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嘉者,美也,善也”

楠溪江的背景及民居的整体规划及整体建筑特征,看这篇文章你就能知道啦~

全文可以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将楠溪江背景。

第二部分是楠溪江民居,围绕以村落布局及民居整体特征及公共园林展开。

.01

楠溪江背景

楠溪江,美在纯真古朴、野趣天然;楠溪江,美在纯净柔和、返璞归真;风韵独具的楠溪江,至今还遗存着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唐宋元明清时的古塔、桥梁、路亭、牌楼和乡土建筑;保存着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宝”以及“天人合一”阴阳风水构思而建的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百家姓宗谱、族谱等等。

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古代耕读文化和宗族社会的梗概,从中发掘楠溪江特色。

瓯越故土

永嘉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夏、商、周为瓯地。春秋时期属越国。

汉高祖时属闽越,惠帝三年(公元前),至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属东瓯国,国都在今永嘉县瓯北街道。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郡置永嘉郡,改属之。

唐高宗上元元年(),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治永嘉。温州建州由此开始,永嘉也是温州的文化起源。

唐武后载初元年(),析永嘉置乐成县后,永嘉县辖境历五代、宋、元、明、清不变。......

年5月,永嘉县全境解放。以瓯江为界南置温州市,北置双溪县,县治岩头镇;后恢复永嘉县,县治迁至上塘镇。

大迁徙

楠溪江文化积淀深厚,从地方典籍及一些史料来看,永嘉古村的文化发展主要得益于晋、宋两次人口大迁徙。

西晋末年,中原衣冠南渡偏安江南后,黄河流域先进的文化传播到此,史称永嘉南渡。初建时的永嘉郡,在六朝时许多大学者相继来任郡守,如司马逸之、谢灵运、颜延之等。

南宋时,宋室偏安江南一隅,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由中原移到江南,继东晋之后,又一次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东南沿海。永嘉文风鼎盛,簪缨迭出,倡导务实弃虚理财治国的永嘉学派同中原理学并驾齐驱,影响深远。与此同时,永嘉诗家辈出,出现了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一“永嘉四灵”。

明朝嘉靖之后,由于倭寇侵扰,官员剿乱,室庐资产,烧荡一空,,永嘉经济文化开始走向衰落。不过楠溪江宗族村落的生活毕竟是稳定祥和的日子多,在与世无争、耕读传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乡民们在宗法制度光宗耀祖思想影响下克勤克俭,有耕有读,几百年间恒常不变。

永嘉学派

“通商以来,风气稍移,浮浅之徒,侈谈西学,剽窃失据,转或刍狗诗、书,求其融会中西,贯穿古今,通经致用,蔚为一代儒宗者盖鲜。”

——《陈蛰庐孝廉〈报国录〉序》

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重要学术思想流派,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重视史学研究,尤其“重视实用,重视“事功”为特色,批评理学和心学,提出“道在物中”等许多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认识到商品经济对国家、社会的作用,主张发展商业,务实创新,成为今日“温州模式”的传统渊源与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创业精神的历史源头。永嘉是当时的州治所在地,故称为“永嘉学派”。永嘉学派与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深远地影响了后世。

近代温籍知识分子从永嘉学派的文献中汲取了思想精华,在近代情境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贯穿古今,通经致用”是南宋永嘉学派的思想灵魂,叶适认为这是向儒家“道之本统”的回归。

山水诗

此郡山水遂闻于天下,凡天下之士行过是邦者,莫不俯仰流连,以诧其胜。——谢灵运

永嘉山川毓秀,风光旖旎,以具风韵独具的田园山水风光而饮誉宇内。秀美的山川,陶冶了永嘉人鉴赏能力与审美的思维。而反过来,永嘉人以及外来的俊彦又以他们的才情与学识完善了山水之美,并使之增添了文化气息与内涵,使永嘉成为中国山水诗歌的发祥地。

.02

楠溪江民居

古村落

芙蓉村是元朝顺帝至正元年(即公元年)修建的,布局略呈正方形,坐西朝尔,纵横三、四百米,共有二道寨墙,七座寨门,皆山卵石砌筑而成堡。

格局按照“七星八斗”设计。“星”是指在石路上刻意拼花、高出地面20公分的方形石砌平台;“斗”是指散布于村内的矩形水池。寓意着人才辈出如同星斗繁密无数,富有吉祥之意。

苍坡村位于岩头镇北面仙清公路西侧,为李姓聚居之地。村庄是以“文房四宝”来进行布局,建长米、宽2米的直街称“笔街”,对村西笔架山;以两方池作“砚台”;砚台两旁搁置长4.5米、厚0.5米、宽0.3米、端头打斜的条石以为“墨“;村四周展开的亩平畴以为纸。意在激励后代读书入仕,光宗耀祖。

屿北村始建于唐代中叶,原为徐姓聚居地,南宋时吏部尚书汪氏兄弟为躲避秦桧迫害,隐居于此,后遂成为汪氏族人聚居之所。汪氏祖先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将村子布局成莲花形,而饱受战乱之苦的汪氏先祖出于防御的需要,在街巷的规划上错综复杂,还给村子留下了两道城墙、一条护城河。正是由于村子的防御性极强,这里曾经作为浙南地区革命根据地。

村落格局

楠溪江中游村落主要由各种公共活动中心与居住单元构成,寨墙、街巷网和沟渠系统是村落的基本框架。

村落公共活动中心通常为礼制中心,常常是宗祠及牌坊庙宇等等,此外还包括商业街、书院、小广场。

大宗祠是宗族关系的象征,旌表性建筑是宗族的荣誉,所以礼制中心是最重要的伦理教化中心,也是整个村落最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

礼制中心多在村落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不过有些村子的礼制中心在主要的村门之内,是贯穿全村的主街的起点。如岩头村的金氏大宗、花坛村的朱氏大宅。有些村子,礼制中心在村中央,如廊下村、苍坡村、塘湾村等。

大宗祠多数都有戏台,每年冬季有地方戏班演出,而且春蒸秋尝参加的人数也很多,所以宗祠前都有个宽敞的广场,便于人们活动、集散。大小宗祠的选址,与礼制考虑的同时,都有风水格局的考虑。

与礼制中心的庄严肃穆不同,休闲交流中心笼罩着亲切而祥和的气氛,是谈论家常的最好去处。

芙蓉池东西长43米,南北宽13米。芙蓉亭在池中偏东,是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从南北两岸架长长的石板桥通向亭子。

水亭周边设美人靠,成天有老人们坐着说古道今,享受几十年来的友情。池子周边设石阶,妇女们一面洗涤,一面谈笑风生。

休闲中心,在村于里位置重要,右优美的建筑物和空间环境,建造的用意,当然不仅仅在于作为休闲漫聊的场所,而有社会文化的深意。芙蓉书院、康乐亭、尚义之门、戴蒙书院,都赋予它们礼乐教化的功能。

各村里还有一些没有经过规划,自发形成的小小的休闲场所,大多在避风向阳的巷子口上,时时有不远的几户人家缓缓谈论些家常,亲情洋溢。

楠溪江民居

拍于渠口▲

楠溪江流域最有创造性的建筑是住宅。和江南绝大多数地方不同,楠溪江的住宅,尤其是中小型住宅,呈式化程度很低。

楠溪江民居,多五、七开间,水云村有一座住宅甚至是十五开间。它们型制多,形式变化自由。开朗、亲切,大多数全用素木蛮石,略略点缀儿块白粉壁。

浙江其他地区,最常见的是内向封闭的住宅连接成片。但楠溪江的住宅大多块然独立,外向开敞,面面构图别致,各不相同。

楠溪江古村落的民房平面多呈一字形、H字形、口字形、日字形等形式,形制大多为长条形和三合院式。

木构架前廊式,廊宽在2米以上,可供休息、劳作、待客、宴席等多功能使用。此外屋顶檐口出挑深远,具有保护外墙受雨水侵蚀。

楠溪江古村房居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院落宽敞。院落又叫庭院,是村民们最小的户外活动空间,陈植先生在《“造园”词义的阐述》中曾引用《玉海》:“堂下到门,谓之庭。庭,堂阶前也。”楠溪人则称道坦。地面铺满块石,晴天可以暴晒庄稼粮食,雨天则排水通畅。

宽敞的院落与低于厢房底层披檐的院墙和四面都有门窗的组合,使楠溪江民居建筑在地域封闭的地理环境中摆脱了空间的封闭性。

公共园林

楠溪江公共园林古朴自然,与精雕细琢苏州园林、趣味横生的岭南园林无法比拟,不过,身处一片“桃源”,别有一番风味。

楠溪江的园林绝大部分以水为主题打造的,比较出名的有苍坡村的仁济庙与水月堂,芙蓉村的芙蓉池,还有丽水街。

参考/《乡土中国—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中国民居五书—浙江民居》《楠溪江—中国山水诗的摇篮》

原名称/楠溪江民居序说一

来源:楠兮文旅

RECOMM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