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大战作为明清两国最后大规模的野战,已经载入史册。此战大明的兵力为13万,大清为11万。可以说双方几乎将所有的精锐都派往这里,这是一场足以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
搜图
编辑
当时大明依托关宁锦防线已经与大清在此对峙十数年。
关宁锦防线的修筑任务主要由袁崇焕所领导,防线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而北段为宁锦防线,也长约公里,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锦州,抵大凌河,形成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的局面。
公元年2月22日(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在与后金对战的第八年,明朝终于迎来了一场大胜,宁远大捷。此战袁崇焕率不满两万的守军,依靠着完善的防御系统与火炮威力在宁远城对抗努尔哈赤的六万八旗军,在经历过一番死战后,后金被迫退兵,努尔哈赤回去后没多久便病亡。紧接着在公元年(天启七年)又取得宁锦大捷,让刚刚登上汗位的皇太极,准备大展宏图的皇太极碰了一鼻子灰。
此后一直到松锦大战,明清在关外并无大战发生。皇太极深知关宁锦防线的牢固,只能数次绕道蒙古,直杀进关内。但突破不了关宁锦防线,清军在关内的作战只能是速战速决后退回关外。
是以在公元年,皇太极再次整兵出发。想要将大明击败,必须要先取山海关,而取山海关,则一定要先取关外四城(松山、杏山、锦州、宁远)不可,而锦州则首当其冲。所以,关宁锦防线必须打通。
搜图
编辑
图片不够清晰
更换图片
第一阶段
在将祖大寿围在锦州后,吸取了以往强攻政策失败的惨痛教训后,皇太极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
他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锦州义县义州镇),在此筑城屯田,为攻锦建立一个前哨阵地。同时清兵将锦州城外的庄稼收割完毕,并扫荡清除明军在锦州外围的据点,彻底切断驻锦明军与外部的联系。
公元年年三月,皇太极又进一步采取措施,在锦州城外筑起座营垒,环城相列,在营垒外深挖壕沟,树起栅木,而各营间又有深壕相连,将锦州围得“水泄不通”。
不得不说,皇太极这招围城的确有用,锦州城的明军在被围困了一段时日,便开始有人想要叛逃,秘密联络清军。
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兵攻占锦州外城。至此清兵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包围。
此时,意识到形势严峻的崇祯皇帝决定派遣大军解围。
第二阶段
公元年,由洪承畴率领八总兵以及步骑十三万人,于宁远会合。洪承畴的战略是稳扎稳打,也清楚清军就是要围点打援,自己如果贸然进军,便是中了清军的计谋。
可后方的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却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洪承畴进军,崇祯帝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又派人从京城来此督战。
不得已洪承畴在同年七月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与清兵交战。
第三阶段
初期清兵失利,几至溃败,明军甚勇,连连取胜。
搜图
编辑
八月初,皇太极听闻清军溃败,心急如焚,昼夜兼行余里,带病赶往锦州战场之上。皇太极登上山岗观察明军情形,发现明军主力尽在前线,后防空虚,以掘壕围困断敌粮道之法将明军围困在松山城,断了明军后路。洪承畴派军冲击,却没有成功。
接着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至此明军已经陷入绝境。
由于崇祯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不顾实情一味催促,洪承畴被迫放弃了“且战且守”的“持久之策”,率兵匆匆赶来,此时仅有三天军粮,眼看粮道断绝,将士大为恐慌,多有逃跑之心。
洪承畴力主决战突围,但众将皆是皆不愿死战,洪承畴只能命令各军按照约定时间突围。
但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各部惊慌失措,乱作一团,互相践踏,死伤无数。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公元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随着杏山在四月被攻占至此松锦之战结束。
搜图
编辑
松锦之战的战败原因有多方面。
一是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的遥控指挥,尤其是陈新甲,其不是不知兵之人,但在此次大战中的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不断催促洪承畴出兵,让本来打算和清军拼消耗、拼时间的洪承畴仓促出兵,最终全军覆没。
二是洪承畴作为前线的最高统帅,在排兵布阵上也有失误,让皇太极轻而易举抓住后方空虚的弱点,切断粮道,不得不尽早突围。再一个就是不能坚持主见,已经拖了一年,再拖一段时间也是可行的。洪承畴最后也是抱有侥幸心理。
三是明朝各军的畏战,被围后主帅力主决战,各将却没有相应。体现了此时的明军已经成为各将的私兵,都把部队当成了自己的家产,都想保住一些是一些,尤其是在突围时,不顾约定,提早行动。
此战之后,大明的野战军只剩下孙传庭的秦军,自此只能困守山海关,再也不能和清军作战。而且九边精锐尽失,李自成北上进京一路毫无阻碍。可以说松锦大战的失败为大明敲响了丧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