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因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和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而久已名闻遐迩;市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邻崇州市;距成都市48公里。年,全市面积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1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户籍人口62.22万人,常住人口69.69万人,城镇化率60.2%;出生人口人,死亡人口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9‰。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区,是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岷江源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岷江南麓,东源出弓杠岭,西源出郎架岭,南流经松潘、汶川等县,至都江堰市出峡,水流充沛,到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建以前,水灾严重。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之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访察水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前人治水基础上制定“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针,基本完成都江堰排灌工程,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为后世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基础;李冰在水利方面的卓越贡献,因此受到后人景仰。都江堰市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年12月23日设立灌县;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
都江堰市这座城市以山、水、林、堰、桥浑然一体,充分体现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为此有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美誉。都江堰—青城山在民国时期就列为川西风景名胜区。年国家批准灌县为对外开放旅游城市。年国务院公布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年2月23日,国务院将都江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2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建立都江堰市旅游度假区。年都江堰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年9月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城市。年6月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年1月8日国家旅游局授予都江堰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年12月28日都江堰市获国家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年10月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都江堰市年度“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年10月12日都江堰市在“CCTV年度中国魅力城市”展示活动中,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年10月,四川省、成都市分别授予都江堰市“四川省长寿之乡”、“成都市长寿之乡”牌匾。年3月18日四川省授予都江堰市“双拥模范城”称号。年5月8日,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全国AAAAA级旅游景区。年,都江堰市获联合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奖”。年,荣获“中国旅游创新奖”。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平原地区先进县”。年,都江堰市荣获“四川全域旅游示范奖”。年,都江堰市荣获“中国旅游影响力区县TOP10”称号。
生态和谐资源丰富
都江堰市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状分布,都江堰山地丘陵面积占65.79%,平坝面积占34.21%。地势从高山、中山到低山再到平原逐级降低,海拔余米到4余米,相对高差米。最低处为沿江乡三滴水,海拔米,最高处在虹口乡光光山,海拔米,市区平均海拔米。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属华夏构造体系,跨成都平原和龙门山地区两个不同自然地理区,地貌单元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
都江堰市山脉以岷江为界,河东、河西分属两条山脉。河东诸山(旧称东岷)属于龙门山脉,河西诸山(旧称西岷)属于邛崃山脉。河东龙门诸山,以光光山最高,属龙门山脉中南段的西干支脉,由彭州――汶川县延伸至市境内。河西诸山属于邛崃山脉的东支,山脉自崇州鹿顶山而来,到都江堰市泰安乡三合顶分为两支:一支沿北东方向延伸为熊耳山、莹华山、赵公山;另一支朝南东向延伸。赵公山(原名大面山),呈北东――南西走向。其东麓群山如翠浪,以石定江为界,其北边自上而下依次有:莹华山、老君山、张家山、三台山、南华山、斗底山、大小牛心山、卧牛山、凤凰山等;其南边有由赵公山而来的支脉,经棋盘石、歧山庙的主峰延伸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青城三十六峰(其最高处为高台山彭祖峰,即青城第一峰,海拔米,再由天仓山金鞭岩、笔架山至马家岭进入崇州境。
都江堰市境内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岷江及其在市境内的支流等常年性自然河;都江堰灌溉渠等人工河;山溪等季节性自然河。岷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市境内岷江正流全长47公里,可分为两段:都江堰渠首以上属于岷江上游,流经境内的龙溪、麻溪、白沙等乡,全长17公里;岷江经渠首一分为二,外江为正流,今称金马河,经市境进入温江、崇州,全长30公里。都江堰的灌溉河,属人工开凿河道,通过内江引水入闸,呈扇形进入市区。市区仰天窝跨越四江之上,这四条江均系人工河,自北向南依次是: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这些人工河穿越市境,分别灌注入新都、郫都区、温江,最后汇入金堂的沱江和成都的府河。
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常年气温在10°C-22°C之间,平均气温16.4°C,年均无霜期天。青城山-都江堰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大气环境总均值良好,地表水质居全省第一,地面水环境质量指标达国家三级,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达%。
都江堰市地处横断山北段川西高山峡谷这一世界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内,地质构造复杂,是四川盆地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生物种类繁多,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都江堰市的动物资源较为复杂,有亚热带农田动物群和川西北山地野生动物群。动物资源约有余种,其中主要野生动物资源有一类保护动物12种。野禽约有种,其中,盛产各种鸟类,是中国鸟类中画眉和雉类的一个分布中心。
都江堰市属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川西平原植被和龙门山植被两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区。多个垂直气候带,产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拥有高等动植物余种,有川芎、杜仲、林麝和鹿等药用动植物0余种,被誉为“生物基因库”;已记录该区内的高等植物种,动物10多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35种,珙桐、银杏等珍稀濒危植物46种,被中科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其中,许多第三纪甚至更古老的原始科属和孑遗植物得以保存,如有稀有国家保护植物1级一种(珙桐)、2级10种(连香、杜仲、银杏、红杉等)。苔藓种类密集度高,达一二百种之多,为世界所独有。
此外都江堰市还有许多珍贵、稀有、奇特古老的树木,如闻名于世的青城山天师洞古银杏,树高34米,胸径2.2米。野生果类,以中华猕猴桃(茅梨)最为著名,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产百万斤以上。中药材资源丰富,共有余种,其中,以盛产黄柏、杜仲、厚朴、川芎著名,是世界药用植物的主要产地之一。花卉资源丰富,木本观花卉以山茶、杜鹃花等为著,其中,可供观赏的杜鹃花达种,是全国最大的杜鹃花培育基地。草本观花卉类有菊花、兰草等种。
都江堰市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状分布,山地、平原、水域面积比约为6:3:1。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为:农用地比重大,林地资源丰富、耕地资源较少,城镇发展用地与耕地保护冲突明显。林地主要分布在虹口、龙池、青城山等山区乡镇;耕地主要分布在石羊、柳街、崇义、天马、胥家等平坝地区。建设用地方面,主城区的幸福、灌口、工业区的城市占地量大、比例高。都江堰市建设用地.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71%,其他土地.41公顷,占都江堰市土地总面积的7.58%。农用地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中林地.01公顷,占都江堰市农用地面积61.69%,林业资源丰富;耕地.32公顷,占都江堰市农用地面积28.50%。
都江堰市有矿产资源数十种,含金、铜、铁、锑、煤、磷、硫磺、石棉、石灰石、白云岩、石英岩、铅锌矿、耐火砂石等。
都江堰市旅游资源富集,拥有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殊荣。年共接待游客.74万人次,其中城市旅游接待游客.35万人次,景区游接待游客.2万人次,乡村游接待游客.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
风景秀美历史悠远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前),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主峰老霄顶海拔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誊。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全山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建有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玉清宫、朝阳洞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练之地,古称“洞天福地”、“神仙都会”。
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多年历史、因堰而兴的城市。市境内有文物保护单位处,体现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满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
市区西南有青城山,秦时是皇帝敕封的国家祭祀山川的圣地,自汉代张陵“结茅传道”后,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祖庭,有“神仙都会”和“第五洞天”之称,被誉为“活的道教文化博物馆”、“楹联、匾额、石刻宝库”。
市区西北有“人间仙境”之称的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山、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构造形成于1.9亿年前的三迭纪后期,有三叶虫、珊瑚虫及腕足动物的化石。
产业合理经济强劲
都江堰市隶属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全市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13个镇、5个街道、1个乡,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9个城市社区和个农村社区,城市建成区35.3平方公里,截至年,全市常住人口约71.63万人,户籍人口约61.88万人。
都江堰市是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年国内生产总值49.3亿元,到年GDP达.6亿多元,年,全市GDP超过.18亿元。
年,都江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亿元,比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99亿元,比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17亿元,比年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02亿元,比年增长12.6%。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6:36.6:52.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47.6%和48.8%。都江堰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6亿元,比年增长16%,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9%。
都江堰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千米,30分钟可直达国家级航空枢纽、西部第一、中国第四的双流航空港,该港拥有条国内定期航线和54条国际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各:具备0万以上年旅客吞吐能力和万吨年货邮处置能力。
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截至年,通车里程近千千米,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占1/3以上。纵向通过成灌高速、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沙西线延伸段三大走廊与成都市相连,纵向依托三横道路体系将城市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更有都江堰-成都-北海、都江堰-成都-重庆-上海两条高速出海通道。
成汶铁路直达市区,通过都江堰-成都城际快铁至成都仅需20分钟,到重庆市仅需90分钟,都江堰市火车站距离成都货运中心站青白江车站60千米,年吞吐能力万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