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听雪
似黛的远山,如玉的近水。最是,那一倚的风情。半倚美人靠上,我们的眼光可以与月色相近,温婉又深情。
1
美人靠
一半依山,一半临水。
踏过汉代的青石板,走过宋代的小桥,抚过清代的栏杆……置身于白墙黛瓦之中,悠然在水墨意境里,我以一名女性的角度来思考:来济川要看什么呢?古树、古井、古民居,还有什么值得一再回眸?
月色皎皎,树叶婆娑。透过漫长岁月的云烟,仿佛望见身姿绰约的女子依栏而坐,枯守日月;或斜靠栏杆翘首盼等心上人。美人易逝,栏杆犹在。那一倚的风情,自有一种旷古的宁静和婉约的东方之美,令人沉醉。
“栏杆”,曾被诗人一咏三叹,经久不衰。它在古诗词的出场率,恐怕没有一种古建筑构件,能与之媲美。不信,你随便翻开一本,总会找到它们忧伤的影子。“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
为何诗人对“栏杆”情有独钟呢?原来古时的栏杆总是伴随四合院和亭台楼阁而诞生,有栏杆的地方必有才子和佳人。彼时,有心事的人都偏爱那一道曲栏。凭栏而望,或拍或抚,难免触景生情。栏杆之外,是一份牵挂、一番心绪!后来它越做越好看,慢慢就升华为“美人靠”,为现代人所喜爱。
2
美人靠
当我行走古村落的阡陌小巷里,用相机拍下美人们倚在美人靠上巧笑嫣然的样子,心头就有一种恍惚感。她们从何而来?是吴王捧在心尖尖的西施,还是从徽州庭院深深走出来的少妇?又抑或是古时秀丽的济川女子?
“美人靠”又名“飞来椅”、“吴王靠”。它的靠背弧度弯曲有致,犹如曲水流觞,其优雅曼妙的流线设计符合人体结构。无论是靠还是坐,都十分舒适写意。它的名字来历是有故事的:相传两千多前,吴王夫差为了讨好美人而创造的。有一次,西施趴在栏杆上观鱼,由于入迷差点儿一头栽进水里。夫差苦思冥想,命工匠在池塘边建了这一种带靠栏的长凳,于是便有了美人靠的由来。
美人靠的名字虽浪漫,却是裹着愁怨的。它更多出现于徽州的建筑里,可以说是徽州女人最忠实的伙伴。据说明清时期,许多徽商抛家别室出外谋生,徽州女人只能在缺氧的庭院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煎熬着。按照旧时风俗,她们只能自闭于方寸阁楼,守望天井漏下的一片光亮,有时端坐在美人靠上飞针走线,有时半倚在美人靠上思念心上人,无奈地看着燕来雁去芳华失。“朱栏倚遍黄昏后”的闺怨大抵上就是被这样一遍遍咏唱!难怪有人说,美人靠是徽州女人的凄凉背影,多少内心的渴望都只能晾在美人靠上。
3
美人靠
去济川很多次了,对那些熟悉的景点已没有多少兴趣,让我更好奇的是那些散落在古民居里被时光坐旧的美人靠。到底有多少孤独的美人在此引颈翘盼,又有多少青年才俊于此坐断栏杆浅唱低吟呢?仔细端详一下,那些比较古老的宅院都有它斜出屋墙的影子。样子虽然有点斑驳,但仍是一道不断引人注目的风景。
两千多前的吴人风情传到徽州,又从徽州传到这个古老的村庄,这期间不知跨越了多少山山水水。我老家怎么没有,其它乡村也没有。这种别具一格的文艺构件乃至莆田,整个福建都极少看见,为何在这里会频频撞见呢?是木匠无意的移花接木,还是本土文化的刻意传承?每一次不经意的仰望,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拾德堂(会伯故居),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老建筑。木质的窗棂、回廊、阶梯,富有传统乡土特色。大门上的“无字联”如谜一样,让人琢磨不透。听说后人要把它们补上,但我觉得“无字联”更能为这座老宅披上一层神秘的人文面纱。拾德堂的魅力,不仅如此,更是东西厢房廊檐下的美人靠。
这座闽中山楼式的典型代表,如果少了两侧的美人靠,就会像旗袍上了少了精致的盘扣一样,没了点睛之笔。坐在美人靠上,遥望远山如飞凤朝阳,屋瓦鳞次栉比,顿时心思旖旎。同时也会惊叹这座宜居的“豪宅”,不管是建筑布局、还是建造工艺,乃至装饰艺术都独具匠心。美人靠上可以靠美人,也可成为济川才子们的“文艺沙龙”,更可成为诗人们比拼“无字联”的秀场。
连伯故居,在旧时是一个粮仓,也是民众集中开会聊天的地方。这座老宅虽有一百多年,但经过修缮依然如新。如果没有厅堂左右的美人靠,也是一座较为普通的民宅。从构造来推断,房子的原主人不但有钱,且有审美的眼光。美人靠上的装饰,线条简约大方。坐在上厅的美人靠,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津津有味观看下厅上演的木偶戏。倘若从外墙涂画的标语来看,也是文革时期读红本唱红歌的地方。这里的美人靠,曾集中济川的各种风云人物,应是济川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宋下故居,原济川风景区筹委会主人林仕杜先生的住宅。民国所建,结构精美。这座拥有平方的土木结构老宅,因为有了美人靠便多了一份古色古香的味道。试想当时曾有多少文人墨客坐在这里,谈论济川的风景,并为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努力。美人靠上,仕杜先生曾用多少个不眠之夜诞生出一本《济川风光》。如果不是他,又有几个人能有缘认识这位隐藏在深山两千多年的“美人”呢!
林家兄弟故居的美人靠,造型比较秀气独特。登上楼梯,一对红灯笼,一只古老的八仙桌似乎说着某年某月的故事。美人靠是封闭式,榫卯结构的,正对着一个老窗。从外面来看,木板上雕刻形状精美的图案,简约耐看。窗外,笔架山杳杳,白云远远近近。美人靠上一靠,小月就从绣楼里斜了过来。这样的一方古意,可望穿秋水,可饮酒独酌……
还有散落在宋井旁、古树边的美人靠,就不一一叙述了。我不知济川的先人们出于何种目的,把逐渐被人们淡忘的美人靠搬到这里,并先后传承下去。每当我看到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集体单元房建筑,我就有点胸闷。为何我们的山地民居就不能好好发扬本土文化,而要一味被现代建筑同化,让自由惯了的村民关押在鸟笼里叹息?何不在美丽的吊脚楼上,造上这样的一个“美人角色”,让疲惫的身心衍生出一些闲情,回到从前的慢!
四
美人靠
美人靠是古民居的灵魂,也是一个乡村的独特风韵。一个如此钟灵毓秀的地方,从多年一路颤颤巍巍走来,虽然还一息尚存保留着古代的面貌,但流传下来的文化底蕴已被不断地修改,有点面貌全非。外来人还能从哪些老物考证到这个古村以前的文化内涵呢?以我不肯流俗的角度来看,除了旗杆石,便是美人靠了。
“寂寞空庭春欲晚”,浮躁的我们去哪里抒发缱绻的情愫呢?去济川吧!如果你去,那些迟暮的美人定会端坐在岁月的一端,时不时对你妩媚一笑。那笑是诗词里的旧时月色,一直在心头逶迤着,迟迟不肯谢幕。来吧,轻轻一靠,才子的气息很近,美人的风韵不远,目光自会与月色一样,温婉而深情。
似黛的远山,如玉的近水。最是,那一倚的风情。
本文经作者听雪(吴翠慈)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