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在何方?当我们的人生正逢不如意之时,眼前所见,是茫茫不见天际的白雾,回首过往却也只看到惊涛不断。四周同样如此,我们看不到岸之所在。那么,此时此刻我们就束手无策,任凭风波将自己上下摇摆,而找不到前行的道路吗?
佛家不忍世人如此彷徨,指之以明路,只要你放下心中的一切念想,岸即在脚下,岸即在此时此地。尽管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但将其付诸实践却非易事。这方面,禅宗公案的例子可以很好地作为例证。
唐朝禧宗太子因看破红尘,便皈依佛门成为龙湖石霜庆诸祥师的弟子,后人称为普闻禅师。有一天,他向师父问道:“师父啊,你能告诉我,悟道最便捷的途径是什么吗?”师父爽快地答应了。普闻禅师随即下跪询问:“师父,那您赶紧说吧。”
师父抬起一根手指,指着庙前的案山。在风水学中,前面有绝佳案山,即代表此处风水相当不错,庆诸禅师所在的庙前边就有一个非常好的案山。案山类型不一,若呈笔案形状,则称之为笔架山,则家中必出文人;若呈箱子状,则必为这家人带来全银财富。
石霜禅师说:“等对面的案山点头之际,我便告诉你。简单来说,山点头之际,就是我告诉你佛法的时机到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若你已经决定回头是岸,则你决定的同时,你便已经找到岸的所在地,回头后此岸就非彼岸了。
当我们陷人生活的困境之中时,各种压力向我们席卷而来,肩上仿佛千斤压身。这时我们可能会沮丧不已,然而当醒悟过来后,才彻底明白单单依靠自己永远无法解救自己。因为岸还存在着,我们也没有产生变化,尽管我们想尽各种办法,但终究无法到达彼岸。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我们始终没有真正放下。但当我们真正放下时,脚下便是我们所苦苦追寻的彼岸。
曾经发生过一件令人啧啧称奇的事,这件事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的内心是否真正释怀。
有一位家境十分丰厚的女施主,不管是个人条件还是家庭背景,都无人能及,而她本人却不开心,周遭也没有知心好友。为此她向无德禅师请教,该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具有吸引力,从而获得他人的欣赏。
无德禅师告诉地:“真心对待各式各样的人,宽怀对待所有人,注意多说、多听、多做、多用禅话、禅音、禅事、禅心,那你的魅力便越来越大。”听完这话,女施主又问:“什么样的话才是禅话呢?”无德禅师道:“禅话,即令人高兴的话,真诚的话,谦进的话,对别人有益的话。”
女施主接着发问:“我该如何辨别禅音呢?”无德祥师回答:“所谓禅音,就是不去计较一切不好的声音,当别人辱骂自己时慈悲以待,把别人的诽谤等各种不好的话语当作是对自己的激励。”女施主再问道:“该如何践行禅事呢?”无德禅师:“将自己的钱财等施舍给他人,帮助与自己无关的人,为别人服务,只要是不违背佛法真谛的事就是禅事。”
女施主更进一步问道:“又该如何理解禅心呢?”无德禅师道:“禅心即众生平等,有一颗愿意包容他人,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心。”听完禅师的指示,女施主改正了以往一切不好的行为,不再骄奢难处,不再自持家世与美丽,而是谦逊待人,体贴关怀家人与同事,一段时间后便得到了周围人的广泛认可。
经过禅师开导后的这位女士,心态发生了变化,相由心生,很快地,魅力就体现出来,由此也收获了她想要的幸福。不是只有她才可收获这奇妙的魅力,倘若我们愿意更加包容他人,学会宽怀待人,不去过分计较细枝末节,幸福也会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天涯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不远。岸并非远在天边,只要你学会放弃与割舍,所在地即岸之所在。神照本如禅师有一首《领悟偈》是这样说的:
处处逢归路,
头头达故乡。
本来现成事,
何必待思量。
面对是是非非,不要过于偏执。你费尽心思想到达的地方,可能就在你身边。盲目往前走,并非正确之道。
通往幸福之道的钥匙,便是坚持平心静气,努力让自己做一个更释怀的人。学会不斤斤计较,不东张西望,坚定向前走,那这时候的你便身处幸福之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