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高州的宝光塔、文光塔、艮塔,在粤桂边名声在外。这三座位于城区内东方、东北方和西南方的古塔,是古城仅存的一点历史陈迹。

塔,多是我国特有的古代建筑,在平面延展的建筑群中,犹如奇峰突起,戟指蓝天。塔的种类有空心和实心两种,主要用料有砖、木、石、铁、铜、瓷、银,甚至金。造型有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和圆形等;层级一般为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单数。高州的三座古塔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用意不一,内中蕴藏着的文化内涵、建造工艺,神秘而又奇妙,令后人挖空心思,百思不得其解。

一座普通的边陲小城,拥有三座建筑于不同历史时期且极具科研及艺术价值的古塔,这在全国来说应该不可多见。更加奇妙的是,经有关部门考证,这三座塔的顶端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这在科学技术并不先进的数百年前,我们的先辈、我们的前人,到底是用什么东西来测定、如何做到的呢?

宝光塔

宝光塔位于市区西南部的鉴江河畔,建于明代万历四年(公元年),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5.8米,底层边长5.72米,为我国现存明代第二高塔。塔身全部用青砖砌筑。塔基为须弥座,束腰部分各面均嵌有花岗岩浮雕图案3幅,每幅长1.45米,高0.55米。浮雕内容分别有吉祥富贵、双凤朝阳、鹏程万里、鱼跃龙门及独具特色的高州香蕉图等。两幅浮雕之间,镶嵌一块竹节形石浮雕相隔。竹节浮雕0.55米,宽0.28米。塔身两侧有两座“赑屃”(bìxì,读音为毙戏)的负碑建筑。“赑屃”,这两个生僻和古怪的文字,究竟是什么呢?据说“赑屃”,是龙王九子中的的第六龙子,擅长负重,所以用来驮碑。

基座每角还镶嵌一尊托塔力士浮雕,托塔力士用肩膀高擎塔身,给人以安全稳重之感。

宝光塔塔门用砖雕图案装饰,门额上方用砖雕阴文横书塔名:“宝光塔”。塔名右上方有两行竖书阴文,分别为“分守岭西道政朱东光”和“参政徐大任”;塔名左下方用阴文竖书落款“万历丙子仲春建”。

塔内建螺旋形登塔砖级,为壁内折上式。沿着阶梯,可以逐层攀登,直至塔顶。每层设四面真门四面假门,两两相对。塔内通明透亮,空气疏通。老一辈人说:过去在塔内,每层都有佛像数尊,其中底层为护塔大佛像,造型高大庄严;其余各层为小佛像,形态各异。加之塔下同时兴建的发祥寺中有众多的大小佛像,形成浓郁的宗教气氛。因此,宝光塔曾经又有“佛塔”之称。但是,今天看到的宝光塔内,这些佛像已经不知所踪。

宝光塔西侧约米处,保存有当年建塔时的民工住所遗址——周家宅。周家宅为两进的民居建筑,砖木结构,小巧玲珑。民居正厅内,保存有完整的图案花饰。相传当年周家主人也是建塔民工,并卖一男孩捐资打造托塔力士,于是在建塔的同时,也为周家建造一座青砖砌筑的大屋作为补偿。由于此屋建造坚固,故一直保存至今,成为一座不可多得的明代民居建筑。

据《高州府志》记载,建造宝光塔,共耗费白银十三万多两。这些建塔资金分摊到府属六个县衙负担,同时发动乡民捐献,县中邑人李铠捐资八万。

由于宝光塔建造在鉴江河边,塔基为浮沙所堆,每年的洪水冲刷和雷电袭击,成为严重威胁塔身安全的一大隐患。清咸丰九年(年),府衙组织修整,加固塔基,培植护堤水草,以缓解水患冲击,有效地保护了塔基的安全。

年秋,高州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加固塔内阶梯。年春,高州市人民政府在广东省文管会支持下,拨出专款20多万元,对宝光塔进行全面维修。

重修宝光塔的主要项目有:修筑防洪堤,加固塔基,修补塔身,重铸塔刹,安装避雷针,消除自然破坏隐患,以保护塔身及游人安全。与此同时,增设与宝光塔有关的配套设施,开辟宝光公园,让游客在观赏文化古迹的同时,开阔视野增加美感。重修后的宝光塔,改变了本来面目,俨然一座新建的高塔,塔顶上生长了数百年的弥足珍贵的多株古榕和水墨清墙留住的古朴和苍桑荡然无存,令人唏嘘不已。

古往今来的登塔游人,在攀登此塔时有感而发,留下大量诗词歌赋。明代知县张晓所作《秋日登宝光塔诗》,为代表作之一。诗曰:“浮图九级俯江流,乘兴抠衣豁倦眸。万里雄风吹短袖,四山疏雨澹高秋。星辰半自晴空落,云气低联远岫浮。回首尘寰烟树隔,犹疑飞鸟傍云游。”

清道光三年(年)癸未科状元林召棠,留下一副脍炙人口的楹联:

“南桥头二渡如梭,横织江中锦绣;西岸尾一塔似笔,直写天上文章”。

文光塔

文光塔,位于高州市区城东镇头岭,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年)。因此塔以振兴府城文风为由而倡建,且外形似笔杆,塔刹似笔锋,故又称文笔塔。

文光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30.61米,每层设四门,两两相对。底层正门上方有灰塑阳文横书塔名“文光塔”,塔名左方有灰塑阳文竖书日期“嘉庆二十一年建”。塔身全部用青砖叠砌,塔内为空心结构,可从底层进入塔腔内部,仰观各层至塔顶,但不能逐层攀登。它与西岸宝光塔呈东西对峙之势,从远处看,两塔刹顶端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蔚为奇观。

年,高州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文光塔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塔基、修补塔身并安装避雷设施。

术家称:文光塔(笔)、学砚塘(砚、墨)、笔架山(笔架)为高州人的“文房三宝”;因为有此“三宝”,所以高州人尊师重教,人才辈出。

文光塔现为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相当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艮塔

艮塔为高州三塔之一,位于市区城北东门岭。始建于清道光六年(年),比文光塔晚10年。据说此塔是著名风水学大师——原高州知府戴锡纶,为培壮高州府城龙脉而倡建,故又称镇龙楼。

艮塔为八角六层楼阁式砖塔,通高21.08米,底层边长2.65米,艮塔首层西侧辟一假门,门呈拱形,门额镶嵌石匾一块,横书阳刻“龙腾天市”。在二层西侧也镶嵌石匾一块,横书阳刻“积基树本”。以此碑为中心,在其左右两个侧面,也各镶嵌石匾一块,左侧石匾上,横书阴刻“科宦俱高”;右侧石匾上,横书阴刻“群山领袖”。塔身全部用青砖叠砌,实心结构,不能进入塔腔,整体造型给人以稳重沉实之感。它与城东镇头岭文光塔及鉴江西岸宝光塔一起,形成三塔鼎立之势,将高州古城包围其中。

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年),高州知府戴锡纶,河南光州人士,精通堪舆地理之术。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在职期间曾踏遍高凉六邑,遍察高州山水,对山川河流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其认为艮塔所在的位置,是高州城的“龙脉”,应该高昂和雄厚扎实,倡议在此建塔,但未成行,便已离任。道光六年,艮塔才竣工落成,称作“镇龙楼”。同时它也是八卦方位里的艮位,所以又叫做“艮塔”。

初看此塔并无特别之处,但绕塔一圈,很快你就会发现,该塔西侧有一道高而窄的拱门嵌于塔身,却不能穿越,只是空有其门。整座塔除了这一道假门之外再无其他门窗,据说塔内全部用泥沙填充夯实,也就是说这是一座实心的宝塔。塔的门楣上镶嵌着一块石匾,横书阳刻“龙腾天市”四个大字。在第二层的墙上,镶嵌着三块石匾,分别横书阴刻“积基树本”、“科宦俱高”和“群山领袖”几个大字。塔身每层腰檐下面,几乎每面都有两个小洞,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艮塔是实心的,当时的民工在建造古塔时,利用塔外墙搭架以方便上下,于是留下了这些小洞。艮塔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是实心的,而且它的层数和造型也十分特别。我国现存的塔中,其层数一般为三、五、七等单数,但是艮塔却是双数六层。还有塔身上的阳刻“龙腾天市”碑文,寓意什么?

高州人称知府戴锡纶为“戴府”,崇尚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雅拔才俊,惜苦怜贫;更对其在堪舆地理方面的造诣津津乐道。然而,艮塔虽是戴府倡建,却是在其离任之后才真正落成,其中摆设、碑文制作,是其本意还是后人揣摸而至?如此独特,乞今为止,还是个不解之谜。

传说中的古城三塔,寄托了前人对高州的美好愿望:建造艮塔,是为了镇住高州的龙脉;建造文光塔,是为了振兴高州的文风;建造宝光塔,是为了镇水聚财。但是,不管用意如何,作为古城的历史见证,三塔都是粤桂边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