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随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走访东江水源工程管理处、东江泵站厂房、茅洲河碧道宝安段等处,展开为期一天的采访,全面了解东江水源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历程,深圳河长制湖长制相关工作做法及成效。
东江水源工程累计向深圳供水突破亿立方米
记者获悉,深圳全市年用水总量已超过20亿方,自来水日均供水量为万吨,85%以上从境外东江调入。深圳有两大市外引水工程,一为东深供水工程,源源不断为香港供水,另一则是被称为深圳生命线工程的东江水源工程。东江水源工程自通水启用以来总体运行良好,累计安全运行7余日,并向深圳供水突破亿立方米,每年供水量可满足深圳近一半人口的用水需求。
据悉,东江水源工程是为长远解决深圳市水源短缺问题,由深圳市政府投资42亿多元建设的大型跨区域调水工程。自年建成通水以来,总供水量达7.2亿立方米/年,年供水量约占深圳市外引水量的40%。
记者了解到,东江水源工程一期工程投资37.28亿,设计供水量为3.5亿立方米/年,于年11月30日开工建设,年12月28日建成通水;二期工程概算投资5.01亿元,增加供水量3.7亿立方米/年,于年8月5日开工建设,年11月26日正式通水运行。工程设计总供水量为7.2亿立方米/年,最大输水流量为30立方米/秒,供水水质达到国标GB-88饮用水源Ⅱ类以上标准。
工程线路沿山脉自然走势布置,采用全线封闭结构输水,主要具有取水口选址理想水质优、供水成本低投资优、布局合理效益优、工程技术含量高、运行模式优等特点。自建成通水至今,工程总体运行良好,为保障深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助力深圳成功抵御此前的旱情。
▲东江泵站厂房。宁杰文/摄
工程自惠州市水口镇东江和马安镇西枝江分别取水,经两级泵站提升,跨越惠州两区6个镇(街道)和深圳7区12个街道,在深圳经松子坑、西丽、铁岗等水库调蓄后形成一个长藤结瓜,覆盖深圳全市的供水网络。自建成通水以来,陆续建设有梅林、笔架山、大鹏、盐田等10条支线工程,进一步增强了工程服务全市的能力。
▲位于惠州水口镇的取水口。宁杰文/摄
据悉,东江水源工程的兴建,改善了深圳饮用水源缺乏的局面,创造了深惠两市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典范。作为跨区域的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它同时也是惠及上千万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对于促进深圳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支撑城市发展转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东江水源工程的兴建,是深圳水源建设和水务发展史上一座重要里程碑,反映出深圳在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方面的突出成就。
深圳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罗宜兵告诉记者:两大跨区域引水骨干工程和本地水资源相互连通,形成了境内供水水源网络系统,保障了深圳全市的供水安全。此外,罗宜兵还透露,为解决珠江三角洲东部的广州南沙区、东莞市和深圳市等地长远缺水问题,广东省正在规划建设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取水水源为西江,工程目前处于施工阶段,预计年建成,每年计划向深圳供水8.47亿立方米。
深圳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
随后,记者随车沿河参观茅洲河碧道宝安段先行示范段,从碧道之环出发,途径梯田湿地、亲水活力公园、燕几之翼、洋涌河水闸、燕罗湿地等处,一路风景秀美。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也是深莞界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干流长31.3公里,流经深圳市光明区、宝安区和东莞市长安镇,最终汇入珠江口。在过去,茅洲河曾是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流域内55条干支流中的40条黑臭,被称为深圳脸上的一道疤。年底以来,深圳市以空前力度推进茅洲河流域污染整治,茅洲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实现了从污染治理,到生态修复、美丽河湖的蜕变。
▲茅洲河下游的小岛成了白鹭的栖息地。宁杰文/摄
本次走访的茅洲河碧道项目,是深圳的重要政治工程、生态工程、惠民工程,其中宝安段(6.1公里)被列为省级碧道试点项目。茅洲河碧道项目坚持水、产、城共治建设理念,集打造行洪通道生态廊道休闲漫道文化驿道产业链道愿景于一身,将成为广东省河道+产业+城市综合治理开发的样板区。
▲梯田湿地是一个集植物多样性、观赏性及教育科普性的景观科教乐园。宁杰文/摄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年以来,深圳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聚焦聚力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用4年时间补齐40年水环境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推动深圳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目前,全市条河流水体、个小微水体稳定消除黑臭,五大河流考核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IV类及以上。
深圳晚报记者袁晔/文深圳晚报摄影记者宁杰文/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