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崂山的笔架山有四座,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东笔架山在崂山塘子观东,山峰耸立,宛如笔架。

塘子观位于笔架山西南麓,现存观舍为近几年重建。据清代黄肇颚所著《崂山续志》中记载:“观居修真庵南六里,友人林砥生居之。砥生,掖人,名钟柱,己卯举人携家避嚣于此。深有志于崂山之志......”

林钟柱为掖县人,光绪间道士吴介山出资购得塘子观后,“拓修之”,更名为“餐霞观”,邀其在观教课授徒。良好的条件使其有大量的闲暇出游崂山,“二崂山水,题咏殆遍”。其中最著名的为其游崂山梯子石时所写《梯子石记》,“山不险不奇,游不恶不快,穷游者莫不知之。”传为名句,此记现镌刻于上清梯子石路南。

前一阵子,有文章说“郭琇在塘子观经过数年苦读,于清康熙九年(年)中得进士”,后经其后人考证有误。

西笔架山在华楼山高架崮。

华楼,游人多游之,然记得最多的不过是华表峰、玉女盆、南天门而已,而作为华楼最高峰的高架崮却少有人知。高架崮,周至元记载其:“为华楼最高峰、但登其上以望华表峰,犹不见其顶。”

高架崮为一花岗岩石崮,东壁高大陡险,西壁有长达米的“一线天”景观,顶部较为平坦。崮前有洞称“悬空洞”,穿过石洞可以攀上崮顶,居高临下,华楼秀色尽在眼前。

传明代永乐年间,“永乐扫北”时,有一高姓人家为避难,在山顶上筑室居住,因此得名。现在山顶上还有当年高家人居住时留下的遗迹。有诗云“举目深山远,崮顶草屋单,高家曾居此,朝暮罩炊烟”。

高架崮为西笔架山得益于其山南的华阳书院。华阳书院位于华楼山之阳的华阳涧中,此处人迹罕至,是蓝氏的先人蓝章所建。据明朝崇祯年间《崂山志》(黄宗昌撰)载:“据山之半,少司冠蓝公建置于此。”

蓝公即蓝章,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明正德十二年(年)告退归里,来此结居,自号“大劳山人”,此教书育子,著文会友,其后世多就读于此,至清朝道光年间废弃。

书院占地亩余,因其地势高且景色秀丽,取名“望月楼”、“紫霞阁”。今华阳书院遗址尚有“枕石漱流”、“谈经地”、“松关”、“重游旧地”等石刻。书院西侧的华阳洞构造奇特,地形复杂,值得一游。

之所以说高架崮为西笔架山,因为蓝家华阳书院的一支笔,目前就矗立在华楼东侧文笔峰处,文笔峰高达六百七,这样高的笔,遍览周边群山,只有华楼最高的高架崮在可以存放,故名高架!

南笔架山在流清河南天门。山口二峰相峙,入云中,故名。览胜者较之华楼,各有取尔。蓝水记之曰:“山顶两峰东西并峙如双管咄咄出空”,其实此双管是两支笔啊。

八百年前,丘处机经崂山道士的邀请,带领徒弟们乘船在流清河湾下船,从这儿进入崂山腹地,他在东门锥上留下了“南天门”三字。在此处,丘处机命黄冠士奏空洞步虚毕,乃作词一首,名曰:“青玉案”,目前镌刻在上清宫东巨石。

丘处机题字作词后,留下毫笔一对,化作了两个天门峰,所谓南天门就是两支笔的笔架,不过这笔是竖插而已。。

北笔架山在三标山。三标山是最具象形的山峰,三个山头如三根梭镖刺向苍穹。在远处看,极像一幅笔架,等待着文人墨客将笔放置其中。

此笔架所属为何?说有三个源,第一康成书院。康成书院是崂山最早的书院,由东汉经学家郑玄在此所建教授学术,现在书院的遗迹形成了目前的书院村、演礼村等。

第二望标书院。关于望标书院,张允抡有一篇《望标书院记》说出了其来历:“标,表也,人所瞻仰而动也。道之相授,莫不有标...而吾书院独与先生近,先生真余之标,而吾之所以望也。”至于其位置:“(康成)书院之东南,去三标一舍而缩,望之若咫尺焉。”此书院是仰望先生之表而建。

第三玉蕊楼。黄宗昌为即墨人,明兵部尚书黄嘉善之子。崇祯十五年,清兵围攻即墨城,黄宗昌率里人据守,家中五人殉难。明亡后,因慕郑玄而在三标山下的康成书院旧址南侧修筑玉蕊楼隐居,自称“崂山中人”。

玉蕊楼为二层,古色古香,院落门庭精致,其周围景色幽邃,四山环抱,涧水前汇,茂林修竹,涉目成趣。修建玉蕊楼的目的,黄宗昌在《玉蕊楼自述》中记曰:“余所景慕康成先生而作者也。”说明此楼也是因康成书院而建。纪润称此楼为“吾邑第一山庄”。惜康成既已不存,况此楼乎?。

黄宗昌在此游山读书,潜心著述,终于完成了《崂山志》,这是第一部全面记述崂山的志书。自黄宗昌修志后,“崂山”一名逐渐被世人采用并沿袭至今。玉蕊楼虽已不再,却留下了《崂山志》的书魂。

三标山下有三支笔,所以留下了巍巍三标山这座巨大的笔架山。

东儒西宦南道北隐。四座笔架山是从四个方向进入崂山的主要通道,也是四种人生的选择。进山的路有千万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生的选择虽然只有一次,但山永远在哪里,走走不同的路,体味不同的人生,这也许就是行山的意义。

推荐阅读:观星台

原创文字,欢迎转发,合作请联系: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