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m/

金庭观是王羲之晚年的隐居地和卒葬地。

文│郑休白编辑黄琳

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在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现场创作书法作品

如果说唐诗之路是系于中国诗坛的一条金带,那么金庭就是绾结这条金带的一枚蝴蝶。蝴蝶这么一别,金庭便有了吞吐百川的洒脱,倾泄万壑的风韵。

如果说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那么金庭就是嵌在这高峰上的一颗宝石。宝石这么一闪,金庭便有了光耀千年的底气,浩荡万里的张力。

如果说嵊州是中国越剧的摇篮,那么金庭就是这个摇篮中的婴儿。婴儿这么一啼,金庭便有了流响史册的韵律,神醉世界的清丽。

多年来,有多少诗人,泛舟这条诗路,为一见金庭魅力,扬帆鸣棹,踏访探寻;多年来,有多少墨客,追寻这座高峰,为一瞻这颗宝石,朝圣膜拜,慷慨高歌;多年来,有多少越剧迷,走近这个摇篮,为一睹越剧魅力,照影剡溪,打捞遗响。

翰墨飘香金庭观

金庭观是王羲之晚年的隐居地和卒葬地。

据康熙四十二年的《王氏宗谱》记载:当年王羲之的五世孙王孟平,遵祖遗愿,舍宅为“金真观”。后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又下令把金真观修复一新,赐名“金庭观”。

金庭观自古被誉为“道家第二十七洞天福地”:四面环山,前有五老峰,后有放鹤峰,左耸香炉峰,右峙卓剑峰,群峰清秀翠绿,峰前溪水环绕,峰间清泉淙淙。金庭观就坐落在这幽幽山谷间。

唐代文学家裴通这样描述“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剡中山水奇丽;金庭洞天为最……谷抱山阙,云重烟峦,迥亘万变,清和一气。花光照夜而常昼,水色含空而无底……真天下绝境也。”明代的王纯更把金庭山奉为“镇东剡之要冲,壮洞天之形胜,为福地之灵宗”。

整个金庭观笼罩着一层悠远的墨香。一种辽阔的浩茫,悠远的深邃,酣畅的诗情,惬意的放达,夹裹着阵阵墨香扑面而来,直钻心底。

眼下的金庭观是按《族谱》图恢复起来的。院中两棵耸天古柏相传是当年王羲之种下的,虽历千年却更见风骨。一方庭石,也是原物,光亮鉴人。

但这里再也不见当年的墨沼、鹅池。从书圣殿、右军祠、雪溪书院、潺湲阁飘来的阵阵墨香,在初冬的天空弥漫着。

始建于唐朝的王羲之墓道坊,因年代久远,早已毁坏。眼下这座牌坊由王氏后裔于清朝道光年间重建。牌坊柱间额枋阳面刻楷书“晋王右军墓道”。石碑经百年风雨侵蚀,字迹剥饳,青苔附面,漫漶难辨。沿一条弯曲的卵石墓道依势而上。墓道两旁,古柏森森,群山环抱,峰峦叠嶂,瀑布挂潭,碧溪蜿转。墓道尽头便是一个高约一米多的石砌圆墓。墓前石碑上刻着一联:“一管擎天笔,千秋誓墓文”。

初冬的山风穿过树林漫过墓地,空气中弥漫着雨后的清洌。身处无边的安宁与寂静之中。环顾四周,聊想当年放鹤峰上的诗文唱和,笔架山上的翰墨挥洒,卓剑峰上的恣意放纵,香炉峰上的追逐欢笑,五老峰上的酣畅淋漓。霎时,年的王羲之复活了,整个金庭山麓也在眼前活泛起来。

王羲之是来金庭隐居的。东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公元年),他从会稽内史任上辞官后,就带上全家来到此地。

相传王羲之还在任上时,就十分向往金庭。一到晚上,就骑猛飞来。故有“日在朝庭,夜在金庭”之说(现在,每到清明,王氏后裔来墓地祭祀,也不忘带上一把猛草)。

别了官场的勾心斗角,磨掉心头尖锐的棱角。浅吟低唱的平溪江隔绝了所有的喧嚣与烦恼。王羲之在只有绿水青山的金庭放飞心情,追逐梦想。他身不由己,整日呼朋唤友,“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他没有忘记躬耕田园,种植桑麻,挥毫赋诗。旷野廓清,啸风傲月,闻鸡舞墨,秉烛诵经。更有身边几只白鹅相伴左右,好不自在。

放眼周边,早有竺法潜、白道猷、戴逵等名士隐居。不久,玄言诗人许询也闻讯从钱塘江边赶来,筑知已墅。再后来好友支遁也闻讯赶来,在金庭山结庐说法。

一个在瀑布山上,一个在炉峰山麓,一个在金庭山麓,三个志同道合者,比邻而居,时而抚琴对奕,时而清谈玄言,时而诗作唱酬,时而临溪垂钓。偶尔支遁、孙绰、谢安等人也来凑凑热闹。一时风流无双,令世人羡慕不已。

王羲之在金庭过了六年多逍遥自在、舒心惬意的暮年生活。最终又把金庭给予他的一切都羽化在金庭的山水中。他的诗韵墨迹,他的精神气质,他的人生追求,都一一深嵌在金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凭后人摸触、深思、遐想。

“鞋乡戏迷会”越剧折子戏专场,来自嵊州市的演员在献演吕布与貂婵选段《小宴》

千年风流华堂村

华堂村是王羲之后裔的最大聚居地。而华堂古村,更是华堂村的核心区域。

一进华堂古村,全身便被一种久违的清幽、秀逸、静谧包围。

一座建于乾隆五十年的平溪桥,将华堂新村与华堂古村连为一体。桥下清溪潺潺,华堂古村倒映在水面,古朴而厚重,端庄而素雅,淡泊而安定。

据说王羲之离世后,六子操之在金庭观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王氏家族。《王氏宗谱》记载,因王羲之和他的世代子孙均善书画,后人曾将他们的书画在此展览,故称“画堂”。宋朝第二十六世孙王弘基率族人从金庭观迁居卧猊山麓。因其屋舍精丽,山水清妙,“画堂”才易名为“华堂”,后又由堂名演变为村名。华堂村如今已是嵊州市最大的行政村,里面居住着王氏第52代至60代的后裔共多人。

时值午晌,徒步寻访华堂古村的人寥寥无几。天突然下起了雨,整个华堂古村渲染成一幅立体的水墨画。只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在铺满卵石的巷子里回响,一会儿急促,一会儿舒缓,一会儿轻盈,一会儿沉重。曲折幽深的卵石小道呈井字型,将我们引向一个个牌坊、台门、庵堂、碉楼、戏台、池塘、水井。或明或暗的光亮将一寸一寸历史揭开,呈现在眼前。

偶见一株野藤爬满整面老墙,光影斑驳,山岚氤氲。像历史留下的一个残梦、时间镌刻的一帧册页。

偶见一棵月季旁逸斜出墙角池壁,含露凝嫣,娇艳诱人,像绝世美人,千年不衰,永绽微笑。

站在连接“双塘”的小桥上放眼望去,王氏宗祠(全国文保单位,又称大祠堂,建于明正德七年(年)气宇轩昂,白墙黑瓦,屋宇嵯峨。入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镂花门窗,原汁原味,古意盎然。一株已历多年的月季正傲然绽放塘墙。地面卵石青苔斑斑,更添历史沧桑。

在右军殿,一眼就看到二排书桌,各各放着文房四宝,铺开的宣纸墨迹未干。王氏55代孙王德忠王德忠告诉笔者,这些字都是村民们的习作。来他这里学书法的村民最小才七岁,最大的已92岁。而华堂古村家家户户都有文房四宝,老老少少都会写毛笔字。“端正写字,规矩做人”是王羲之书法文化留给他们的启示。

徘徊在一张张书桌前轻轻摩挲一张张书法,仿佛触摸到了王羲之跳动的脉搏。四周没有一点声音,注目凝视,思接千载。终于明白了当年王羲之立下的“敦厚退让”四字家训为何能发展成“上治下治,敬宗睦族。执事有恪,厥功为懋。敦厚退让,积善余庆”24字王氏家训,且代代相传。王羲之的书法对华堂村人来说,就是一种精神符号。蕴含在其书法背后的“和”、“孝”、“规”、“学”、“义”等千年家学也正是通过书法艺术的弘扬,成为了华堂人追求的精神取向。

华堂古村历史上有“十庙十庵十祠堂”之称。至今仍保留了大批明清以来的建筑。在10万平方米的古村内,还有55座老台门。一个流经全村家家户户的“九曲水圳”,虽历五个多世纪,仍完好如初,至今仍是全村生活、灌溉、消防的重要设施。

在华堂村,这里有活的肌理,美的生态,史的延续,以及一个村庄的灵魂与王氏文化的紧密勾连。

诗路越韵剡溪源

流经金庭镇的金庭江是黄泽江的源头,而黄泽江则是剡溪的源头。如此说来,金庭江是剡溪源头的源头了。

一条剡溪孕育了一条唐诗之路,这条唐诗之路从遥远的魏晋一路逶迤而来。

站在四明山南麓,这条金庭江显得那样的含蓄、内敛、沉稳。整个金庭,在这条金庭江的慰抚下,显得秀丽、媚妩、静谧、奇幽、圣洁。它不急不躁,浅吟低唱,似在轻轻诉说着金庭的千年风流。

王羲之之后,有多少高人隐逸剡溪,不得而知。但历代文人墨客远涉山水,踏访剡溪,一半是为了两岸山水,一半则是为了金庭隐士。据考证,唐朝共余位诗人到过剡溪,留下余首诗歌。这些诗人有谁能绕过金庭呢?

中国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来了。他泛舟剡溪,寻访金庭。到了剡溪口的嶀山,见到峰峦叠嶂,山脉逶迤,更是喜欢,索性辞了官隐居下来。

李白曾多次来金庭观凭吊。他一路漫游,一路吟唱:“入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

金庭是唐诗之路上绕不开的一个结,历代文人墨客泛舟剡溪,歌咏金庭,朝圣羲之。在华堂古村王氏宗祠,有满壁诗墙,从晋许玄度、孙绰、王献之到唐李白、杜甫、皎然、孟浩然;从宋苏轼、王十朋到元赵孟、倪瓒;从明徐渭、杨世植到清王国维、康有为,可谓历经千年,诗路不断。

诗路不断,连绵至今。金庭农民诗人姚福铨,至今已出版了四部诗集,都与剡溪有关。在他那本《剡溪流韵》上,看到了剡溪带给金庭人的无限想象。

是因为金庭是剡溪之源,还是因为金庭有王羲之的风流遗韵,金庭的文化总带上从容不迫、精美雅致的底色。于是柔糯的越剧诞生在金庭也就不足为怪了。

清越一曲,芳华绽放,在金庭的三个村落中,诞生了不少越剧名家。有“越剧西施”之称的“越剧十姐妹”之一竺水招,她是灵鹅村人,从小就在后山村小科班学艺;有“越剧皇后”之称的姚水娟是后山村人,年进后山村群英舞台科班学艺;有“越剧皇帝”之称的“越剧十姐妹”之一尹桂芳,虽是新昌人,但她十岁那年沿剡溪而下,来到坎头村李华水家学艺。

三位越剧名家虽早已永别金庭,但漫步于这三个小村时,仍能感受到她们留下的风流遗韵。现在金庭几乎人人都会唱越剧。灵鹅村人还成立了越剧戏迷俱乐部,每逢佳节,出演一台大戏。而竺水招的女儿也每年回乡为村民演出。

金庭不就是一页流淌着诗韵、墨韵、越韵的审美史册吗?在这页史册上,我们读出了澄澈、轻盈、柔美、从容、丰沛、细腻、雄伟、博大。

而站在灵鹅峰下,遥望万亩李树。聊想满山遍野的点点李花绽放,如诗如歌,迎风吟诵。那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