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花开得正好,深水村处处有趣致。
这条村的村名叫“深水”,但百年间没有受过水浸的困扰。令外界更加惊讶的是,这里坐落着始建于年的清代民居古村落群,建筑群保留完整,村巷整齐划一,村中历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
文/图 佛山日报记者黎翠怡
通讯员廖志明、谭学敏
背依龙珠山 前靠沧江河
高明区明城镇深水村,背依龙珠山,前靠沧江河,相传是宜居的风水宝地。
老村民李汉华,能清晰地向游客讲述村子里的故事。据李汉华讲述,深水村的村名由来有一段古。传说深水建村之前,有个李姓人,一天晚上做梦,梦见了有位高人提示他,如果想日子过得好,就去找“龙珠山”,在那里生根落户,但李姓人几番寻找,并没有找到这个好地方。
于是,这位李姓人就近找到一个名叫“岗子”的地方歇脚,旁边有口泉眼,泉水清凉爽口,再观察周边,地形有山有水,当即李姓人买下这一带土地用来居住和耕作。再过了一段时间,李姓人行船经商时遇到一位老伯,闲谈中知道老伯是一位风水先生,李姓人刚好有意将近年经商的钱财用于改建村庄,就邀请老伯来到村里做规划。
这位老伯告诉李姓人,村后山的泉水,是龙珠喷出来的,该山叫做“龙珠山”。李姓人一听,想起了梦里提示自己找“龙珠山”的事,马上有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李姓人请老伯为村赐名,由于村庄形若“田螺”,而田螺需要在水里生存,于是将村起名为深水村,旧时也叫深溪。而据后人所述,在上世纪50年代的龙狮队的队旗里,确实印着深溪的字样。
在老伯的指点下,深水村庄坐向为“坐西北向东南”,站在村口,能够看到明城远近闻名的笔架山(老伯认为,笔架山是神笔,庇佑当地人出人才);村前,有沧江河滔滔东流,寓意财源滚滚来;东南方向是明城镇的文昌塔,寓意是希望得到文曲星庇护,多培养出人才。
设松涛书院 教诗书礼仪
建村后,深水村崇文重教、村民建造书院,果然人才辈出。
由于李姓人常年外出做生意,深知诗书礼仪对于为人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村庄规划时,已将书院纳入建设的重中之重。
从建筑格局上看,深水村古建筑当时,按“书”字结构进行布局。当时,村民共建造了22间房,其中书院和书屋占了4间,从中体现李姓人的崇文重教。而村庄布局是1间书院带3间书屋,书院和书屋排在每行村屋的首位,书院被命名为“松涛书院”,村中人出入必经书院和书屋。
书院设有学堂和书屋,学堂是学习的地方,书屋则是方便路途较远的学生住宿。
李汉华解释,由于深水村人口稀少,村中书院便向周边的村庄招收学生。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则减免学费。由于村中重视教育,后来果然有人科举考试中榜。村里有官帽和墙字为证,官帽在早年被盗,目前只留下了装带官帽的龙套,并注有“三元及第”的字样。据史料记载,旧时明城李姓分布在明城东门等地,在肇庆府做官的特别多。
如今,深水村的书屋依稀保留有对联:台阁文章万古书(芳),兰亭诗序千秋(载)。一些房屋的大门上,题写字画,有诗:池塘四五尺深水,槛外两三般样花;过客何须曾借问,读书声处是吾家。又如:笑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望月江;疏影斜横水清浅,暗香浮动同黄昏。
青砖壁画有 排水不见渠
深水村的普通民居,同样拥有古建筑的奥妙之处。
这些古民居全部按照统一标准建造,每间屋子都是进深11米,面宽10.4米。民居整体以耐火青砖砌成,顶上覆盖青砖瓦片。据村民讲述,深水村古民居建设时高明并没有青砖,但村前有水道,青砖都是沿着水道,从南海九江用船一批批运来的。由此可见当年深水李姓村民的雄厚财力。
仔细观察民居四周,一些屋檐上有残缺的壁画,也散发出浓浓的古韵。在房屋正门两边屋檐多采用浮雕画的手法,内容多为梅花、海棠、山河等静景,再配上青砖墙,精致的木雕门楣,苍劲有力的龙船脊,一切清代装潢都烙印着无形的时间符号。
听完村中故事后,最让人惊叹的,当数深水村独特的排水系统。深水村的排水渠道就隐藏在天井里。古村落群全都坐西向东,地基也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雨水、生活污水都经由天井条石之下埋设的排水孔洞,由高向低流入巷道两旁的排水渠,而后直接注入村前的水塘。由于这个排水系统的存在,村内的雨水和生活污水从来都是排泄自如。有一年碰上暴雨,水都从村外河涌溢出来了,而古民居内仍然保持干燥。
近年来,随着高明对古村落保护的重视,深水村逐渐为外人所知。如今,政府在深水村规划建成了风雨廊,融入岭南建筑风格,村前还建有一批康乐设施,为村民和游人提供休息的便利,让这座百年历史的深水村向外界散发出更多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