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头村村儿好,槐树尖尖儿高”“西头的闺女不用挑,十个就有九个好”。在同川地区,西头村是出名的好村,人们总喜欢用通俗易懂的俗语来赞美西头村。

一、西头村村儿好,好在她的村容村貌。

西头村多户,余人。村中一条长达4华里的大街横贯东西,宽阔平整。沿大街是南北方向的40余条小巷,如武家巷、神棚巷、石狮巷、旗杆巷、桑院巷、当铺巷等。这些巷幽深、曲折、苍老、凝重。高高的墙头,深深的曲径,砖雕的屋脊,斑驳的门洞,寓意深刻的巷名,向人们娓娓诉说着过往的历史。该村横街竖巷,布局规整,方位精准,上社村、西头村被人并驾齐称为同川的“小北京”。

从原平出发,沿国道东行26Km处北拐,折向西约1.5公里就进入西头村中部戏台院。偌大的戏台院南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盖的大型歌舞台,蔚为壮观。北端是年盖起的一排五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如今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处。再靠北越过大街是清朝雍正年间修建的神厅——为战国时期藏山大王赵武(赵氏宗主,晋文公重耳曾外甥,晋三代重臣赵衰曾孙、赵盾孙、赵朔子)以及诸神在村庙会期间歇息的行宫。年《重修神厅碑记》中记载:“春秋初,同川为北狄(也称北翟)地区,南与晋国接壤。史记赵世家云,赵衰娶翟女为妻,后任晋国国政。其曾孙赵武,俗称赵氏孤儿,同川人奉为藏山大王。据嘉庆六年《创建藏山大王行宫碑》记载,村西南寨上有大王庙,绘塑映日,绚属胜境。奈地势高峻,人迹难攀,祭祀不便,故村人多方集资,在村中建大王行宫,以利祭祀,此乃神厅创建之初衷也。”神厅建于街心,为村标志性建筑,属一胜景。解放后责任制前,神厅正中三间房为村文化室,东厢房为团支部,西厢房为民兵营。那时的神厅,煞是热闹,青年团员开会,基干民兵擦枪,文化室内歌舞,是青年们的乐园,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年,面对坍塌的神厅,村人集资重修,终使其重放异彩,受到重点保护。远看神厅,正殿描金画栋,十分壮观。门口二柱撑起五脊屋顶,令人称奇。拾级而下,台阶左右为一对石狮,让人心生敬畏。厅院内两株老槐遮天蔽日,诉说着千秋岁月。神厅东侧是曾经的大队办公室,现在的赵家祠堂;西侧是曾经的村包管处,现在的裴家祠堂;再往两侧则是村供销社、贸易货栈和个人小卖部等。这一带是西头村的中心,每日这里聚集着不少中老年人,在走廊内、凉厅下弈棋闲聊,锻炼身体。

在村的最东边,称为东寺的地方有老爷庙。此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残存,笔者约六七岁时曾进去耍过,记得庙占地半亩多,院内有高高的檬桐树,四面有房,有关帝殿、阎王殿等,殿内有塑像,壁上有彩画,内容询问多人,均记不清了。后来文革中,连同寨上藏山大王庙一齐被拆,仅留下一抔黄土。

责任制前,西头全村从西到东12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有队部和饲养处,分布在沿街两侧,各自形成了生产小队的集合点。那年月,大队养有2辆胶皮大车和一辆30拖拉机。大队饲养处在神厅东50米街南,骡马就养在此地。神厅西南方为炭场,是大车和拖拉机拉回的炭的储藏地方,村人烧炭就是从此处购买。村中还有油坊,地址先在村西,为夯榨,后迁往村东,为螺旋榨,又复归西,为油压榨,开办20余年,为村民带来便利,为集体赢得了效益,声誉良好。集体时,秋天收回的粮食在村南部的场院里。场院一进两开,西半部6个小队,东半部6个小队。回想当年,每到秋天,场院内车进马出,人声鼎沸,粮谷堆山,机器声,打场声,欢笑声,交织成丰收喜悦的乐章。和场院相对的是村小学。村东头是上世纪60年代末至回归原校址前20多年内的村七年制学校。如今,场院和村东学校已辟为民居。站在高处一望,整个村庄已扩大到原来的1.5倍。新房红墙碧瓦,旧屋老态龙钟,鳞次栉比,“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光线通透,向阳背风,街道硬化,自来水进家,太阳能路灯高挂,杨树、柳树、枣树,还有那高高的槐树点缀其间,仿佛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令人陶醉。

二、西头村村儿好,好在她的山水田园。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南村”。西头村北面是五台山余脉,群山环绕,村南面一条涓涓小河斗折蛇行汇入同河。

西头村西北1.5公里处,有一座相对海拔米,形状如枕头的小山叫“秃山”,东西向,长约0米。如果说同川的山势如一个“同”字,那么,西、北、东围拱的山脉就是“同”字的外围,东南方同河流入滹沱河的豁口为“同”字的“口”,这“秃山”就是这“同”字的一“横”。站在此山极目远眺,整个同川尽收眼底,南面是“姑姑山”、“将军山”、“笔架山”,西面是“善护山”、“奎光岭”、“大硗山”,北面是“老师尖山”、“西平堂”、“老崖”、“东平堂”、“娘娘山”、“磨齿山”、“龙潜山”,东面是“金山”、“尧岩山”、“马鞍山”。绵延起伏的山峦与纵横交错的沟壑形成了多处阴阳学说上的风水宝地,演绎岀了“湾里张显”、“大围坟石人”、“都庄村都督”、“晋贤故里郝隆”、“北社李都堂”等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美好传说。

秃山上还是观赏梨花的最佳地点。站在山顶,不踩踏农田,不遮挡视线,可肆意拍照,恣情歌舞。每到4月梨花节,观花的客人纷至沓来。登斯山也,近观梨花如蝴蝶飞舞,远眺花海若原驰蜡象,银装的是天地,素裹的是游人。置身于此,得失全无,宠辱皆忘,活脱脱一个哼着“好了歌”云游四方的“空空道人”。

西头村离“老师尖山”、“东西平堂”最近,在村北面七八华里处。“老师尖山”海拔米,形状独特,远观似武圣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当地人称为“武山”,半山腰是“西平堂”。“东平堂”的山势一高二低,像宋代文官的乌纱帽,当地人称“文山”。“东西平堂”都在半山腰,陡峭的山崖突然放平,形成了面积约50余亩的高山平台。趋缓的平台然后又突兀跌落,形成了“黑渠”、“石架”、“狮子头”、“红石流”等奇特景观。更令人称奇的是“一泉”、“一井”。“西平堂”山脚下有一泉,村人在此修了一个三米见方的水池,旱不涸,涝不溢,水清冽甘甜,是牧人和樵夫理想的歇息场所。“东平堂”有一水井,海拔那么高竟有泉水,拴马坡村旱井无水时人们就到此井打水。当然,牧樵之人带个小桶也能畅饮。不幸的是此泉此井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已无水可饮了,仅留下干瘪的石池与石洞。

“东平堂”左侧有一“老崖”,壁立千仞,斧劈一般。刀劈的一面正好与子午线截面平行,同川的人们只要看到“老崖”上没阴影了,就知道到了中午12点晌午时分,该收工造饭了。

还有一处从北山逶迤支出的小山,状如埃及金字塔,称为“九山”。不见“七山”、“八山”,何来“九山”?也许是九九为多吧,如广西的“十万大山”,也不定有十万座山,仅指山多、面大、地阔而已,此山是西头村土地与都庄村、薛家庄村土地天然的分界。

西头村耕地约亩,白地亩,梨园地0亩。白地大部集中在村西南的“西岗”、“南岗”上,少数花插在梨园间。“西岗”、“南岗”土地平整,垄宽畛长,无树无丘,光照充足,是主要的产粮区。曾有“农业学大寨”时期修建的井、渠、库等水利工程,发挥过巨大作用。如村南小河上的蓄水池、提灌工程、引水渠道、倒虹吸渠等。也可惜,除一眼深井还保留有点效益外,蓄水池形同虚设,其余工程年久失修,不见了踪影。

西头村的梨果树全部在村西、村北,共有梨园约0亩,分布在“芦眼”、“西嘴”、“秃山湾”、“背坡”、“南里”、“中里”、“长里”、“西长岗”、“东长岗”、“北山梁”、“神仙梁”、“谢家掌”、“北岗”、“小道”、“围河”、“后头湾”、“后头地”一带。据传,同川的梨树始植于北魏尔朱荣统治时期,距今约多年。尔朱荣,北魏重臣,羯胡族。为了方便游牧,禁种低秆植物,为了生存,同川人栽植了梨树。此前的梨果品种黄梨、油梨、夏梨、才梨、槟果、夏果居多,香水梨、苹梨、瓣子梨少量。且老品种树冠大,亩株数少,除耐保存外,肉质不佳。生产责任制以后,引进了酥梨、金盖酥、雪花梨、五月鲜等新品种,矮化密植,产量质量大增,成为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如今,村民在园内新栽酥梨树,在旧梨树上嫁接新品种,冬天忙修剪,春天忙施肥,夏天忙授粉喷药,秋冬忙摘藏与销售,好不乐乎。

西头村地貌多样,在坡坡梁梁间有数不尽的、有名的、没名的沟岔,有“芦眼沟”、“西嘴沟”、“八大沟”、“鲍家凹”、“长岗沟”、“贺家沟”、“郝家沟”、“小长沟”等,这些坡梁沟岔如人身上的脉络一样,滋养着西头大地,养育着西头人民。

说不尽的山山凹凹,道不完的沟沟岔岔,赞不绝的五谷,叨不烦的梨果,西头村,山水如诗,田园如画。

三、西头村村儿好,好在她的地灵人杰。

早在新石器时期,西头村这一带就有人繁衍生息,同川仅有的27处新石器遗址中就有“西头遗址”。

据传说,战国晚期,为了纪念藏山大王赵武,有人原准备把庙建在五台一带,但一觉醒来,建筑材料不翼而飞。经循踪跟寻,在西头村之西南叫“寨上”的地方发现了这些木料,人们遂按神祗的安排,把藏山大王庙盖在了此处宝地。并于每年的四月十三村庙会时,将藏山大王请回神厅行宫受人祭拜。

西头村村名是以方位称呼的,原名叫“村西头”。距村仅一里之隔的都庄村为最古老村庄,因该村在元朝时出了个都督大元帅李居桢,后人遂将村改为“都督村”,又演变为“都庄村”。该村的西头有一自然村,原称“村西头”,后演变为“西头村”。再往西北4公里处是都督村一位先生住的地方,后称为“老师村”。村北10公里处的北山背,是都督元帅牧马的地方,后称为“拴马坡村”。村紧挨的东南处是都督村的枣树园,后称之为“枣坡村”。总之,西头、老师、拴马坡、枣坡四个村的村名均来源于都庄村。

西头村有谢、贺、郝、武、赵、裴、吴等姓,约唐朝(约公元十世纪前后)时立村。武姓最早定居,有地名武家崖、武家围为证。史上雨水充沛,常常山洪暴发,人们首选高地居住,武家崖居村中最高位置。又“西长岗”坡底有一坟墓群,称为“武家围”,“围”是唐朝时对坟墓群的称谓,说明唐时武姓就已来此村定居,但从哪来,众说纷纭。

明朝洪武年间(公元-)赵伯英从五台槐荫村迁入后堡村,为后堡一世祖,传八世赵友贤长子赵银,次子赵越后,银、越弟兄俩迁往西头村,现传至28世。

裴姓于明朝成化年间(约公元年),其祖裴有惠“游崞邑同川西头村后,遂家焉”,由阳曲北留村迁居于此,历余年。

吴姓最迟,一世祖吴子峰来西头到现在历16世余年,但从何处迁来,无从可考。

目前,村中有武、赵、裴、吴四大姓,谢、贺两姓不见了踪迹。现有的郝姓也是近年迁来的,并非古老的郝姓。

西头村从一个偏僻的小村,逐步外族汇入,形成如今的大村,不能不说该村天宝地灵,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风水宝地必出杰出人才。远者,由于缺乏记载不得而知,一鳞半爪的传说也仅是老者的口口相传。但从有据可查的近、现、当代的人物来看,西头村确是人才济济。

清代有武鹰扬,清朝嘉庆年间太学生。裴志飞,清朝国子监太学生。裴含章、裴殿扬例赠武略骑尉、清辛卯科中武举人。吴如兰,清代当地著名画家。

抗战时期的年,西头村曾设过东崞县政府。村中不少党员和村民在抗日、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英勇牺牲的烈士5人。

在抗日、解放战争中从事活动的老党员有郭凰英(赵满良妻)、裴雨年、赵十成、裴二洋、李春梅(吴五十一妻)、郝换竹(赵天恒家)、赵秀林(赵生廷家)等。解放后,政界、商界、文学艺术界的人才更是层出不穷。年,有人曾统计过,该村处级以上党政领导约35人,科级干部约78人,在外工作者达多人。就是现在,该村在外的政坛显要、商界巨贾、科教界大师、文学艺术界名人也不在少数。在同川地区,这样的村子确不多见。

西头村,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村落,富有美气灵气。男士体魄强健、文化浸染、绅士风度、勇争上游、不甘平庸;女士貌美端庄、举止雅娴、出言谦逊、待人热情、持家节俭。也难怪,同川人认为,西头的男士不愁娶,西头的女孩不愁嫁。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民的视野更加开阔。他们放眼全球,把生意做在了世界各地;他们培养后代,把孩子送进了高等学府;他们科学种田,梨粮连年丰收。无论在外的,还是在村的西头人,都像他们的祖辈那样,自强不息,奋力打拼,继续用实实在在的业绩为家乡增光添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