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神韵
在新罗与永定两区交界的玳瑁山脉,有座海拔.2米高山,名气很大,一是它呈山字形并列,三峰鼎立,中峰高耸,翼峰拱秀,像案台搁置毛笔的笔架,二与悠久俊秀的“状元塔”(西陂天后宫)遥相呼应,视为当地文化之图腾物象,三则巍峨险峻,壁立千仞,享有闽西“小华山”的美誉,这就是著名的永定高陂笔架山。
地处增坑村的笔架山,奇岩突兀,惊险俊美,怪石嶙峋,景物随气候季节而随之变换,山下古道四通八达曲径通幽,漫步山间感受山林甘露,清新怡人,成为市民休闲度假踏青的好去处,更是得到户外驴友的青睐,据说有次一天八支队伍攀爬,它声名远扬,不仅当地人频繁跋涉,而且引来周边及粤、赣等地大批驴友摄影大师纷至沓来。
初登笔架山是在己亥年的深秋,应高新户外相邀在黄岗水库坝头汇合,天公不作美,中途飘起了毛毛细雨,到达增坑变成了小雨,资深老驴商量计划不变,大家穿着雨衣在竹林和机耕道交替行进,又钻入原始灌木,翻越几个山坳,来到了笔架山脚下,雨停了!抬头仰望山峰高耸入云,云雾从头顶飘来飘去。
“路”垂直向上崎岖陡峭,踩着前人的脚印,揪着石缝里的灌木茅草,抓住凸起的石头,如同蜗牛爬行,一个个贴着地面“蜘蛛侠”在攀岩,踩着“大笔”缓缓登上山顶笔峰。
周末重上笔架山,随龙城户外新线反向穿越,参加人员爆棚,从约定人数十五翻番猛增到三十。
风轻云淡冬日暖阳,然而山里还是感觉凉飕飕的,村道两边山色苍翠,百泉奔汇高山流水,初冬后的山野枫叶点缀黄叶纷飞,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刚到村部,另一户外文哥也来了。这里的村民,因保护水源已经整体搬迁,村舍保留着原始风貌,斑驳的土墙仿佛在向游人诉说……走过三公里的村道到达堵南塘起登点,一头钻进林海深处,参天古树藤条缠绕,灌木腐树横七竖八,走在前面的微笑眼尖发现一棵枯树长出几个大灵芝,令人兴奋不已,百姓的护佑,这些苍天大树才避免了刀光斧影。
灌木林中穿梭,依山之字型向上,随着高度的抬升,拔高有些难度之时,忽然眼前一亮,已经爬到笔峰的“脖子”。
沿着山脊上的岩石行走,山势险峻怪石林立,峰如刀削斧劈,最窄的地方不足一米,手脚并用举步维艰,两边都是悬崖峭壁心惊胆战,仿佛走在刀刃上,在山脊上下穿越,甚是惊险又富有挑战。
抬头仰望最高笔峰,矗立高耸接天相连,户外人挂在测风塔上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高高飘扬,此时文哥户外从正面已经到达山顶,在其后面还有一大批人陆陆续续艰难的向上挪动,打过招呼方知是高新AA和漳州芗城两个户外几十人。当我们再一次冲刺攀爬至半山时,回头向刚走过的山脊望去,小笔架山呈现在眼前,大家欢呼雀跃,雄鹰展翅、腾云驾雾、笔架论剑,各种姿势精彩瞬间竞相拍照,随后奋力登顶。
山顶是一块兀起的平地,四周低矮的灌木、杜鹃生长茂盛。站在峰顶,但见山岭起伏,满目青翠,层峦叠嶂,头顶蔚然天空,似乎伸手即可触摸飘柔的流云,面对诗情画意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今天来了好几个户外,仅漳州就开进两部中巴,估计有上百人攀登。
俯瞰山下,高新园区高楼拔地而起,整齐厂房,道路四通八达,中心城区南扩,变化日新月异。曾经这里也是八街九陌人声鼎沸,宋淳化五年(公元年)上杭场升县,秇梓堡(今高陂镇北山村)成为上杭县最早的县治,如今的北山村乃至周边再次展现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前所未有的繁华,而与之遥相呼应的古老塔式建筑,造型奇特全国少见俗称“文塔”的天后宫,已经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将视线转向灌洋,就像一条绿色的飘带,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笔架山,灌洋水,古邑地,新园区,这里有笔有墨,“舀得灌洋添砚水,宏图描绘画明天。”
笔架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视为永定客家文化名山,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内涵,听闻山的北面小村堵南塘,有一土楼正对笔架山,山泉从门前绕过,门上贴一对联:“门倚九龙源千古秀气,户对笔架山万代文章。”此联寓意颇深,主人不仅描绘出笔架山的神山灵秀,而且寄语后辈勤奋读书功名著章,因而,村民盖房子,许多人把大门朝向笔架山,鼓励莘莘学子,奋发夺取功名。
(文/图廖亮璋)来源:E龙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