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阳古县由来久之,自大酉藏书和屈原“夕宿”以来便为世人所向往,无论是南来北往于云贵的朝官大吏,或是沅水溯流而行之富贾商客,或是大酉山上朝拜德祖善卷之文人騒客……都曾于辰阳古县驻足留迹。然而,古县治地却争议不断,难以定论。而本人认为,县治的选址与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的治理息息相关,搬迁县址是地方大事,自然与辰阳古地上的三次战争紧密相关。

一、庄蹻定黔中,依五城山筑辰阳城。

《史记·西南夷列传》:“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华阳国志·南中志》:“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牂柯系舡于且兰。既灭夜郎。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归,遂留王之,号为庄王。

(唐)《元和郡县志》:“五城山在(辰溪)县东,楚威王使将军庄蹻定黔中,蹻因山造此城。

《武陵记》云:楚威王使将军庄蹻定黔中,因五城山筑辰阳城。

这是从古籍当中见到的最早的几段关于”辰阳城“的记述。关于辰阳城的这两段记述,大概意思都是说:楚国大将庄蹻,平定黔中郡,背靠五城山筑建辰阳城。这可能是辰阳县址最早的确切文字记载。

那么,说到五城山,肯定有人要问了,辰溪五城山在哪?

《大清一统志》:“五城山在(辰溪)县东十五里。”

现实生活中,五城山一直都在,也许只是她的名字太古老了,环伺着它的五城或毁或迁,山也就改名了。笔者查证了大量的古人诗文,按文寻地,大概的位置直指——笔架山。

查相关文献所载译文大意是:辰溪县东十五里,有一座山,几峰连峙,形似笔架。年,县士人刘家传远望五城山,见山峰间罅隙形似笔架,于是编志时改五城山为笔架山,在编写县志古八景时故名“笔峰鼎峙”,笔架山之名就此流传几百年。笔架山东侧,有五座山峰,形似城廓,故名五城山。山下建辰阳城,住行起居,屯兵辖地,经营辰阳,至此方有辰阳县,属楚国,湖南省地理沿革志也证实了这一段记载。故此,笔者认为,辰阳城最早应为“庄蹻定黔中”的战争的产物,位于五城山附近,也就是今天的笔架山附近。

二、刘尚平蛮,因治苗蛮县址迁铜山。

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辰阳这个南蛮之地,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是分分合合,时断时续。秦灭六国后,天下一统,辰阳正式辖入中央政权的版图。再到汉朝时期,经过征战不断,中央政权对辰阳的掌控力变弱,生活在辰阳境内的苗瑶民时常反抗,声势浩大。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丁未十二月,精夫、相单程在现在的辰溪、麻阳、沅陵一带率族众起义,汉光武帝派遣威武将军刘尚平乱。开始,刘尚于辰溪铜山高山之上依山为堡、垒石为垣与精夫、相单程所在营寨之地王玄藏对阵。刘尚劳师远征,粮少,不识地理,故见蛮兵松散,兵器落后,便自领近万身经百战之精兵,狂妄轻进,蛮兵引退山林不知所踪。尚军粮尽只得退回,蛮兵沿路截杀,退至铜山杀人溪的山谷时遇伏,血染溪涧,全军悉数被义军消灭。刘尚本人,身首异处,只寻得无头尸身,铸了三个刘尚的金人头,秘葬于大酉山龟山背上,既为现今的将军坟。

第二年,光武帝又派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攻击义军,也没有攻破。第三年,伏波将军马援不顾年事已高,主动请求带兵征剿“五溪蛮”。马援军企图溯沅水攻入武溪腹地,但是义军顽强地把马援的官兵阻挡在临沅的壶头山,两军长期相持,时值盛暑,来自北方的官兵水土不服,很多染病身亡,马援也染暑瘟病而死。官兵深恐义军反扑,一直不敢公布马援死讯。后来,监军宋均打着马援的旗号,调来伏波司马吕种主持辰州政务,命吕种到义军营中招抚,几经周折,义军归降并自行解散归寨,战事平息。

而时任辰阳令宋均为防蛮兵变故,将县址迁至汉苗前沿铜山坪,亦军亦治,军政合一。

三、历朝历代无止的苗汉、瑶汉战争

宋均平定苗蛮后,为便于管理苗瑶,将县衙移至潭湾铜山坪,并与苗瑶定下以分永桥为界,苗汉互不侵犯,潭湾铜山至今流传着“过了永分桥,就是十合苗”的俚语。

但是,一个村子里的邻居都会经常因为一些小争执发生争吵与扯皮,又何况曾经水火不容的民族之间。迁城铜山后,虽然划定了区域,但苗民仍需要向历朝历代缴纳税收钱粮,遇到灾年,苗瑶民交不上,那么朝庭的军队便会上门强收。日长时久,官军来了,苗瑶民躲进深山,走了又回到家中,追追躲躲,不时便会引发战争。铜山县治无险可守,不时被苗民所攻占,历朝兼是如此,让统治者甚是烦恼。

据辰溪县志《武功志》,苗瑶起义时常发生,曾攻占过辰溪县城,溆浦县城……所以,在辰溪这个地方有了几个很流行的名词——追苗。

正是这种无休止的战争,各王朝对西南内地的不断征伐,水运越来越发达,迁往铜山坪的古县衙既要防止近在咫尺的苗民的袭挠,又无天险可守,更无交通优势。而沅水和辰水又成了连通西南的五溪锁钥之地,交通方便,人流量大,成为了扼守西南的咽喉之地,地理位置急速提升。隋开皇9年,县治再次迁往了现在的县城地址,与苗地有沅水所隔,先建土城,因被洪冲毁。后改建石头城,沈从文笔下的小石头城便是旧时辰溪的小县城。

正是因为这三次战争奠定了辰阳古县县治的变迁,也正是迁址于今县城城,方便了穿梭于沅水,活跃于云贵的南来北往的名人雅士。自明朝以来,仰慕于大酉藏书的文人雅士从未间断,丹山的摩涯石刻上留下的永恒便是历史的铭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