其妻精心制作经营这一小吃,在潼关享有50年之声誉。

砂子馍

砂子馍、饽饽馍又称石子饼、石头馍。选用拇指头大小的鹅卵石,放在生铁锅里用旺火烧焙,待锅底烧红、石子冒烟后,取出部分石子,把擀好的面饼平放在锅里的石子上,再用取出的石子覆盖在面饼上。约四、五分钟左右,透体金黄、葱香四溢的砂子馍即成。

潼关诗句

潼关吏

唐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贾

唐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侯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过潼关

唐石介

昔帝御中原,守国用三策。

上策以仁义,天下无能敌。

其次树屏翰,相维如盘石。

最下恃险固,弃德任智力。

驱马过潼关,览古泪潜滴。

开元帝道明,百蛮奉周历。

田野富农桑,边隅无寇贼。

紫宸日视朝,潼关夜常辟。

天宝君政荒,宫闱养虺蝎。

恩爱成怨疾,心腹生毒螫。

朝闻发渔阳,暮已卷河北。

鸣鼓渡潼关,矢及乘舆侧。

重门徒尔设,关吏安所职。

始知资形势,不如修道德。

潼关

宋、元汪元量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渡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没上望乡台。

桃林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潼关

清顾炎武

黄河东来日西没,新华作城高突兀。

关中尚可一丸封,奉诏东征苦仓卒。

紫髯岂在青城山,白骨未收崤渑间。

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

拜杨伯起墓道

清王士祯

悠悠关内路,驱马桃林塞。

归鸟岳祠边,长河远天外。

大鸟下潼亭,落羽今犹在。

夕日荐苹蘩,愁心逐征旆。

渡河西望有感

清王士祯

使者河源复却回,杖藜曾记到云台。

高秋华岳三峰出,晓日潼关四扇开。

星宿海从天上落,昆仑槎自斗边来。

何时更访茅龙去,东望沧溟水一杯。

潼关二首

清沈用济

重关踞天险,三辅重神京。

绣岭遥尊岳,黄河曲抱城。

一夫今保障,群盗昔纵横。

星陨何年事,徒伤父老情。

窥关如在井,立马一峰高。

竟失山河险,徒夸汗血劳。

沙虫迷白日,陵谷徙洪涛。

翻使黄巾笑,横行遇汝曹。

满庭芳·潼关

清曹贞吉

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潼关

清王昶

鹑首星芒照九垓,规模百二自秦开。

关山苍莽争天险,文武飞腾出将才。

日软旌旗横戍逻,云连城碟抱烽台。

登高立马休凭吊,看取三峰翠色来。

潼关

清洪亮吉

出险复入险,别山仍上山。

河流五夜色昏黑,一片日红先射关。

壮哉龙门涛,至此始一折。

惊流无风舟尚失,大鱼如龙欲迎日。

风陵津北起黑波,重舸径向中流过。

河声渐远波愈回,却控马首看全河。

君不见,哥舒拒禄山。

魏武破孟起,门开如云列千骑。

喧声动天箭洒地。时平云气亦卷舒。

孱卒立门司启闭。关头饭罢客亦闲。

早有太华开心颜。

望潼关

清峻德

立马风陵望汉关,山峰高出白云间。

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

蝶恋花·登潼关城

清张鸿绩

浊酒难浇心上事,才说登临,又触新愁起。漠漠寒雪千万里,长河落日天垂地。醉后栏干慵更倚,冷月楼头,谁会悲来意。莫听乌乌桥下水,几多未老英雄泪。

潼关

清朱维鱼

虎视龙兴踞上游,洞开四扇俯神州。

西来翠叠三峰色,东去河兼八水流。

赤帝偏能降轵道,青骡底事出延秋。

唐陵汉阙俱黄土,独剩秦时月照愁。

“潼关行”示杨广文

清魏源

久闻潼关名,今识潼关面。

此去华阳尚数程,天险谁言一当万?

雨止岳岫秋容青,风来关塞河声健。

坐觉苍茫万古心,犹逐风雪四时变。

客言:十二连环堞,古设禁沟之西北。

连山堑谷亘西南,锁断飞鸟无形迹。

灞浐惟防东寇来,汴京又杜西师出。

间道尚闻商县攻,变局纷纷罕沿袭。

守秦不守关,守关不守沟。

守沟不建堡十二,肘腋腹背差千秋。

我谓客言意深苦,请更为君扩胸腑。

战车变骑骑变步,山川地利皆殊古。

成皋函谷古金汤,步攻近世谁嵎虎。

书生史事空撑拄,不若浊醪战尊俎。

华山渐去骊山来,明朝更赋汤泉哀。

长亭怨·由函谷至潼关作

清江开

问谁把天根攻剖,万古行人,地中盘走。月落听鸡,仰天如线但垂手。谷风排触,山自作、边声吼。令尹此为谁?识紫气、从东来否?翘首。又潼关四扇,壁立半天雄陡。河声岳色,聚眼底、让谁销受?且搁下,砺带山河,好明日、新丰沽酒。笑虎视龙兴,都付阳关烟柳。

出潼关渡河

清谭嗣同

平原莽千里,到此忽嵯峨。

关险山争势,途危石坠窝。

崤函罗半壁,秦晋界长河。

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潼关有感

清季振宜

兴亡非一代,形胜览层楼。

渭水千年浊,秦川万里秋。

豺狼互吞噬,盗贼化王侯。

邮置无余马,皇华不肯休。

潼关道

清卓尔堪

在昔泛舟役,输粟救晋饥。

富强由来旧,今也忽流离。

上天祸咸阳,三年望云霓。

犁锄无所施,黄犊充晨炊。

贫者死家园,富者走天涯。

绮罗犹被体,银筝手提携。

高车驾无马,足茧卧路啼。

远行为就食,途荒力易疲。

倾囊出珠玉,难以易铺糜。

银筝碎道旁,此生无乐时。

饥饿知不免,首丘是所宜。

俯视儿与女,娇小饱狐狸。

潼关有感

清顾嗣协

百二雄关入望遥,流亡满目叹萧条。

五年赤地难逢雨,近来疲民无可招。

雪拥秦山常叆叇,风回河岸自飘摇。

从今祀典崇西岳,筹策无烦问采樵。

早过潼关呈屠参政

清王太岳

日上关门宿雾收,角声悲壮肃高秋。

山连二华横秦塞,水控三川下豫州。

行处牛羊归聚落,几家鸡犬共林邱。

风流输与屠夫子,深坐溪亭理钓钩。

潼关遇雪

清严长明

乱山缺左角,献出城楼牙。

双旗扬清风,萧瑟不满笳。

程途已牢落,况乃雪片加。

蓰空著人面,杂以尘与沙。

行行欲投止,土室不数家。

居人面黧黑,见客如惊霞。

此间讵堪宿,奈彼前途赊。

因思采薇歌,霏霏怨行车。

我今岂无感,辛苦将谁夸。

潼关望黄河

清吴禄贞

走马潼关四扇开,黄河万里逼城来。

西连太华成天险,东望中原有劫灰。

夜烛凄凉数知己,秋风激烈感雄才。

伤心独话兴亡事,怕听南飞塞雁哀。

出关作

民国于右任

自断此身休问天,余生岁岁滞关前。

逐尘京路双黄鹄,啼血乾坤一杜鹃。

眼底河山悲故国,马头风雪忆当年。

殷勤致谢关门柳,照见行人莫妄牵。

浪淘沙·潼关感赋

民国于右任

形势望中收,古国神游。纤儿一逝溃齐州。如此雄关难坐守,竖子无谋。

惊鸟再来投,寤寐恩仇。明知不返也难留。天降繁霜人雪涕,白尽鸟头。

潼关道中

民国续范亭

七尺堂堂一丈夫,游秦数载胡为乎?

凄凉夜雨潼关道,笑问田文得志无?

如果喜欢,可以加入西行(xixingjilu)越野车部落,跟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西行伙伴一起交流,一起旅行!

秦巴美好江山,与您携手共创美好生活!

作者/来源:秦巴美好江山

内容如有不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