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建赓

历史长河中,星光璀璨,文化灿烂,渊远流长。

一串串名字,虽已千古,却世代铭记;

一种种精神,穿越时空,却历久弥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又是一年端午之际,屈原区千余名干群、师生在河泊潭畔吟诵《离骚》,祭奠屈原,弘扬其爱国忧民情怀和求索精神。

祭祀现场,怀沙亭下,典仪官、主祭官、礼生各就各位,静静肃立,伴随着悠扬楚乐,向屈原灵位敬献鲜花、蔬果、粽子,主祭官上香、献酒、跪祭、诵读祭文。多艘龙舟应声下水,游船招魂,汨江故道河泊潭,传来如泣如诉的“归来兮……归来兮……”

河泊潭是汨罗江故道从此而过的弯曲部位,位于屈原区凤凰乡河泊潭村凤凰山南麓。据史料记载,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白发凌乱。公元前年,秦国攻破了楚国旧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中,仰天长叹,泪向心流,在此处纵身千古一跃,投江殉国。年秋,毛泽东作《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汨罗江因为古代一名天才歌手的投入,成为一个人的河流,成为端午的源头,龙舟的故里,成了蓝墨水的上游,成了世界有名的河流。央视主持人孙晓梅曾在河泊潭录制了《我们的节日·端午源头》节目。

河泊潭北岸,凤凰山上,清朝同治十二年(即公元年),由清道光举人平江籍人士李元度为首修建的屈子庙,彰扬了屈原赤胆忠心,忧国忧民的浩然正气。屈子庙,坐北朝南前后四进,主庙平方米,为青砖青石、花岗石木结构,上覆青瓦,正门两边镶嵌清代张文敏石刻对联: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屈子庙,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敬仰,可惜难逃“文革”破“四旧”的厄运,毁于一旦。

目睹眼前的祭祀场面,不禁触发了我孩提记忆的闸门,我印象最深刻一次过端午节,场景再现。当年不满十岁的我,在端午前的一天上午,随父亲在湖堤、湖洲砍艾蒿、拔菖蒲,高高的大堤内外堤坡上,长满各类植物郁郁葱葱;宽阔的湖洲,牛羊成群;一片一片的防浪林,风吹摆柳腰;一望无际的湖面,水天一色,蔚为壮观。父亲指着两块“长相”几乎相同的同属菊科的植物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有什么作用呀?”我连连摇头,“不知道”。父亲介绍:“这一块是艾蒿,又叫艾叶,杀菌消毒,预防瘟疫,保护身体。端午用红布把艾叶、菖蒲扎起来,挂在门框,驱瘟避邪。那块是青蒿,青蒿也是一种好东西,但作用是不一样的,端午只能挂艾蒿、菖蒲,而不能挂青蒿,否则就是笑话。”当时的我根本就搞不清,更听不懂意思。直到三年前才知道药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创制了抗疟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奖和医学奖。

父亲砍了一捆艾蒿,又来到湖洲水凼处,指着一片像剑一样的植物问我,“这是什么呀?”“是宝剑”,我脱口而出。父亲笑了,是像宝剑,它的名字叫菖蒲,用于避邪。正当父亲弯腰去拔菖蒲时,父亲发现了水凼里一条花纹大蛇,昂起头,口吐着舌头游来,父亲随手拿一根艾蒿,一边驱赶水蛇,一边招呼我过来:“你看看,这游动的蛇像什么呀?”“不知道”,我还是摇头。“像龙舟呀”,父亲告诉我。“我没见过龙舟”。父亲说,“明天就带你去看龙舟比赛。”父亲背着一捆艾蒿一捆菖蒲在回家路上,边走边讲述了端午、龙舟、粽子与屈原的故事。虽说父亲讲得具体细致,有根有据,栩栩如生,我还是听得云里雾里,也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给我讲这些。回到家,父亲浸泡了一脸盆糯米,炆了一锅粽叶。下午,父母亲开始包粽子,把五彩粗棉线系在椅子靠背上,,拿两片粽叶,卷成下尖上圆漏斗式样,左手拇指与食指握成一个圆圈,将粽叶放在圆圈内,舀进三调羹糯米,用一根筷子将糯米插紧插实,有的放入一颗红枣,有的加入一粒桂圆,右手将粽叶包严糯米,用彩线扎紧。卷粽叶、装糯米、压实糯米、捏成菱形、系纱线,五步曲,一气呵成,或是羊角形或是菱形。父母边包边讲,粽子大小要适中,菱角要分明,扎线要美观,要密实严紧,馅不外露,久煮不散,才是合格的粽子。哥哥、姐姐学着包了一阵就学会了,我反复折腾却包不像也包不紧,弄得满地是米。母亲笑我是一双“能手板”。

端午当天,吃香喷喷的粽子时,父母还教我一首歌谣: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屋。呷粽子,洒白糖,划龙舟,喜洋洋。随后,父亲在门框上挂上艾蒿菖蒲,将雄黄倒入一碗白酒中调试均匀,在我额头上画了三横一竖,写了一个“王”字,还把我双手双脚抹了个遍,说是防蚊虫叮咬、驱毒避邪,虎虎生威。接着将雄黄酒与蒜末喷洒在房屋里里外外墙角四周,点上长条的纸质蚊香。母亲给我换上上白下蓝新衣服、新凉鞋,我屁颠屁颠跟着家人去看划龙船、赛龙舟。竞渡现场,一条条龙舟你追我赶,劈波斩浪,形如飞梭;一浪浪人潮摇旗呐喊,鼓角齐鸣,如醉如痴……

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感觉,好像就跟过年一样,隆重热闹,地道纯粹,仪式感十足。喝汨罗江水长大的我,参加工作又回到了我生活过二十年的地方——沉沙港畔。一种天然的情感驱使我一遍又一遍去寻觅屈子庙、钓鱼台、笔架山、落卷坡、盘石马迹等境内与屈原相关的古迹,一次又一次去探访长老,收录点点滴滴端午发祥地的传说。我渐渐明白了,这就是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典型的湘楚习俗,传颂的是一个人,传承的是一种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端午前,我吟诵着《离骚》,又一次来河泊潭畔的怀沙亭,朗读我自己一首小诗《端午祭屈原》:

插艾悬蒲长饮酒,挥桡击鼓浪飞舟。

研开汨水成蓝墨,染笔难书报国忧。

我也把父母讲过的端午节故事,逐一讲给我的儿孙听,把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端午故事、屈原可贵的精神讲好、讲活、讲精彩,但愿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