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古隘口——天门隘
摄影撰稿:李春
说到甘谷历史文化,必然要牵扯到甘谷的地理位置,也正是由于甘谷境内的秦岭余脉与北部的黄土高原被川流不息的渭河分割,形成了甘谷这样一个的地域现象——渭河小盆地。就在这个被誉为渭河金腰带的区域内,聚集了许许多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天门山就是其中的一个。
航拍天门隘
对于天门山,甘谷人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因为她就在县城正南。甘谷历史资料曰:天门山拔地而起,横亘于甘谷县城南,山势巍峨,连峰叠嶂。《甘谷县志》中记载:天门山“为县之主山,海拔米。山势突兀,三峰挺拔,宛如笔架,俗名笔架山。曾设天门隘,为县城屏障。”
县志中的“曾设天门隘”几个字,给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一直在想,是何时设立的?为什么要设?我查阅了甘谷历史资料,虽然没有查到有关“天门隘”的来历,但古字“隘”的出现,使天门山在我的心头又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何为“隘”?隘就是险要的地方,如隘口、要隘、险隘。《古诗十九首》中就有“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左思《蜀都赋》中就有“一人守隘,万夫莫开”的诗句,成语中就有“闯关夺隘”。
古人为何要在天门山设立隘口?因为甘谷古时候是林区,境内的朱圉山是秦人的牧马之地。东有渭水峪峡口,渭水奔腾直流,山上层峦叠嶂,西有鸡嘴莲峰,北有渭河天险,东西北三面根本无法行走。而甘谷人生来就喜欢经商,是甘肃有名的商旅重镇,这就需要有一条通往川陕的官道,俗话说隔山不远隔河远,天门山是峰峦叠嶂的玉女峰,乳峰中间正好有一条小道可以攀登行走,所以古人在此设立隘口应该是顺理成章,而现在国道从天门山经过也就不难理解了。
说到天门山的险要,站在从天门山顶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天门山山势巍峨、连峰耸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锦。南岭渠水,潺潺环绕;盘山公路,直通山顶。《甘肃通志》描述甘谷县城的景色:“关岭东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门,北环渭水,万山四塞,复岭重网。”每当旭日东升,登临山顶,晨雾中环视四野,但见层峦叠嶂,绵延起伏,颇为壮观;俯瞰渭水平川,烟雾缭绕,玉带蜿蜒,高楼林立,霞光映彩。夕阳西照时,则四野涂金,山峦辉映。清康熙年间伏羌(今甘谷)县令曹思义赋诗赞曰:
秦陇名山眼底收,天门翠耸更无侔。
云开平野田畴绣,雾散高城楼舍稠。
我曾多次来到天门山巅,想拍摄一张历史上“天门隘”雄姿照片,但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拍到。“天门隘”到底有多么险峻?是不是古人说的“一人守隘,万夫莫向”?随着无人机的到来,我终于站在天门山上,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通过旋转式拍摄、定点悬停,终于揭开了“天门隘”的真实面目,只见一座气势雄伟的古堡,犹如一只乌龟,在绿色的环抱中,仰望蓝天白云,静静的卧在天门山顶,展现在世人面前。我惊喜的发在网上,引来许多赞誉。在古隘道设古堡,完全符合古人用兵的逻辑,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书中就有“筑石寨土堡于要隘”的记录。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天门山古堡
天门山既设险隘关口,又现存古堡遗存,使我对甘谷县城周围的古遗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站在天门山之巅,环视四周,东有甘谷南塔、西有馒头嘴瞭望台、大像山隗嚣阅兵台、天马山古堡和烽火台,而山下就是唐代(公元年)以来一直名为伏羌的甘谷县城,这么多的战争遗址在县城南部一字排开,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对于城郭防卫的重视程度。
航拍了天门隘,不等于真正了解天门山古堡,于是我又一次走进天门山寻觅古堡内部的“庐山真容”。现存的古堡分为两个部分:前面是东岳庙,庙后就是古堡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要走进庙的后园子(群众称古堡为后园子),必然要经过东岳庙。东岳庙,又称天齐宫,俗称泰山庙。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相传是采天门山原始森林所建。东岳庙是一组布局谨严,气度恢宏的古建群,后来不幸毁坏。现存的寺庙建筑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建成的,由山门、佛堂、东岳庙组成。庙内塑像威猛肃整,壁画人物襟带须眉,飘飘飞动,小鬼判官神情逼人,栩栩如生。庙院内两株红白牡丹植于北宋,系珍贵的文物树木。
穿过东岳庙旭日东升门,就来到了古堡,据当地群众讲天门山古堡也是回乱时修建的,从堡墙的外墙上观察,北面的堡墙将东岳庙包围,南面的堡墙在修建东岳庙时,用水泥、石头和青砖加固,成为东岳庙的外墙。现存的古堡只有2—3亩大小,且堡子东边的两个瞭望台完好无损。目睹至此,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东岳庙就处在古堡的包围之中。
“一人守隘,万夫莫开”。说到天门山古堡,必然要联系到古堡北面矗立的“七把刀”。“七把刀”是天门山北坡的七道山梁,形如七把尖刀。相传很久以前,伏羌县羌人当道,排挤汉人,经常因为琐事引起事端。长期的矛盾终于引发了冲突。汉人因为人数较少,只好退守天门山古堡。有一天羌王率领羌人大举进攻天门山,羌人个个手持刀斧,大呼小叫,直接冲上天门山北坡。而守在堡子里的汉人虽然用滚木、石块向羌人还击,但寡不敌众,眼看堡子将被攻破。在这万分危急时刻,只见一道金光突然在天门山上空闪现,天门山北坡上齐刷刷地竖起七道山梁,犹如七把耸立天际的石刀,劈向羌人阵中。眼看就要得胜的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天降神刀吓得惊惶失措,纷纷抱头逃命,从此不再来犯。
虽然传说不足为信,但天门山的七道山梁却着实存在,成为天门山的一景。当您欣赏天门山的美景时,不仅会惊叹天门山作为古隘口的神奇与险峻。而且会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所陶醉。
天门春晓
雄峙城南阊阖通,
天鸡高唱破冥濛。
这是清朝甘谷乡贤魏观象作的一首诗《天门春晓》的开头,阊阖,就是指宫门或者京城的大门。比喻非常形象生动,恰到好处。
天门山作为甘谷的名山,是古隘关口,既有险峻的自然景观,又有神奇的人文景观。“天门春晓”作为“甘谷古八景”之一,最早见于明天启七年()叶应甲修纂的《伏羌县志》,而且以“天门春晓”为主题,描写天门山的诗歌太多太多.......
清时伏羌知县侯新严的《天门春晓》曰:
天门清峻豁吟眸,春笑宜人晓更幽。
麦陌如鳞山裹绣,苔岑有约我重游。
振衣石磴邀林鸟,搔首云巅接斗牛。
古刹依稀馀蔓草,东风吹着碧光浮。
清骆继宾也有同题诗:
谁到天门谒见天,三峰耸峙碧云连。
万家烟火凝目近,百里山河举步前。
绿水朱山花点翠,白梨红杏锦生妍。
春风一荡融合后,拖得物华显渭川。
啊,好一个“春风一荡融合后,拖得物华显渭川”!
天门山美在山,美在水,美在神奇,美在险峻。隘口与古堡在此交汇,险峻与神奇在此融合。当我站在天门山巅,眼前就会闪现出一幕幕古隘口硝烟弥漫的场景,在金戈铁马中纷至沓来。我更会看到眼前的渭河金腰带,渭水环绕着朱山,气象万千。我禁不住跳动的心情,振臂高呼诗人王元顺的诗句:
此地曰天门,呼吸俯仰三千界;
灵峰承东岳,风云锁镇九万重。
摄影编辑李春,甘肃省甘谷县摄影家协会会员。喜欢摄影,摄像,旅游,写作。人生格言: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镜头书写人生,把生活过得与诗一样,是追求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