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图书《阅读时光里的古村镇:从30个视角品鉴个古乡村城镇》
有人统计说,广东拥有中国近一半的祠堂数量。广东祠堂最密集的地方在潮汕地区,但潮汕地区第一座祠堂,并不是纪念某个姓氏的始祖,而是用以纪念韩愈的“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位于潮州古城对面的笔架山上,面朝古城而建。北宋时,先是在潮州的夫子庙(即孔庙)里开辟出来一间“韩吏部祠”,后又独立建于潮州古城南七里处,到南宋时才迁到现笔架山上。
南宋以前,岭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都是蛮荒之地。把官员贬来这里当官,算是一种惩罚手段(直到北宋,苏轼还两次被贬到岭南地区,分别到了惠州和海南)。唐朝的文豪韩愈因直言进谏,51岁时被贬到潮州当刺史。在韩愈之前,唐朝时也曾有四位宰相被贬潮州,其中状元出身的常衮还在潮州留下“风候已应同岭北,云山仍喜似终南”之诗句。当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韩愈并没有因为被贬潮州就真的悲观到让他的侄子“收骨瘴江边”,估计来的一路上看到岭南和潮州风景也很不错,民风朴实可教,于是在短短的八个月中,做了驱除鳄鱼、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和兴办教育等四件造福当地百姓的好事。
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只出过3名进士(隋朝才开始科考);在韩愈到来之后,至南宋时,潮州登第进士就达名。潮州百姓和后世官员为纪念韩愈,便将山水改姓“韩”——从潮州古城出发,经过湘子桥(以韩愈之侄韩湘子之名命名),桥下是韩江(原名恶溪),过了桥便是韩山(原名笔架山),山下还有韩山书院(现韩山师范学院),可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换来江山尽姓韩”。
潮州百姓和官员为韩愈建祠,不是因为他的职位有多高,主要是为了纪念他造福百姓的功绩,以及他身上兼具文风和官阶这两个古代官民都崇尚的辉煌亮点。此外,韩愈对后世的当政者没有什么“不良的影响”,也是“韩文公祠”能存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于是,在我所写的以潮汕为故事背景的当代长篇寻宝探险小说《千年宋井》中,我也将故事发生的城市命名为“韩阳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