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笔架山 >> 笔架山传说 >> 百川论道水共工

百川

水共工,男,汉族,约公元前年生,寿命约61岁。属相兔,星座约为处女座,四川攀枝花人。共工是传说中的水神,也是水姓的始祖。由于年代久远,有关共工的记载比较混乱,谁能说的最清楚?

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列子·汤问》记载:“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此文被选为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讲的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之一——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共工与颛顼争帝位,所以必须先弄清颛顼是何人?共工是谁的后代?不周山又是在哪里?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中华始祖黄帝岁去世后,葬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他的正宫妻子、衣裳发明人嫘祖,给他生了两个儿子。

大儿子叫少昊,在其他史籍中有称他为“五帝”之一,二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就是《五帝本纪》中的第二帝颛顼。那么,共工是什么来头呢?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炎帝的妻子听沃生炎居,而后代代相生,共工为炎帝的四世孙。

炎帝即神农氏,他种粮食供人吃饭,尝百草给人治病,是令人尊敬的中国古代“三皇”之一。“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

《五帝本纪》记载:轩辕黄帝时代,神农氏世代衰败了,诸侯互相打仗,百姓受暴受虐,神农氏没有能力平息暴乱,于是联合黄帝化解干戈。其中著名的就是炎黄大战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黄帝从此成为天子。那么,黄帝最早是从哪里发迹的呢?现代考古发现,在中国著名新石器时代,只有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与黄帝有很多的契合。

而出土文物中阜新、朝阳一带发现的玉龙、玉凤系列,正是黄帝时代的图腾。由此,有专家推断,黄帝最初是从辽河流域起家的,后因气候恶劣等原因,不断南迁,才迁到了中原与南方地区。

而共工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他是有杰出才能的水利专家,担任黄帝当政时期的水利部长。水是生命之源,掌管水源的共工权力很大,逐渐发展成仅次于黄帝的第二号人物。

黄帝去世后,把帝位传给了孙子颛顼,共工很不服气,想取而代之。就和颛顼发生了争斗。在阜新查海遗址中,出土一些上古时代制作的玛瑙箭头,这正是颛顼打败共工的杀手锏。

共工是水神,水战是他的强项。他依托锦州渤海湾,势力范围迅速扩张,直逼颛顼的故乡锦州。颛顼就用玛瑙箭头制作的竹木类弓箭,大显神威,共工被这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武器打得一败涂地。

所谓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就是共工失败后,恼羞成怒,凿山掘地,引海水与辽河之水合流,形成大洪水,淹没了辽西广大地区。就是国学名篇《千字文》中的“宇宙洪荒”,即洪水过后,一片荒凉。

历代学者考证“不周山”的具体地点,一直没有定论。而近二十年来,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不周”是一个“东夷语”,不周山应该就是锦州笔架山,其“两长一短”的山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

屈原《离骚》开头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大帝颛顼的后代是屈原。屈原身为楚人,已经有考证,其祖先原居北方。《晋书》中所记载的颛顼之墟的“墟”,其位置考古确定就在阜新、朝阳一带。

高阳大帝的名称多好啊,为什么世人传之为冷僻字的“颛顼”呢?颛,善良,顼,玉冠。颛顼,即头戴玉冠的善良领袖。玛瑙箭头让颛顼打败共工,所以颛顼对玛瑙极有感情,就把玛瑙做成王冠戴在头上。

据现代学者考证,颛顼去世后,葬在医巫闾山。这是从锦州渤海海进入玛瑙产地阜新的咽喉要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颛顼去世后,玄嚣即黄帝的长子少昊,其孙高辛即位,也就是“五帝”第三帝——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放勋就是尧帝,他是帝喾的儿子,应该是黄帝的三世孙。尧帝在位七十年,这一天,他问大臣:“谁可以继承我的帝位?三苗族首领驩兜说:“共工群众基础好,治水做出了业绩,可以用。”

这里的共工氏,应该是共工氏的后代。在中国古代,姓为母系,左女右生,从其字意。而氏,则为一个贵族或者部落的名称,这是有传承的。后来渐渐发展成,只传姓,而没有氏了。

尧帝不同意共工氏接替自己的帝位,说:“共工好讲漂亮话,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骗上天,不能用。”到了舜帝的时候,“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又把共工流放到河北、辽宁交界的葫芦岛。

北狄,后来衍变成鲜卑、女真、最后成为现在的满族,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除了建立大清朝以外。舜帝的四世祖为穷蝉,也就是颛顼的儿子。所以,舜帝是黄帝的七世孙,也就是尧帝的四世叔伯孙辈。

滕王阁序(节选)

(唐)王勃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