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川,古称“漈坑”,又名“沶水”“济水”,聚居成村由来已久,远可溯至两汉时期。据《古曰兴泰里漈坑》记载,居此地者有雷、兰、盘、游、范、钟、占七姓。及东晋“衣冠南渡”后,林、陈、李、郑等诸姓亦成济川居民。
飞云下的济川01千年历史
然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其余姓氏陆续迁徙,无文字记载,遂不知所踪。唯剩林氏家族长居此地。至唐代,九牧八房迈公之子林愈长居“漈坑”,人尊“漈坑始祖”。其后裔于此繁衍生息。传至宋代林泽,其后记载缺失,故宋元时期,无从考证。
至明代,永乐年间,九牧八房迈公播迁游洋惠洋(今龙山村)之二十世裔孙林惟善,携长子盛宏、三子浚宏,迁居“漈坑”。永乐四年(年),九牧六房蕴公之二十世裔孙林存清,亦从永春乌石回迁此地。此两支汇成济川林氏主脉,于此地开枝散叶,至今愈六百载。
航拍济川纵观济川千年历史,耕读文化一以贯之,以书香而闻名于世,攻读诗书而出仕者,多矣!史上记载先贤数十位,如“漈坑始祖”林愈(明经及第)、林迪(进士)、爱云公林文、林于茂(任户部金律司主事)、林琨(海康县尹)等均有所建树,其余先贤,无史料记载者,亦不鲜见!
至当代,济川仍以人才辈出而为世人所乐道。清华“三连冠”、父子“双清华”、“父清华、子北大”等传为美谈。自高考恢复以来,济川子弟以读书而步入大学殿堂者数百人,博士、硕士多达数十人,耕读之风一脉相承,并无衰落之迹象。中有一人,当为后世铭记,林公仕杜(~),农艺师,热爱诗词,曾任华夏诗友会总会名誉会长。晚年,林公担任济川风景区筹委会主任,为济川旅游事业奔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一代楷模。
济川荣获”历史文化名村“称号耕读文化源远流长,铸就济川人文底蕴。济川亦因此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中国传统古村落”之殊誉,为莆田独具两招牌之乡村。
02村内风物
纵看济川,书香氤氲,耕读成风。横看济川,风光旖旎,山水俱佳。济川隶属福建省仙游县石苍乡,地处仙游、永泰交界,四面环山,中有灵水。近代名将叶飞赠予墨宝——“济川风光”。
济川风光天地孕育之古村落,内藏乾坤:古井古桥古民居,老房老树老土楼;朗朗书院育英才,座座故居出名儒。于茂故居、宋代古桥、宋代古井、拾德堂、明清枪楼、天坛宫、爱云林公石、云山书院、樟抱榕……星罗棋布,呈文脉于楼宇宫肆之内,化灵气于山水花草之间。
于茂故居位处村口青松,乃明万历年间户部官员于茂林公故居,独立院落,建筑精美,上有画栋雕梁,下有青石勒脚,房屋共计十余间,宅旁为马厩,官家风范可见一斑。村内青龙桥便是林公为官期间捐资所造。
古桥过村口,济水畔,大路边,宋代古桥赫然入目,旁立石碑,上书赤字“宋朝古桥梁”,历经风雨,但依然字迹如新,遒劲有力,依稀可见昔日交通要道之风骨。
古井西面与宋代古桥碑仅百米之遥,便是地处大厝之宋代古井,井深约4米,水清如镜、甘如霖,量充沛。上有勒字,颇有年头,已成古文物。世人以“济世林子泽千秋,川人思源衍万世”赞之,嵌以藏头“济川”二字,绝妙联语!
拾德堂大厝内与古井相距不远处,便是“拾德堂”,原有上联“西河忠孝无两姓”,下联“南渡衣冠第一家”,意为先祖(晋安君王)乃河南西河之人,后南渡入闽至此地。与《三山志》之说遥相呼应。此对联后毁于文革,不可见矣!
东兴枪楼宋代古桥往东数百米,即是东兴枪楼,为民间防御外敌而建,故楼体布有枪孔。硬瓦红土,甚是坚硬,数百年来屹立不倒,远观甚为宏伟,近视不乏粗犷。另有两处枪楼,与此同类,保护完好。唯此枪楼,日益残破,近年来,常遇大雨倾注,而年久失修、屋顶瓦残,水流如注,现岌岌可危,亟待修缮。
天堂宫沿村道往北行数百步,便可见天堂宫。天堂宫,即妈祖庙。始建于宋,坐北朝南,宫地为五瓣莲花,直面笔架三峰。宫内上有一匾“护国庇民”,乃宋帝御赐,另有一楹联:“五瓣莲花香济水,三峰笔架映天堂。”香火长续,氤氲缭绕。
爱云林公石碑天堂宫旁,有一石碑。乃明代乡贤爱云林公之碑,爱云公生平重教崇文,身前虽未为官,却因其忠、孝、仁、义之品行,身后得明神宗下旨追授官职。明万历丁酉年,云南布政司李先著奉旨为其师爱云公立牌题字,以表彰其识才之英、育人之德。此碑已逾四百年,完好无损。青石打造,工艺精美,书法遒劲。其上碑文《徵仕郎府军卫经历司》清晰可辨!
云山书院过天堂宫一路往北,便至云潭云山书院。书院始建于宋,后于明代重修,名曰“三教祠”,三教合一,相传教主林龙江于此开坛讲学,农耕文化日盛。祠内至今存有壁画,内有楹联曰:“会三氏精英涤通道统,开莆阳先例远播福音”,可窥得昔日教学之遗风。
00:39离云山书院不远处,便有奇树——南国奇珍“樟抱榕”。樟外榕内,合二为一,一树蕴两种,为中国仅有两棵樟抱榕中之一。据传一飞鸟衔榕籽过古樟,榕籽不慎坠于古樟之中,共生同长,遂成苍天大树,迄今已近千年。树高近百尺,宽逾尺。无论春冬,绿意不减,葱茏依旧。人称“合欢树”,恰如其分。此树已是县级保护单位,亦收录于《中国旅游奇观》一书。
禹门三级浪济水自上游潺湲而下,过青龙,至禹门,遂成瀑布。山坡陡、岩层多,自成“三级浪”之景,亦有“十八浪”之名。遇春水满溢之际,便见巨幅水帘,飞泻而下,声传数里。至涧底,可见形态各异之岩层,如巨人之足迹、若蓄水之深缸,不一而足。此等奇观,乃岩层风化并经水柱长年累月冲蚀而成。此地建有一亭,名为“上林亭”,亭柱上一楹联——“济水奔腾三级浪,上林苍郁四时春”,颇为应景。
03村外山水
天地孕育之古村落,外见河山:东迎晨曦石鼓岩,西接夕晖笔架山;南有飞瀑将军城,北为禹门三级浪;东南蛟龙出峡谷,东北屏山建营寨;西南高峡金钟湖,西北云顶保福寺。……
石鼓山(亦称石鼓岩)逶迤东上数里,有山名为石鼓山,亦称石鼓岩,形若猛狮,顶似官帽,雄踞于济水上游。四周悬崖峭壁,往山寨之道唯一而已。实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也!此地翠树丹岩,葳蕤中不乏巍峨。山之一侧,隐一石洞,乃为济川文化圣地——“孔子厅”。据传先贤在此开堂讲学,福荫后人。由此足见此地崇文尚教、耕读之风盛矣。
笔架山离村南约数里地,有山名曰笔架,因两峰略低,中峰高耸,形似笔架而得名。往峰顶之道,亦处处有风物,漈水三瀑布、滴水观音洞、状元门……瀑布悬泉,奇洞怪岩,姿态万千。登于山顶,便可一览无余,山之脚,便是金钟水库,即金钟湖。
金钟湖金钟湖,于闽江大樟溪支流粗溪中游筑坝而成,坝高近百米,蓄水量巨大。于堤坝之上观湖,碧波荡漾、绿水盈盈,宛若天池;仰望苍穹,云蒸霞蔚;环顾四周,山峦起伏!上有天光,下有湖色,旁有山颜,乃游玩之佳处也!
将军城村东南约十里之地,便是将军城,城顶乃老鹰翅展“大丘田”,古为练兵场。入口为“将军避暑岩”,此城早已荒废,但渊源颇深,有诸多故事流传。此地瀑布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其中尤以“一线天瀑布”闻名遐迩。
高龙坑村东南方有高龙坑,乃乌江支流,水土丰盈,植被肥沃,飞禽、游鱼、走兽亦不时可见。两岸高山奇石,水遇陡坡则成瀑,逢深坳则为塘,平地则一路欢歌,直奔金钟湖而去。
屏山寨村东边数里地,有一山,名曰“屏山寨”,历史久远,据传古时于此设郡,治兴泰里,始称“兴化”。登屏山寨之莲花峰,四周之景一览无遗。东游洋,西菜溪,南石苍,北梧桐,视野之内,层林叠翠,洞天福地,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云顶岩寺村西北方约十里处,便是云顶岩。上有“云顶岩寺”,始建于宋,迄今逾千年。“相去之间不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萧国梁年、郑侨年、黄定年),让此古刹名声大噪,传说三位状元曾就读于此,尤以郑桥(任吏部尚书及参知政事)闻名。地灵人杰兼具,眠云阁、旧隐岩、化蟒洞、平云漈、状元亭、青石碑、古壁画……引骚人墨客来此遨游并衔觞赋诗,传为佳话。
04结语
藏于大山,吸天地灵气,蕴物华天宝。逶迤于崇山峻岭间,“乡愁”便升腾于云雾处,日见其浓。便于心中,画一棵无年轮之树,永远葱茏。
作者:陌上榆(林新杰),图片由林鸣山、林双喜、林恩赐等乡亲提供。
END.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