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一带,围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客家人邻里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生活特色。客家围屋也叫土楼,是客家人主要居住场所和形式,在福建广东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楼不计其数,比较著名的有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潮州饶平县的道韵楼、广东梅州大埔县的花萼楼等。绝大多数土楼都是圆形的,而唯独道韵楼为八角形,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广东梅州大埔县花萼楼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潮州饶平县道韵楼说走就走

我是从澳门由水路回到深圳的,再由深圳北站乘动车出发,去往潮州饶平县。

饶平高铁站

2小时后到达饶平高铁站,再乘公交由高铁站到饶平长途汽车站,转乘大巴去道韵楼所在地三饶镇南联村。

道韵楼

道韵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建于明末清初,已有多年的历史,是迄今被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客家土楼,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八角形土楼。

道韵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韵楼正门

在正中门楼,上书有“道韵楼”3个大字,由明南京礼部尚书黄锦命笔。

正门出入通道通道墙上的丝绸挂饰通道墙上的丝绸挂饰出入通道两侧有排水渠,中间为石板路

即使下雨也不耽误人们出入围屋,足见客家祖先设计之巧妙。

围屋一角

道韵楼外形呈八角形,仿周文王八卦形设计,整座楼呈八卦形,卦与卦之间有巷隔开。坐南朝北,周长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

客家屋标配:天井

天井,能透进阳光,可透气,雨水落进来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下面有蓄水池。

在一大哥家做客大哥家内部,他是独居老人八卦阴阳眼上的水井

楼内充满8的倍数——72间房、32口井、架梯。其中周围有30口井,围楼内广场中有两口井,象征太极中的两仪阴阳鱼眼。

楼西半角楼东半角在黄姓大哥家做客

偶遇北京小两口,黄大哥拿出最好的龙井茶招待我们,他一个人留守,子女都在广东其它城里工作成家了,目前住在围楼里还有2,3家。

从黄大哥家顺楼梯登上三楼围楼上面的缺口

看到楼三层的豁口了吗?文革期间说造楼的黄土是好肥料,所以被挖去种庄稼了。

泰国诗琳通公主曾到访围楼中间的小房

小房以前是农具房,现在是游客服务中心,也是展览室。

卦与卦之间的通道(巷),围楼呈八卦形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见废弃的石磨卦与卦之间的巷门各家门楣各有特点外墙黄泥有些脱落花萼楼

第二天我去了相关景点广东梅州大埔县大东镇的花萼楼,保存得比道韵楼好,但比道韵楼规模小。

平和梯田

广东梅州大埔县与福建平和县交界,所以又顺便看了看平和梯田。

关于道韵楼名称由来据介绍,明成化年间,道韵楼居民的祖辈请风水师择地建楼,勘舆师先到这里勘察,觉得此地不错,出于慎重考虑,又转了几十公里,察看了几个地方,还是觉得倒不如这个地方好,又倒回来,叫做“倒运”。后来起名字时,借“倒运”的谐音,就叫“道韵楼”。

关于道韵楼创建和谐社会的启示道韵楼鼎盛时居住多人,楼内生活的人都是同一个姓氏,彼此之间都有着辈分关系与亲情,一旦哪家失火或有难,全楼的人都会竭尽全力救助,或许这才是道韵楼和许许多多土楼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

关于道韵楼的建筑特色土楼具有八防的功能:防水、防火、防兽、防震、防贼、防旱等。土楼的瓦砖是经土布包好,再经火烧而制成,现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纹。土楼全部使用竹钉,历经多年,这些竹钉也无腐朽的迹象。我国大型建筑多坐北朝南,而道韵楼则坐南朝北。道韵楼一户一梯的多进形式更接近于平原里多进的府第式民居,而明显与福建全楼共享数条楼梯的形式不同,它更多地强调了各家各户的私隐性和独立性。道韵楼历经四百年风雨沧桑及大地震而安然无恙,这要归功于它建筑结构的坚固和合理,有许多建筑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于道韵楼的学风据说道韵楼原本设计为圆形土楼,但屡建屡倒,后有高人言此地是“蟹”地,须用八卦之形才镇得住,建楼的黄氏先祖遂依八卦形状构建,且采取坐南朝北的座向,借北面的笔架山为文笔。该楼文风向来称盛,楼的八卦中第1-8卦各出过一个举人,共八个举人,秀才就更多了。

Tips:交通不太方便,只有大巴不通火车,适合附近的游友自驾。

通过我的眼睛看世界,你心动了吗?一万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我在路上,你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