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美莫司乳膏价格贵不贵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329.html

芬芳灿烂四月天,桃红柳绿尽嫣然。在这美如画卷的季节里,巩义文暖流年的文友们与和风牵手,与春光拥抱,行走在诗意的春天里,去追寻历史的踪迹,观赏怡人的风景。

在阎兴业老师引领下,文友15人三车同行直奔站街老城。大约20分钟时间就到了老县城旧址紫金山下,那里是一个叫做香寺沟的村庄,村民居所基本上都是灰瓦铺顶起脊翘角,仿老居建筑,路旁围栏用磨盘和漆黑酒坛砌起,文友们感到好奇,也感到新奇,触摸拍照兴趣盎然。

正当此时,阎老师邀请来了八十七岁的、被大家称为巩县活地图的杜春生老师。据阎兴业老师整理资料资料记载,巩县老城有年的沉淀。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民国时期,古城遗址不下数十处。但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却只有六处,那就是:东周故城、小平城、巩县老城、洛口城、永安城、鳌岭县城。其中巩县老城时间最长,从北魏时期(约公元年前后)到民国时期的年,历年以上(仅有北齐、隋代短暂中断)。

巩县老城,位于今巩义市站街镇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之间的老城村,北有洛河,东有西泗河,距杜甫故里、石窟寺、黄冶唐三彩窑址均仅数里之遥。它由于在黄河、洛河的交汇处,又在古都洛阳、开封之间的要道上,地位非常重要。

巩县老城何时成为县治,史无明载,然考诸史料,亦非无徵。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巩县县治尚在洛水北岸的东周故城,而郦道元《水经注》云:“洛水又东,迳巩县故城南,城在今县西南三十里。”郦文中同时提到了迁治前后的两座巩县县城,分处洛水北、南两岸,相距三十里。查郦道元卒于北魏孝昌三年,那么巩县迁治必早于孝昌三年。由此可知,巩县老城成为县治,当在北魏太和二十一年()至孝昌三年()之间。

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准备下江南,在城东十里外洛口设立造船机构,打造龙舟,并将县治移到了洛口;又建兴洛仓,储积粮食,以供国用。隋末翟让、李密农民起义军攻占兴洛仓后,将仓城扩大,作为县衙,而将巩县老城奉作起义军大魏政权的都城,经历了短暂的辉煌。起义军离去后,巩县老城很快又恢复了县治的地位。隋、唐两代,是西泗河两岸陶瓷业、三彩业的鼎盛时期。巩县窑产的陶器、青瓷、白瓷、唐三彩、绘三彩、唐青花、绞胎器,特别是唐三彩制品,在巩县老城东门外,靠船运进入洛河、黄河,往西通洛阳、长安,往东达苏杭,直至海外。唐太宗贞观年间,大诗人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被委任为巩县令,举家由襄阳迁居巩县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都生于巩县,长于巩县,即使外出做官家也没有搬走。公元年农历正月初一,诗圣杜甫诞生于巩县城东笔架山下的窑洞内。他为我们留下了多首忧国忧民辉煌壮丽的诗篇,是巩县的骄傲。据史书记载,巩县老城曾多次遭遇严重水灾。如唐开元五年()六月十四日,“巩县暴雨连月,山水泛滥,毁郭邑庐舍七百余家,人死者七十二”。又如宋太平兴国八年()月,“河南府澍雨,洛水涨五丈余,坏巩县官署、军营、民舍殆尽”。故城东、城北都修建有防洪堤坝,与水抗争的轶事散见于方志或私著。北宋时,在巩县大规模营建皇陵,由巩县县令兼任管理皇陵的陵台令,负责皇陵事务。景德四年,宋真宗在芝田设永安县,巩县令不再兼任陵台令,但由汴京来巩县皇陵的水路、陆路事务仍由巩县令协理。

明清两代,曾有四次“流寇”攻陷巩县城。一次是明正德七年(),义军首领刘某进城,知县杨宏丢官。另一次是崇祯十六年(),闯王军七月围城,八月破城,训导阎士选被执而死,其妻自缢。第三次是清咸丰三年(),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部北上,攻下巩县城,杀死县知事王恩泰,其妻被执。第四次是咸丰十一年()九月,捻军攻克巩县城,对百姓秋毫无犯,后渡洛河北去。

年8月13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光绪仓皇西逃,年返京时路过巩县,县城修建行宫接待,洛河边建5孔“龙窑”停放船只。

明、清时巩县城的规模为亩。《河南府志》载:“巩县城始建未详,周围七里四十八丈,高两丈,壕堑深八尺”。又说周围有角楼三座,窝铺、墩楼三十座,城门五座:东曰迎恩,西曰瞻洛,南曰玉川、望嵩,北曰纳洛,东门有瓮城,还有一个小东门。因地势低下,一遇洛河水涨,则浸淹入城,筑土堤五百丈以卫城脚,裁柳树百株以护城第。后仅余三门三关,而无北门北关。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选录了元代“河南府巩县之图”,明、清、民国《巩县志》中的“巩县城图”,都真实地记录了巩县城历代的状况,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年,西泗河山洪暴发,与洛河水汇合,灌入城内,悉成泽国。8月中旬,县长李松茂接河南省主席冯玉祥电令,将县府迁到了鳌岭新城。年8月的又一次大雨将老城彻底变成了“藕坑”,20世纪5代,“藕坑”又被淤成平地,沿袭多年的巩县老县城就风光不再了。

为了能更真切领略巩县老城的风貌,感受老县城的厚重历史,文友一行随杜春生老先生穿小巷饶狭路,来到老县城的制高点紫金山后,有一段蓝砖断壁,跃然在大家眼前,杜春辉老先生说,那就是老县城遗留下来的老城墙。那段墙经受了风雨的洗礼,尽管残缺,依然在斑驳的岁月里向人们诉说着老县城的传奇和厚重的历史。登上枝叉横栏的石阶山路,是一方杂草丛生的荒地,上面种植有小柏树,立有一块清代题写"紫金山"三字的石碑,还有三孔孔废弃了的窑洞,故此处有"三柏一石三窑"之称。岁月沧桑了历史的容易,时光淡薄了世人的记忆,遗留之物却让文友追寻到了老县城的踪迹。众文友相互扶持,跟随着杜春生老先生继续向紫金山顶攀登。山顶上一片开阔之地,地面上的枯草还未泛绿,犹如铺了一层草甸子,不由得让人席地而坐,舒适至极。站在老城旧址的制高点极目四望,周围风貌尽收眼底,杜春生老先生随八十七岁高龄,但脑聪目明,记忆力超长,站在紫金山顶为大家指点老城东西南北街及东西南北门所处位置,各处建筑和明胜。

老先生讲到,原来城区是正方形,周长7里,城区面积约亩大,清末明初两次洪水进城,积水成湖,水深两三米、四五米不等。湖内碧波荡漾,四处开满荷花,堤上绿柳成荫,水中青虾嘻戏,鲤鱼肥壮。周围紫金山、虎头山倒影湖中,壮观景象堪与济南大明湖相媲美,随着老先生自豪的讲解,大家面前展现了一幅"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壮美画面。

老先生不愧为老县城活地图,提起老县城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大家听得如痴如醉,心弛神往地在家乡历史的长河里徜游一番。聆听着杜老先生的讲述,感受着老城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厚重。下山了,面对着这历史遗迹,把沉重的思绪留在了岁月深处,把坚实的足迹留在了紫金山顶。到了山下,杜春生老先生把自己凭记忆制作的手绘老城地图赠送于阎老师。王长征老师也把自已的所著的《中岳独秀青龙山》赠送与杜春生老先生。

怀着对杜春生老先生的敬仰,文友一行离开了紫金山,到下一站参观郑氏牌坊。郑氏石坊位于巩义市城东北站街镇仓西村,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O年)为旌表李士海妻郑氏节孝奉旨而建,青石雕凿,坐东向西四柱三间三楼式,通高5米,宽6米,檐下置斗拱坊和栏板,上雕内容有“八仙庆寿”、“二十四孝故事”等3O余幅图案。石坊象现在的积木一样,可随意拆卸搬迁,上面人物、动物图相雕刻纹路精致,栩栩如生。这座上千年的牌坊不仅彰显着能工巧匠的智慧,也记录着巩县老城变迁的过程,留取老城在历史时光中的片段。

仓西西岭的洛汭李家祠堂内,至今还保存着一株汉代古柏树“六股柏。”那参天的树干,浓郁的枝叶,吸引着文友们的眼球。大家来到李家祠堂虔诚摩拜这棵千年"神柏",阎兴业老师给大家讲到,县志称“李密挂马柏”,因天生六枝主干,村人都称他为六股柏。相传距今已有多年了。古柏根部周长为55米,通高16米许。古柏雄盘土崖,根插沟底,躯干曲折夭矫,犹如渴龙奔涧,英姿虬突倒起,再回身露爪。史记载,李密与王世充在仓西岭下的洛河两岸",各佣兵十多万,决战数年,大小战斗60多次,相传李密曾在此拴马,故称"李密栓马柏"

阎老师的讲解,把大家带到了悠远的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历史年代。大家深深感受到,家乡处处有传奇,处处有演绎。

一行文友,离开李家祠堂,怀着无尽的遐想,穿越仓西村,行至河洛路,拐进龙尾村,从历史的深处,向北直奔现代龙尾岭上的"官山生态园"。大家要参观的"官山古寨"就在生态园的下方。道路平坦,片刻的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一进入生态园大门,眼前尽是绿意,空气清新怡人,已是正午时分,在生态园就餐后,大家就随从生态园李老板四处观景游览。生态园李老板不仅经商有方,还特挚爱历史文化,边走边聊关于官山的历史故事和名字的变更及由来。官山古寨,原先也称关山故寨,因老百姓躲避捻军追杀而建,后来有官兵驻扎改为官山古寨。来到生态园最南端的观景台上,放眼瞭望,远近景物一览无余。左下边是官山古寨洞门,右下方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植被,更让大家惊奇的是山下黄金槐和雪松穿插造型的巨幅太极八卦图,把古老的河洛文化展现在大家眼前。再往北是迂回曲折潺潺洛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条磷光闪闪的游龙缓缓东去。对岸邙岭巍峨蜿蜒,树木成片,果树成园,山水相映,情趣纵生。夏季来临,到这里观景、休闲、品尝美食不失为最佳选择。鸡鸭成群鹅满圈,石居窑洞成楼层,生态园里又描绘出一幅田园美景。

文友的半日行程带着丰盈的收获,圆满结束了第34次采风活动。临别之际,阎老师把自己的著书《诗乡漫语》、《诗乡芳草》赠送与生态园老板哥第俩,表示对文友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宣传家乡,关爱巩义,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家乡巩义的深情,追寻历史的足迹,探秘巩义名胜,宣传巩义文化行走在路上。

作者:周会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