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6月份邢台市“美哉邢襄”获奖作品发布,微视频、摄影、诗歌散文各类作品冠亚季军名单揭晓。这么美的邢台,快来看!
发布会上,全媒体对“美哉邢襄”获奖作品进行推介展示,并为获奖者颁奖。一件件作品宣传展示了本市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以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邢台“古、红、绿、博”的特质,进一步提升邢台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6月份投稿期间,共收到余件作品。经初审,选出93件作品进入月度评选网络投票环节。在7月1日-7月5日作品投票数达票,“美哉邢襄”的专题页面总阅读量达人次。
综合网络投票和评审组打分情况,最终评选出微视频、摄影、诗歌文学各类作品冠亚季军共9名,优秀入围作品50个。
“很喜欢摄影,要用镜头记录邢台日新月异的变化。”李女士是“美哉邢襄”活动的参与者,作品曾被评为优秀奖,她说,还会继续参与,也会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用镜头展现美丽邢襄。
邢台市“美哉邢襄”系列优秀文艺作品征集展示活动自3月24日上线,在掌上邢台APP、我看邢APP、邢台发布、邢台日报、牛城晚报、邢台网、人文邢台、邢台广播电视台等多个平台发布。
该活动每月将评出月度冠军、亚军、季军奖项9名以及月度入围奖50名,年底将评选出各类作品年度总冠军、总亚军、总季军奖项及年度最佳创意奖名。
“美哉邢襄”优秀文艺作品征集评选活动由邢台市委宣传部主办,由邢台市文明办、邢台市委网信办、邢台日报社、邢台广播电视台、邢台市文联、邢台市文广旅局协办,由家乐园地产天一府独家冠名。
6月份美哉邢襄优秀作品展示
微视频
红薯岭快闪《我的祖国》
03:52邢台蓝,你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
02:06字幕太行
01:07诗歌散文
大美,天河山
细雨微微,如愁似怨,轻雾迷蒙,飘渺缠绵,在这样的日子里游天河山,别是一番滋味。
石铺的小路蜿蜒而上,引人无限神往:那美丽浪漫的爱情山会是什么样子?那令无数人沉醉不能自拔的爱情在这里又如何解读?当痴恋的脚步迈出大门,心却遗忘在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时,我不禁在心底赞叹:大美,天河山!
天河山的美,美在山的峭拔险峻,奇崛瑰伟。
一路拾级而上,石铺的台阶温润光洁,有蓬勃的野草点缀,有幽微的小花相伴,跋涉其中如踏在黑白的钢琴键上,心底不由地奏响了抒情的乐曲。那陡峭的山路,一边是壁立千仞,刺穿重霄;一边是千尺悬崖,深不见底。俯仰之间,变化无穷。
山路狭窄,仅容侧身,战战兢兢走过,竟有别样洞天——一片开阔的平台,把眼前的美景尽收眼底:层峦耸翠,绵延起伏,深浅的颜色晕染开来,是铺展开的水墨山水画,写意的大手笔,挥洒着饱满酣畅的壮美;云雾缭绕,涤荡心胸,如纱似带般飘渺缠绵,如挥之不去的心事,眉头心上的情思,萦绕着这片神奇的风景。
仁者乐山,山的厚重大气、坚韧伟岸,是大自然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杰作。丰茂的花树充盈其上,又平添一种细腻温柔。站在峰顶,可触云,可摘星,或者自己就是那朵流云,那颗星子,在天边静想心事。天地无涯,心事浩渺,此景美甚,此乐何极!
天河山的美,美在水的变化多端,风韵无穷。
碧莲池波澜不惊,沉醉梦中,千百年来静穆如斯,仿佛从未改变;睡莲安卧其上,静想心事,这一梦是从唐朝开始的么?悄悄走,别惊扰了池的美梦;盛世繁华,千古一梦,而今归来依旧。九天银河急湍飞瀑,浪花如雪,那是水的奋然一跃,顷刻间有了这一生的升华和飞跃。水花激荡,是流珠溅玉;平缓静流,如飞花扬雪。
天河山无一处无水,泉水、池水、瀑布各具形态;无一处不美,生机、幽静、瑰伟。一路走去,天河湖大坝、摩诃池、凌波湖、凌雪湖、鸳鸯池……这边是深树掩映,犹抱琵琶,只能探幽寻踪,于隐蔽处悄然静观;那边却浩浩汤汤,一泻千里,马走平川。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隐一显,灵动多变。平平仄仄的水流,谱成一首首浑然天成的韵律诗,唱响在这幽深的山野。
因为这水,山更加清秀隽雅、灵动活泼。走在路上,常常不见其形,已闻其声。听那淙淙的溪流一路欢歌,带着对远方的向往,心也随之飞翔。山水之美,美总是在你目之所及,令人神迷。这里的山水可谓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步步皆美。山重水复之间,柳暗花明;山环水绕之中,已然忘怀。
天河山的美,美在令人神往的爱情,坚若磐石。
痴情的织女,执着的牛郎,固守着一份海枯石烂的情感,却只能一年一次相会于鹊桥,这是多么令人心醉而又心碎的情景。日日的期盼,化作流水落花,飘零在逝去的华年;夜夜的相思,把生命风化成坚守的巨石,换得白首不相离。
在物欲吞噬一切的年代里,爱是多么奢侈的情感;短暂凄美的相守,怎敌得过长久的分离,于是满腹的愁怨化成了传奇的爱。刻骨铭心的爱情,改写了朝朝暮暮的厮守。爱,是人间不老的话题,是世间永恒的信念。
天河山的美,美在动。那激荡的游艇,挥动的小浆,拨起的水花,倾泻而下的漂流,开心的笑声,一切世事扰攘,全飞到九霄云外。
天河山的美,还美在静。静得你能听见鸟儿的叫声,蜂儿的鸣响。静得让人想化身为其中的一块石、一滴水,一株草,就那样吸日月之光,饮风雪雨露,朝暮永不变;就那样沉默着看白云苍狗,时光静流,哪怕成了烂柯人,也不羡慕山下的灯火辉煌。或者上辈子,我们本就是这里的一片云、一朵花,要不,怎能对这一切如此熟悉和眷恋!
云雾终会散去,但爱情永远不老。也许沧海桑田,有朝一日天河山亦会换了模样,但牛郎织女的故事永远不变。
大美,天河山!
春风里的崔路
古老幽深的庭院,一盏大红纱灯高高挂起。雪无声飘落,红与白构成和谐的光影。深邃的夜,贞静安闲的崔路,一张照片瞬间打动了我柔软的心扉。
崔路,一个温暖而澄澈的名字,东距邢台市区10公里,隶属邢台县南石门镇。村庄历史悠久,建村隋唐,兴盛于明清。虽名崔路,村里却连一个姓崔的也没有,以王、刘、赵、姚姓氏为主。因为大片保存完整的古民居,所以是个寄放乡愁的理想所在。
三月小阳春,白的梨花,粉的桃花,一眼望去,春天特别丰满。约同学三五人,乘兴而来,以相濡以沫的姿态,去欣赏她藏在山坳皱褶里的素朴。幸好,崔路的街道上还有土堆碎石,墙壁上还有青苔苍绿。幸好,大街小巷没有嘈杂的叫卖声,人们总是悠闲而从容。
崔路庙多,村东村西,以及每一个街巷的丁字口都有庙宇。较早的建于明清,晚的建于民国。关帝庙、观音庙、土地庙、马神庙、五贤祠,玉皇庙……在古树掩映之下,巍峨庄严,香烟缭绕。村西关帝阁,原为村西门所在,为二层建筑。下为石拱,上属楼阁。登楼远眺,旷野千里,鸡犬相闻。从高处向古朴的生活致敬,人生的刻度也在无形中攀升。
崔路如一块包浆的古玉,温润,斑驳,满是隐约的苔痕。在“唧唧”,“嗤嗤”的虫声里,在小径古井旁,在灯笼呼唤的人声里、依天意,顺天时。七夕来,沐浴更衣地祭拜。清明了,中秋了,除夕了,都要回到祠堂庙告先人。花是有名的,草是安静的,树木是葱茏的,有信仰的民间生生不息。这些民俗,其实是一种生存的记忆,是还没有落幕的农耕时代的诗意。
我喜欢有古旧感的老房子,安静,不打搅世人,但我知道这些房子是见过世面的。大门端庄威严、气势不凡,给人祥瑞高雅的感觉。门扉紧闭,铁锁生锈的寂寞农家,说不定走出过秀才、举人,政府要员或者革命烈士。四合院保留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属典型的冀南平原民居。墙体下部是规则的青石,上部为蓝砖,屋顶为木架结构。它们历经动乱,几易其主,鲜活的人事淡出,鼎沸的人声远去,只剩下廊前的曲阶,檐上的青苔,栉风沐雨,凝结成一枚静静的标签。
我驻足在一个个门楼前,被那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深深迷醉。抱鼓石、门蹲石、上马石,刻有各种吉祥图案。门楼与门楼也不同,有砖仿式木作门楼、平檐式门楼和起脊式门楼。或原色,或五彩,木雕雀替和垂花,采用镂刻技巧,或为牡丹、菊花、葡萄、荷花、八仙等花卉纹饰,或为文臣武将、麒麟奔马、兰花瑞草、祥云八仙,雕工精巧,形象生动。墀头上的砖雕多为文字,有的刚劲厚重,有的清秀精致,有的古朴自然,反映了主人公为人处世之道,如积善余庆、安分守己、为善最乐、福寿康宁等等,颇具教化功能。断壁残垣,你看到的是沧桑,实际上是时尚,几百年前的时尚;庭院深深,你看到的是荒凉,实际上是繁华,几百年前的繁华。这些沧桑的宅院,唤起我内心最大的尊重。
崔路的人安定,不燥不火,你是从外地来的,你惊讶村头竟然有那么雅致的村训。详明品节,紫气东来,安分守已,三多九如,周规折矩等,传统贯骨,古风扬扬,是一种高贵。村庄里的人走路、做事、闲话,都是那么古朴。在村头择菜,洗衣,或是挑东西上山,那些玉米盘根错节,高的谦让着低的。小超市前,一个中年人刚发动了电动车,看到刘老师过来,赶忙停车问询,说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墙壁上张贴着大红光荣榜,是元宵节闹花灯市各户募捐的数额。在水池边,有两个老人在下棋,即使不想让,但也不悔棋。还有一个过路的妇女,热情地给我们指路。几百年来,他们的先人惯看时事纵横、云卷云舒,孜孜以求地勤奋劳作。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如同其先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生活定力。
来到崔路,不能不看刘家大院。青灰的门洞里散发着肃穆古朴的幽光。纵横交错的街巷,错落排列的门楼,生命纯粹的原始状态和恢弘的艺术底蕴竟然在这里完美结合。它是明清顺德府商业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代代冀商的精神家园。
走过永和巷,走过宽大的拱券大门,过瞭望阁,进了门楼。站在曾经悬挂着“七代同居”匾额的院落里,心潮澎湃不已。正房已经坍塌,小姐楼里只剩下一座逼仄的楼梯。院子里条石横卧,破瓦满地,厚厚的落叶腐烂成泥,风中吹过来一声叹息。我们兴致勃勃站在院子里合影留念,因为这是刘家七世传家的兴盛之地。
遥想当年,吃饭时,一声锣响,大人孩子,从三十多座小院欢闹而来,在阳光普照下,在庭院中席地而坐,人声鼎沸。一个大家庭在上百年期间没有分家,实属难得。这和仁义、诚信、和睦的家风是分不开的。勤劳经营,家族方能鼎盛。家和文化,充分体现了和谐的精神。一个姓氏的钟鸣鼎食,大片的土地,京师沿途的客栈,邢台南关的皮货生意,无声彰显着曾经的繁华。崔路刘家自十三世刘可升开始经营杂货,以诚义待人,逐渐积累,在顺德府南关开设永盛魁商号。后转入经营生皮,开始走西口从西北贩卖皮毛,一步步推进自己的商业版图,让人相信爱情,并相信梦想。
崔路保存着许多马厩,宅院外墙拴马用的拴马石锁,有的墙上多达五六处,沿街两旁还有大量喂马用的石槽。崔路是一个商驿要道,西南通往晋南陕西,西北通往晋北蒙古。敦厚、诚信的崔路人,接待着南来北往的商贾马帮,茶马古道的冬去春来。马蹄声声的商贾文化,在岁月中无声流转。
崔路承载着华北平原的历史记忆和岁月符号,是一个时代生活的标本。柔和的夜晚,我坐在门前石阶上,一整片星空慷慨地供我欣赏。微风玩弄着裙裾,想一些光怪陆离的事,困了就早早回归睡眠。时间之外,我遇见了自己。心绪可以如此平息。只言美好,不诉忧伤。
在崔路,不知不觉,就是半日白马时光。转眼,又是风花吐信,暮日归庄。许许多多个日夜叠加在一起,悄然长成了春天的明朗。
藏在深山的太行川寨—王硇
早就听说过在邢台沙河的深山里藏有一个名叫王硇的古村落,它集古建筑、风景、人文历史于一体,只是未曾目睹。初夏时节,有幸深入沙河市柴关乡腹地,亲自到王硇一游,果然非一般美丽。
王硇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地处河北省沙河市西南端,太行山东麓,四面环山,地形隐蔽,以古石楼群而闻名于世。它的建筑风格南北融合,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落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由于地处偏远,近年来才被发现,被誉为“藏在深山里的太行川寨”。
步入王硇,第一感觉是干净、整洁,村口的大戏台既能体现出山村的文化味,又像是在搭起台子欢迎四方宾客。我的第一站是游览古村落。在导游讲解下,有幸领略了王硇的古老历史:相传,原明朝镇京总兵、四川成都府两岗村王得才在建北京紫禁城时,奉命往北京押运黄纲,行至河北邯郸黄粱梦时遇土匪抢劫,黄纲丢失。因畏惧官府追查,灭门九族,他才带领家人逃至沙河市。最初在现市区周边尚贤、正招一带定居,因这些村紧邻官道,怕被发现,后才迁至现在的山区王硇村定居,至今已24代,有多年历史。
单听讲解,你就会对王硇村有一种急切了解的心情。走进它,你会发现它比想象中更美丽:高高的石楼,座座相望,每座都是红石砌墙,蓝瓦布顶,既有北方建筑之雄伟,又有南方建筑之秀丽,堪称南北文化融合之结晶。估计生在南方的王得才当初建房时以为北方和南方一样多雨,于是才将屋顶建成了瓦顶,无意中造就了今天的建筑奇葩。
穿行王硇,你会发现,这座古村落既是一座文化与历史融合的典范,更是一部聪明与智慧结合的传奇:整个村落,没有一条笔直的街道,虽然按照房屋设计可以有直的街道,但是设计者故意把它们弄成弯曲的,为的是和来犯者周旋,利用有利地势来打击进犯者;每座窗户都有根石柱在顶着,而且里边还有两扇小门,这是当时的防盗窗,为的是防止贼人入内;每座石楼都有相通之处,院院相连,户户相通,逢岔路口的石楼上都有耳房,具有瞭望功能,可以随时传递信息,整个村庄俨然是一座攻防兼备没有城墙的城堡。
而再走下去,你就会发现,你不但是在欣赏一部历史书,还是在欣赏一卷风水卷:最引人注目的是到处可见的东南缺建筑,每一排石楼,不是左右对齐成一排,而是自前向后均闪去东南角一块,错落而建,这是为了遵循“有钱难买东南缺”的习俗,也是在把好的风水留给乡邻。在王硇,还有一个细节是家家都种苹果树,它的寓意是平平安安,是承载着先人为了躲追捕、求平安的传统。而在每个拐角处的石碾,被村民称作是“青龙”,寓意是看守街口、镇邪之意。
风雨年,也让这座美丽的山村充满了典故和传奇:从“让人三尺又何妨?”的伸屈巷,使人不禁对几百年前王硇前人的大度感到赞叹;拐弯抹角的来历,又让人不得不佩服王硇村前人的智慧,为了让拖着货物的犟驴在小巷中穿行,他们竟然专门把拐弯处的红石打磨成半圆的,也由此有了“拐弯抹角”的说法。最有文化底蕴的,当属那经历无数风霜雪雨的“门当”和“户对”,从那里,我知道了原来在数百年前,看一户人家,不需进其家中,只要看其门楼,从其所立的“门当”和“户对”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出身,更可以看出的他的家境,让我领略了中华古文化、建筑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不经意间,一座迷宫般的寨子转到了头。驱车南行,越走越陡峭,越走风景越别致,终于来到了王硇村正南的红枫山,这才想起进村时导游所说的王硇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分别是红枫山(南面,北坡尽是红叶)、官印山(东面,山形类似观音),笔架山(西面,山形类似放笔的架子),一条河是北面村下面一条不知名的小河的。登至山顶,俯瞰王硇,四周一块块梯田像一幅幅展开的画卷,方方正正,错落有致。远处的山脉,被薄雾缠绕,若隐若现,似仙境一般。而山下的王硇,一座座石楼错落有致,去年秋后收获的玉米依旧金黄金黄,红枫山北坡的红叶在太阳光照射下显得更加浓烈,红黄相衬,王硇村就好像是印在一幅丰收的画卷中一样。难怪其先祖王得才会选中这么好的地方来定居。
王硇村这种易守难攻的位置,也赋予了其浓厚的革命色彩:抗日战争时期,它曾是沙河县抗日政府所在地,邓小平、朱德、刘伯承、李德生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村里至今还保存有抗日县政府、抗日独立营、抗日高小等旧址。村内人家的门楼上还保存有邓小平、刘伯承题写的牌匾。足见其革命色彩之浓厚。
细细回味,王硇村,就像是一部历史通卷,建筑赋予了其文化,历史的沉淀又使其建筑底蕴更加深厚,南方与北方文化的融合,更让它独树一帜,从而为我们展开了一部建筑与文化、与历史相交汇的美丽川寨形象,带给了我们知识与风景的无限享受,使人留恋不舍,终生难忘。
长长的的红石板铺成的小路,静静的延伸至远方,像一位历史记录者,默默地记录着王硇村发生的一切,守望这些善良而又勤劳的村民,直至永远!
王硇,藏在深闺人不知的建筑奇葩,美丽的太行川寨!
摄影类
不朽的丰碑
清风楼下
彭垴云海
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博
您点一个
,就值5毛钱!
5毛也是爱,帮小编涨工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