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jdsb/180306/6084139.html

朱广盛

“《蓝之岛》是十年生态诗歌选集,接续到上一本《静福山》(年出版)和《华海生态诗抄》(年出版)。生态诗歌三部书,记录了从新世纪初开始的生态诗歌探索的轨迹。回首一顾二十年,蓝岛相看水依然……”

看到华海在朋友圈发的这段话,我才知道,华海又出生态诗集了。于是索要来电子版,先睹为快。

华海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邗江县中的同事,如今可是国内生态诗歌的倡导者。华海的生态诗歌创作和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重要一翼。他不但专注于生态诗歌创作,还努力营建明确的生态诗学观念,结集出版了《华海生态诗抄》《静福山》《华海微诗集》三部生态诗集,生态散文诗集《红胸鸟》,还有《当代生态诗歌》《生态诗境》《敞开绿色之门》多部生态诗歌评论集,曾举办“生态与诗歌暨华海生态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

华海的生态诗歌创作发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扬州,当时他还是江苏省邗江县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生长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鱼米之乡,华海的心灵深处,有一种和大自然与生俱来的契合。翻开当年出版的诗歌合集《燃烧的眼睛》(东南大学出版社),就有华海的生态诗歌《喊山》《白鹭》《湖心岛》等篇章。

在他的笔下,山是有灵性的,山与人的交流互动如此之美:“山有时睡有时醒醒的时候想说话/山的声音灌进樵夫的血管/他站在峭崖上喉咙里跳出一条弓形弧线/弧线被优美地弹了回头……”难怪武汉大学文学院汪树东教授把《喊山》视为华海早起创作的一首典型的生态诗歌。

生态诗歌是生态文学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生态诗歌一大批具有探索意识和先锋精神的生态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反思人类不合理的生存模式,对整个自然系统中的生命进行道德关怀和审美观照,他们的作品唤醒了民众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审美意识。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华海的生态诗歌占据着较重要的位置。他确立了较为自觉的生态诗歌观:“生态诗歌不是生态加诗歌,而是由现代生态文明观出发或在其影响下写作的诗歌,它应当是艺术地体现生态平衡思想,反思工业文明弊端与痼疾,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介入生态文明建构的诗歌,而且在文本形式上与其和谐相应,有着独特的创新,是一种崭新的诗歌。”他不但归纳出了当代生态诗歌的三个主要特点:批判性、体验性和梦想性。

他的生态诗歌对诸多生态危机有着生动的表现,展示了较为严厉的生态批判立场。以疼痛传达大地的喘息,以敬畏自然的生态观,以生态诗歌形式关怀各色自然生灵,渴望亲近自然的诗意栖居。如《天鹅》一诗,华海写猎人杀死了一只天鹅,另一只天鹅伴侣陷入无尽的悲痛中,“从此,亡命之旅交给无边的孤独/泥巴里的火焰苦难中的闪电/这默然忍受的宿命抹不去另一只/天鹅的身影也湮不没它挺直的脖颈。”再如《手掌心的禾雀花》《突然听到大山喊痛》《工厂,蹲踞在河对岸》《窗外,飘来怪味》《蓝藻牌湖水——蓝藻自述》《雾霾的天网》等诗歌,在大家都看到GDP增长的地方,他却看到了大自然的伤痛。在《突然听到大山喊疼》一诗中,诗人华海直接以呼喊、宣告的方式为山林严峻的生态现实立言。今天来看,你可能会佩服他的先见之明,其实要做到这一点颇为不易。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实践,华海已经将生态诗歌的创作与自己的工作自觉地统一起来,将生态是个创作传播成为清远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从长江之滨到粤北清远,华海一直坚持生态诗歌创作,钟情于笔架山、静福山和蓝之岛,并以静福山人自称。从起初的笔架山系列到静福山系列,再到如今的江心岛系列,一脉相承,带领清远诗坛走出了一条与地域发展高度融合的生长路径:蓝丝带、清远蓝、蓝之岛,成为清远文明演进的三部曲,三个层层递进的乐章。他从特定地域中获得身心的安定,获得安稳的地方感,华海把身心融人笔架山、静福山、蓝之岛时,个体生命就融人了大自然的生命之流中,就像一滴水融入溪流中一样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蓝之夜》、《蓝之岛》、《蓝之书》、《端午二题》、《从山里回来》、《蓝花楹,紫花楹》、《每一场雨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幻象之鸟》、《水》、《江心岛谣曲》等诗作,将清远生态诗歌最杰出代表、最丰硕成果展现给市民朋友与诗歌爱好者们,影响和带动大家进入生态诗歌的热场,感受生态诗歌的魅力。

华海的生态诗歌还建构出天人合一式的澄明境界,召唤现代人重新体验大自然之美。对于古典诗人而言.天人合一的哲学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智慧。他说:我写的《静福山系列》已非外在于我的“静福山”,当然也不是作为“喻体的”,作为人的主观对象物的“静福山”,这个“静福山”是物我为一的,是一个想象性的诗歌境界。在其指引下,他们愿意融入特定的地方。把当地的山川河流、草木田园视为安顿身心的终极所在,他们相信与大自然融合就是得道,就是人生问题的妥善解决。

蓝之岛与营造一座山水城市中人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结,它将打通庙堂、殿堂、学堂和江湖、民间,最后把幸福生活的样子和形态落脚于一座蓝之岛和岛一样的城市社群中……也许,这就是他和小伙伴们的一个关于蓝岛的梦想。他们致力于探索当代中国生态诗歌的创新之路,在丰富而广阔的创作实践基础上继承创新,从而建构当代生态诗学,并在现代生态文明的总体精神背景下创造生态诗歌的新的“清远神韵”。

他在生态诗歌的诗艺探索上也颇下苦功,建构出了独特的意象、意境和语言风格。选取的意象较为独特,具有穿透力、阐释力,能够击中生态问题的核心部位。在《静福山》里,“静下来吧/静下来就会有福”,这是华海在《静福山》组诗中一度重复的理念。而在《蓝之岛》里,“一江之心,于此安静”是诗人反复的吟唱,此时,天与水,人与岛,已经物我两忘,颇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