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是清军“剪枝伐树”的一次大胜利,是松山之战、锦州之战的统称。松锦之战是萨尔浒之战后,又一次关键性的战役,对明清双方的存亡都有重要意义。
松锦之战爆发的背景
皇太极在宁锦之战失败后,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吸取教训,为下一次的胜利积极做准备。在此后的10余年间,清军先后征服朝鲜、蒙古,化不利为有利。原先对清军形成弧形包围的态势,如今却转过头来形成对明的弧形钳制。
明朝的两条臂膀,已经被清军斩断,战略上极为不利。而清军一直积极进取,统一了黑龙江流域,增强了自己经济和军事上的力量。更严重的是,清军冲破了原先海上防势,进而对明朝的京津、登州、莱州形成威胁。
铁骑如云,加以蒙古军士,即取天下,亦有余力。
在这种背景下,清军对明朝的作战时机趋于成熟。而皇太极也吸取了以前的教训,认为以前突入明朝内部,却不能占有尺寸土地,都是因为山海关的阻隔。而要攻破山海关,则必须取得关外四城。为此,皇太极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
皇太极首先把义州作为自己的补给基地,此处距锦州只有九十余里,且土地肥沃。皇太极命令郑亲王济尔哈朗,在此地边筑城边耕种。而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皇太极又从朝鲜运来大量粮食,从蒙古购买1万匹良马。此外,清军还打造了六十余枚大炮,招募了一批善于攻城的勇士。可以说,清军对此一战,势在必得。
而明朝也清醒地认识到,要保住北京,必须先保住山海关。而要保住山海关,便要保住桥头堡锦州。此战对明清双方的意义都非常重大。因此,大战从崇祯十三年(年)一直持续到崇祯十五年(年)。
松锦之战的过程
崇祯十三年四月,采纳了大臣意见的皇太极,命令济尔哈朗等人立即包围锦州。月底,皇太极甚至亲自赶往前线。清军包围锦州之后,把周围的庄稼全部割掉,以此让明军的粮饷匮乏。此前打造的红衣大炮,被用来摧毁明军周围的防御措施,让锦州成为孤城。
为了不使明军得到喘息的机会,清军轮流作战、耕种,以三个月为一个期限。到了年,皇太极又带来4万大军,实行更加严密的封锁。此外,皇太极还派手下招降明军中的蒙古士兵,借此分化守御力量。
面对清军的步步紧逼,明朝派出督辽总督洪承畴前去救援。在年,洪承畴已经出关,他命令祖大寿、吴三桂防守杏山,并在不久后大败清军。到了十一月,洪承畴到达宁远,调整策略,积蓄粮饷。
为了弥补兵力不足,洪承畴又向朝廷请调7万士兵前来增援。然而皇太极前期的招降策略开始起作用,祖大寿手下的蒙古将士开始秘密投降济尔哈朗。内、外夹击之下,锦州城危在旦夕。崇祯眼看情势危急,派吴三桂等人率领13万大军前去支援。
不过在对敌战略上,崇祯和洪承畴发生分化。洪承畴认为应该步步为营,打持久战。然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却认为应该速战速决,且此建议得到崇祯首肯,派人催促洪承畴快速进兵。前线大将受后方皇帝遥控指挥,已经埋下了隐患。
好在明军初期占据了优势,大败清军,洪承畴军和锦州形成犄角之势,清军被迫转攻为守。失利的清军向皇太极求救,清军援军到达后,开始寻机和明军作战。
但洪承畴在此地的布防,却出现了巨大纰漏。
洪承畴在乳峰山、松山城之间挖掘壕沟,其优势兵力也摆到了前阵。但与此同时,明军的后阵却防御虚弱。这个弱点被皇太极敏感捕捉到,于是清军截断明军退路,挖掘壕沟把明军包围在松山。
而且,皇太极派人先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上的粮草,明军有被一断为二的风险,于是洪承畴把兵力收缩在松山城内。因为粮草的丢失,明军对是战是和也产生了分歧,许多人主张退回宁远补充粮草,其实是胆怯畏战。洪承畴对此也产生动摇,放弃保卫锦州而选择突围。
只是,尚未等到突围时间,明军已经争相逃窜。在此过程中,明军互相践踏,溃不成军。而皇太极显然对此有所预料,派兵追击逃跑的明军。
明军窜走,弥山遍野,自杏山迤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死者,不可胜计。
明军胆怯畏战,撤退毫无章法。最终是吴三桂等人逃到杏山城,监军张若麟由海上逃到宁远城,只有洪承畴、曹变蛟、王廷臣退回松山,松山已成孤城。
而逃入杏山的明军,却又直接逃跑,往更安全的宁远城退去。皇太极准确捕捉到了这个信息,派清军预先埋伏。等到吴三桂等逃兵进入清军伏击圈后,军士全部被歼,吴三桂等将领只身逃脱。此次伏击战,清军大胜,歼灭明军五万多人。
清军趁此大捷,加紧了对松山、锦州的攻打。而洪承畴此刻,想要出击却力量不足,想要防守却粮草不足。而且松山是四周高,中间低,对于防守更是不利。此时的明朝内部,则因为需要镇压农民军起义,再也无力派兵前来救援。
被围在城内的明军,很快便粮草短缺,杀战马甚至人相食。洪承畴虽然组织几次突围,终以失败告终。
在这种背景下,守城副将夏成德密谋投降,里应外合之下,松山城被攻破。
王廷臣、曹变蛟不屈而死,洪承畴被俘后不久,便投降清军。
清军攻占松山,锦州孤立无援。清军在全力攻打的同时,又派出祖大寿的弟弟前去劝降。在被围困两年后,粮尽援绝的祖大寿献城投降,锦州陷落。后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击杏山,杏山将领不支,亦开城投降。至此,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全部失陷,宁锦防线全线崩溃。
明军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松锦之战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和明军萨尔浒大败相提并论。而明军之所以在此战中战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战争的态势已经发生转变。清军吸取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先打下蒙古、朝鲜,明朝两翼被剪除,战场态势已经发生反转,胜利的天平已经朝着清军倾斜。
第二,明军怯战普遍。
从上面的战争经过我们知道,明朝的许多将士对清军普遍有畏怯的情绪,往往未战先怯。而反观清军,却是士气高昂,准备充分。
清军虽然屡有失败,可很快就卷土重来。而明军往往是在逃跑过程中被敌人歼灭,真是十分憋屈。
第三,将领的权威不够。作为督辽总督的洪承畴,其本人的权威是不足的。后方受制于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前方又受制于朝廷监军和手下将领。权威不足,则使得洪承畴面对战争的时候往往犹豫。但战场上瞬息万变,一个犹豫的念头便可能造成失败的后果,而洪承畴临战犹豫的毛病是十分突出的。
第四,红衣大炮极大地改变了战场形势。火器本来是明军的优势,现在却受制于清军的红衣大炮。塔山、杏山之战中,清军的红衣大炮都发挥了极大作用。而反观明军,坐拥火器而不知运用,失败便在所难免了。
第五,战争的水平远逊对方。在整个过程中,清军最高统帅皇太极,对战场的走势可谓洞若观火,好几次能料敌先机。而反观洪承畴,既因为本身能力,又受制于明朝领导体制,在战争水平上落后皇太极一个段位。对于敌人招降以及敌情的判断上,洪承畴有些懵懂无知的感觉。
经此一役,清军得到山海关以外的大片地区,为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明朝来说,宁锦防御线的全线溃败,大大加速了明朝灭亡的速度。清朝的乾隆皇帝,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太祖一战(萨尔浒之战)而王基开,太宗一战(松锦之战)而帝业定。
纵观两次大战后,明清的运势、实力消长,乾隆对这两次大战的影响评价是合适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