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倪熊
这个是我们过去闻所未闻的,扬州城遗址中心偏北,保障湖南畔,笔架山湿地的沼泽下,竟然还沉睡了一座约1平方公里的城池,这是一个蕴藏久远的秘密,也是扬州城铭刻的永久记忆,它就是宋夹城。时隔多年之后的年,在原址上复建了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今天已开发为体育休闲公园。
今年春上的很多日子,我们的两位山水画家陈老师和谢老师受命参与《京杭大运河》百米长卷的大型创作活动,三不五时赶赴扬州,就驻扎在此。复建的宋夹城城楼底下本来是公共展示或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的空间,现在被临时征用为画室。我是前往探班,闲暇时候就在宋夹城和扬州市民一样,一起进进出出兜兜转转。
如果需要更为确切的地标描述,就是瘦西湖的东面:宋夹城的西门就在瘦西湖的东门,东西宽有米左右,南北长有8-米的大致范围。
这事儿还得往前推着说。
扬州的地理位置特别优越,处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所以宋代的扬州经济特别发达,而且这两个原因都使之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众所周知,南宋定都临安即杭州后,形势就变了,扬州的战略位置也由过去的中心城市变为了边疆城市。
当时南宋高宗赵构皇帝被金人所逼,于江浙一带四处奔窜。公元年逃至越州,觉得心情很好,江山会被收复,一时之间气血高涨壮志凌云,志在鸿鹄心血来潮来了一句“绍祚中兴”,并改元为绍兴元年,越州也因此改名绍兴城。
宋夹城就是因北方金兵威胁,由于当时扬州的保祐城(蜀冈)和宋大城(扬州古城)之间相隔比较远,于绍兴年间(公元—年)在宋堡城和大城之间修葺的一座战略防御城。
扬州宋代有“一地三城”之说,就是因为这个夹在中间的夹宋城。南部略偏东、北部略偏西的规整的长方形,城内开十字大街,与四面城门相通,南北向大街,西侧平行一河,过去叫汶河,现在看到的是填平后的汶河路,河与南北水门相通。
东西向平行街道三条,分别通过太平桥、开明桥、小市桥,里面没有居民居住。当时抗金和抗元的士兵,也是要么住在保祐城要么住在宋大城里。这个夹城,只是相当于一个军事通道,当战争发生时,士兵们才开拔进驻。说白了就是一个城堡,巨大的堡垒,能够保障保祐城和宋大城之间不会因为被敌人围困而失去联系。
想象中,围城就很困难,连续的三个城,紧挨着,围哪个也总有腹背受敌之忧的。两城之间夹个城,宋夹城的“城建方式”很特别,独一无二。与其他城池一样,宋夹城东西南北各有城门,其中西门是双瓮城的形式,正门前有月城,作为战略碉堡,以阻击敌军袭击。砖砌券顶式圆形城门洞,替代了在此以前的木构过梁式方形城门洞,是因为宋代火药的发明,对作为战争防御功能的城门也是提出了更为坚固的要求。
瓮城门道,进出城门的砖铺路都是立砖铺地,不仅路牙严整,路面逞中高边低的弧状,且砖与砖之间排列整齐,错落规矩。城墙女墙上的战棚即修缮后的五代马面,高5.5米。据说其来源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对赫连城马面的记述“极长且密”,“马面皆长四丈,相去六七丈,以为马面密则城不须太厚,人力亦难攻也。”
因为赫连城,又让我莫名其妙想起去年热播的历史年代含糊、却又影射多个朝代宫廷皇族之争的古装电视剧《天盛长歌》,里面有个来自西垂边域金狮国的王子赫连铮,既单纯又逗比,有时还有点蠢萌,一心一意爱着心爱的女人风知微,却又受尽伤害。赫连铮最后的死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爱美人不爱江山。题外了。但城内除了粮草仓,练兵场,兵器库等备战设施外,只有两条联系东西南北的十字街作为军事通道......
虽然防御工事可圈可点,即使固若金汤也无济于事。可以勉力挣扎苦苦支撑,减缓覆亡的过程,但是改变不了覆亡的命运。
说起来南宋(年―年)的来年还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然而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转向衰落。由于南宋军事力量较弱,几代皇帝不思进取偏寓一方的浑浑噩噩,中后期又奸相频出,朝政糜烂不堪,又时值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势不可挡,灭金之后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大举入侵江南宋朝,南宋军民虽拼死抵抗也无济于事,毕竟时代潮流浩浩汤汤,而蒙古元帅伯颜就成了压垮南宋身上的那根最后的稻草。
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一片幅员辽阔的土地,既是南宋统治的物质基础,也是保卫南宋政权的屏障。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也是淮南的军事重镇。扬州固然不是宣告南宋结束的最后城池,但是最后艰辛的一战难免。著名的扬州保卫战,从咸淳十年的公元年打到德佑二年的公元年7月,蒙古一方是元左丞相元帅伯颜,南宋一方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李庭芝、及其副手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猛将姜才誓死捍卫,决不投降。最后两人均被俘遇害。
过去,这里一直是一片少有人问津的湿地公园,即便偶尔有人过来散散步,踏踏青,也并不知晓这里沉睡着一座历史的城池。年来遗址尚存,城池结构的整体格局保存完整,依依稀稀的十字街位置基本准确,笔架山位置、轮廓和规模基本保存完好,与周边古代城池系统的关系良好,城墙仅在北面存有少量地面遗存,覆盖了林木植被,城门及瓮城部分的护城河轮廓清晰可辨。
西入口与长春路相接,东、南、北三入口均被水域切断,考古发掘部分己回填。但是没有管理的居民住宅建设和耕种破坏力较大,生活垃圾和污染物对环境和水质造成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面对这样一个遗址,扬州方面的思考是如果依然被动保护,宋夹城遗址很有可能日渐被忽略遗忘,甚至成为荒地。但是如果建设发展,又怎样才能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扬州不是一个有大规模产业一拥而上的城市,而是和我们城市的过去一样,一个悠闲的城市,一个慢生活的城市。这在今天看来好像是颇有远见的先见之明。它没有外来打工人口的趋之如骛蜂拥而至,它还基本都是本地人结构,可以有住房质量更新的必然,但是没有房子投资炒作的需求,而且它也没有恶形恶状GDP的追求和市政敛财的欲望。
所以说所幸当时的扬州市长在全国一片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你追我赶搞运动似的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觉。这片地块没有用在房地产的开发上,而是用在打造扬州园林城市、绿化城市的百年大计上了。不是说扬州市长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起码有为民造福的务实作风。扬州城古典园林比比皆是,而作为现代城市,却少有大型现代公园类的市民活动健身场所。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模样,宋夹城的轮廓依旧复原重建,城里是绿茵片片绿荫葱茏,市民散步、婚照外景、约会散心、观光怀古,等等之类,悠闲自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