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被捉,是崇祯瞎指挥,还是洪承畴非皇太极对手?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洪承畴是明末的著名统帅,他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带兵打仗很有一套。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在国内的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场上屡获大捷。因此,崇祯皇帝对他十分信任,倚为干城。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明军的著名统帅,却在明清的大决战松锦之战中打了大败仗。洪承畴率领的明朝大军大部被歼,自己也做了清军的俘虏。

那么,在这场决定明清命运的大决战里,洪承畴究竟表现得怎么样?他的失败是因为崇祯皇帝的掣肘,逼迫他冒险出战,还是因为他自己的将略低劣,不是皇太极的对手呢?依我的看法,这两种原因都有。正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才使得洪承畴打了败仗。

一、松锦之战的经过。

松锦之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清军对锦州的围困。清朝皇帝皇太极在收服了蒙古和朝鲜后,决定继续对明朝进攻。皇太极和属下经过探讨以后,决定先夺取关外的辽西走廊,再夺山海关,进取中原。

在夺取辽西走廊的战争中,锦州作为辽西走廊东北端的军事重镇,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双方必争的要点。皇太极在经过几次进攻失败后,决定对锦州采取围困的战术,准备经过长期的战争最终拿下锦州。

经过长期的围困,驻守锦州的明将祖大寿被迫多次向朝廷求援。当时,李自成和张献忠又东山再起,国内战场吃紧。但是,明朝君臣权衡形势后,认为锦州更为重要。于是决定抽调人马,由洪承畴率领为锦州解围。

洪承畴率领由各地抽调来的十万明军,号称十三万大军去为锦州解围。洪承畴采取了且战且守的战术,以宁远为基地,以松山、杏山为依托,和锦州守军协同,步步为营,对清军发起不断的反击。在消耗疲惫清军后再寻机决战。

在战役初期,洪承畴的这个战术奏效,给了清军一定的杀伤,并且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掌握了一定的战场的主动权。

但是,就在清军步步后退的时候,明朝的皇帝崇祯听从了手下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建议,以兵多饷艰为借口,要求洪承畴速战速决,急进锦州和清军决战,迅速解锦州之围。在崇祯皇帝密敕洪承畴刻期进军下,洪承畴不得已,只得急进锦州,反击围困锦州的清军。

在战术上,洪承畴吸取萨尔浒之战分兵失败的教训,采取一路进兵的策略,集中兵力企图中央突破。洪承畴将辎重分置后方,将明军主力十万人马分为两个梯队北进。多尔衮指挥的清军和洪承畴作战不利,几乎支持不住,于是向皇太极求援。

皇太极赶紧调集援军前往,他在观察洪承畴的布阵后,指出洪承畴的布阵缺陷。因为洪承畴要和清军决战,他把主力前调,造成后路空虚,“大众集前,后队颇弱”。所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于是皇太极率领军队包抄了洪承畴的后路,挖断道路,断了洪承畴的粮道。然后皇太极袭取了洪承畴明军前线的屯粮之地笔架山,夺获明军的粮草。断粮后的明军失去作战的勇气,于是决定突围撤退。在突围的过程中,被清军歼灭大半。一夜竟然被清军消灭了五万三千余人。

留下的洪承畴率领的明军被包围在松山,最终也被清军攻克,明军全部被歼。洪承畴和一大批被围的明朝将领被俘。随后粮尽援绝的锦州也被迫投降。

这一仗,清军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明军最后的主力,至关重要的辽西走廊落入清朝之手。后人说此战为清朝定鼎之战。

二、明朝此战失败的原因。

这一仗,是双方的一次大决战。双方最后投入的兵力相当,而且都是双方的最后主力。这一仗可以说决定了双方的命运。在这一仗中,洪承畴本有取胜的机会,但是,最终明军还是失败了。

在这一次战役中,崇祯的指挥是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从崇祯这方面来看,他的判断来自陈新甲等几个近臣,对前线情况不了解。他只是听从陈新甲等人说的军心可用的报告,并且为没有粮饷发愁,根本就不管前线将士的死活。

这样,崇祯根本不理睬洪承畴的合理建议,一意孤行地下命令,让洪承畴进攻。这打乱了洪承畴的作战部署,给战役进程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而相对于崇祯的指挥,更致命的是洪承畴指挥的错误。洪承畴在内心对崇祯的指挥是抵触的,所以他在作战部署上,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布置,而不是配合崇祯的方针来部署。这就使得将帅不合,贻误了战机。

崇祯让洪承畴出击,是让他速战速决,以解锦州之围。在当时,锦州附近的清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低于洪承畴。而且这部分清军前有坚城,后有明朝援军,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洪承畴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是有可能打破清军的围困的。

但是,洪承畴根本没有领会崇祯的意图。他依然采取的是稳扎稳打的战术。虽然他集中了优势兵力,但是却没有孤注一掷,迅速突破清军的阵营。虽然在初期给了多尔衮以沉重打击,使得清军哀嚎,说自己“势不能挡”。但是依然没有打破清军的阵营,给了清军调集援兵的时间。

从洪承畴北进到皇太极率领紧急征调的援军赶到战场,这中间有半个月的时间。如果洪承畴抓住这半个月的时间,在皇太极的援军到达之前,把多尔衮的清军击破,那么形势将是另一番景象。

在皇太极赶到战场,包抄了洪承畴的后路时,洪承畴的指挥更是拙劣。他在这种情况下,居然和下属计议撤退逃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前有敌人,后有截兵,大军一动,必定崩溃无疑。

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和清军决战。如果战胜,自然一切好说。如果失败,这十万人马也会换来几万清军的损失。这样,元气大伤的清军,至少在几十年里都不会是中原的威胁。这样,也就很可能不会有清朝这个朝代了。

可是,洪承畴选择了逃跑,最后明军几乎被清军全歼。而清军没有付出多大的代价,依然成为进取中原的力量。

结语

松锦之战是明清的一场大决战,这次战役由于崇祯皇帝的插手,以及洪承畴的错误指挥而失败了。如果崇祯皇帝不是那么急躁,不理会前线将领的合理建议。如果洪承畴能够孤注一掷,在关键的时候不计生死的血战。那么松锦之战有可能不会失败,即便是失败也不会失败得那么惨。最低也要让清军付出必要的代价,让它丧失进取中原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8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