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长春路往北,过了小运河不久,就到了宋夹城的西入口,原木制成的牌坊古朴简约,与灯光下的西城门相呼相应,透析出历史承载的厚重。
宋代的扬州有三城,分别是老城区的宋大城、蜀冈上的宝祐城和笔架山的宋夹城,是在遭受战争破坏的唐城基础上修建的,三个互不相连而又关系密切的城圈。由于历史久远,屡遭战火,这些城池均已不复存在,前些年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打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宋夹城护城河及其两侧独特的自然条件,在保护湿地原始风貌的前提下,逐步建成一个既有湿地风韵,又融瘦西湖风情;既渗透扬州历史文化,又富含时代韵律的湿地公园,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
近年来,在原来遗址公园的基础上,添加了体育健身的功能,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城市北部的体育休闲公园,人气陡然上升,成了北区市民休闲健身的首选。记得有一年“4·18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的主会场就在这里,当时舞台的选址很有诗意,用宋夹城的仿古城墙、北面的保障湖水、唐城遗址的坡上草木作为背景,借栖灵塔、观音山的灯影作为远光,构成了一幅人、林、水、山、城相互交融的和谐画图。如今的宋夹城,已成为一个硕大的舞台,晚上前来休闲健身的人们,活跃在舞台中央,穿梭于各个角落,他们是配角——将整个公园装扮得活力四射;他们更是主角——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今天的舞台,就是他们的主场。每当夜幕降临,周边市民便聚到这里,沿着健身步道,尽情享受扑面而来的春意、湖面飘荡的荷风、穿林而过的秋凉、凌霜傲雪的梅香;或是去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挥洒汗水,切磋技艺;去击剑馆、乒乓球馆、跆拳道馆,捉对厮杀,一决胜负。
沿着入城主通道,往前走就到了复建的西瓮城门,夜色中的城墙呈墨绿色,这在当时是个创新之策,为了环保,也是为了与湿地公园的氛围相匹配,外侧“城墙砖”用的是方形草坪块,上面栽植的是麦冬草。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细长,既是中医药用植物,也是园林绿化的首选品种,用在这里的创意很新颖,遍植在略带坡面的外墙上,建成了十分地道的“生态墙”,夏天隔热防暑,冬天蓄能保温,契合周边环境,堪称绿色环保,值得借鉴推广。城内复建的东、南、西、北四座城楼各具特色,不过西瓮城体量较大,穿过首道城门,里面还有一条护城河,依照古代吊桥样式建成的木栈桥连接两岸。沿着城墙的坡道拾阶而上,城周边的夜景尽收眼底。看着墙角摆放的古代军事装备“床子弩”,想侧耳追寻当年的金鼓之音,但听到的却是不远处湖面上传来的零星蛙声,让你更感渐浓的春意。
城门复建采用的是内空的钢结构,西瓮城楼内是“宋代文化陈列馆”,向中外游人展示宋代扬州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这里还设有一个城市书房,历史和现实的反差,总是这样耐人寻味,当年从城垛上飞下的,是充满血腥的滚木礌石;而今从窗台飘出的,却是书页里夹着的点点翰墨香;坐在窗边读书的女孩,神情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优雅。走进西门,左手边是仿宋的军营,帐篷相连,角楼守望,其间还有点将台、校军场、草料棚和粮食仓库。史载当时宋三城的夹城中是没有居民的,主要是驻军,其作用是连接宝祐城和宋大城的通道,也是当时朝廷抗元抗金的防御基地。夜幕中的象形景致,朦胧地再现了古代戍边将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刀光剑影;而眼前的“军营”和“粮仓”里面,却是咖啡伴着书香的温馨,一物两用,一景两情,古今交融,相得益彰。
沿着城中的道路穿过东门,便可以领略沿河步道的夜色宁静。沿途遗址发掘的探方和零散的碎砖,都已用玻璃罩进行了覆盖。靠近了仔细瞅一瞅,隐约还能看到当时的黄黏土,看到城墙基础的遗迹。走到北城门的东侧,扑入眼帘的是一组“铁血扬州”的群雕,宋朝将士铁血男儿的阳刚,与湖边月色水柳的阴柔,艺术地再现了质朴秀美、充满张力的扬州。在这里,人们可以触摸历史文化,享受自然生态,体验天地、人文、休闲的和谐统一。每到节假日,公园里游人如织,好多外地游客走到这个角上,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拍上一组照片,留下一个倩影。换届后的市旅游协会,办公地点选择在南门城楼上,凭窗远眺,蜀冈-瘦西湖景区的风光尽收眼底,是否寓意扬州旅游的定位可以更高、视野可以更开阔?旅游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也是朝阳产业,如何在这一波城市旅游的浪潮中,优势优化、弱势强化,期盼着未来的路子更宽,走得更远。
出城以后,驱车绕道保障湖畔,站在桃柳相间的湖边回望,东西城门楼的飞檐翘角依稀可辨,北门和角楼隔水屹立在眼前。看着身边飘飞的柳絮和落地的桃红,忽而记起宋人王安石的几句诗:“无限残红着地飞,溪头烟树翠相围。杨花独得东风意,相逐晴空去不归。”
(感谢陈建新、黄泰康、黄培、苏志章、江燕、房明提供文中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