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禾苗绿意盈盈,千亩良田一望无垠。

红网时刻实习记者曲澜记者刘慧婷通讯员李微益阳报道

益阳市赫山区,典型的农业大区,田野乡间,处处孕育着勃勃生机。近年来,通过深耕农业现代化,赫山农业跑出了发展“加速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创建县……依托农业发展,赫山多项荣誉加身。

风吹禾苗绿意盈盈,千亩良田一望无垠,在夏日六月的风里,记者走进赫山,探索其背后的农业现代化改革之路,有四位农业相关从业者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汤庆将调配好的除草剂倒入无人机上的容器内。

汤庆:初代女飞手

“以前飞无人机,手拿遥控器抬头跟着走,一站就是一天,每天腰酸背痛。如今技术革新,四四方方的高标准农田,测点预设路线极为方便,自动洒药真是解放双手。”绿油油的田边,赫山区第一代“女飞手”汤庆看着手里的遥控器说道。

成长在农村,汤庆从小看着父亲在田间劳作,天空、稻田、沟渠,组成了她童年的色彩。年,汤庆决定跟上父辈的步伐,发展农业。那时候选择回乡做农业的年轻人不算多,身为女孩,汤庆想做点不一样的农业。

19岁时,汤庆第一次接触到了农业无人机。“我看到有人在农田间使用无人机,就跑去学习了,这可是新发展的‘核心技术’,无人机打药速度是传统人工打药的近十倍,需要好好掌握。”汤庆成了赫山区的“初代”女飞手,开上培训班,带动多人共同学习无人机操作。

转眼七年,汤庆26岁了。如今的她,是一位流转千亩土地,拥有四台无人机,培训三名飞手的农业合作社负责人。

一架无人机的飞起,代表的是高速的效率。放眼赫山区,现在无人机打药普及率已达到95%。农忙时期,无人机呼啸而起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谭晓湖走在田间地头,察看水稻长势情况。

谭晓湖:农田新管家

退休村干部赶农忙,响应号召来种粮。已经61岁的谭晓湖,在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生活了61年,期间完成了从村干部到种粮大户的身份转变。

年10月,新松树桥村进行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谭晓湖受聘为“农田管家”,管理多亩地。从小生活在农村,让谭晓湖对农村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他每天奔走在田间地头,皮肤黝黑但精神矍铄,从未见有一丝疲态。

“本来我就是农民,这么多年一直在种粮,赶上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的浪潮,土地变平整,变大块,我这个老农民更要与时俱进了。”话语与行动步调一致,在村里年轻人的帮助下,谭晓湖学会了使用电脑去学习机器操作。怎么更换空气滤清器?怎么检修油路电路?旋耕机、无人机……面对这些总身价几十万元的宝贝,在花甲之年,谭晓湖皆熟练掌握。

“年我只有80亩地,现在有多亩,看这片、那片,都是我在经营的,双季稻年产一百多万公斤呢!”如今,谭晓湖还雇佣了四名专职农民助力农业生产。

由传统务农到管理土地的更迭,面对新身份,谭晓湖充满了自豪。

无人机在田间作业。

刘晓宇:主播新农人

“我是刘耕田,在湖南种田。”坐在赫山区笔架山乡田垄间,面对录制镜头,江苏的90后小伙刘晓宇再次熟练地打上招呼。

这句话是视频开场白,更是他目前生活的最好写照。

赫山区实施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实施后,刘晓宇竞拍获得了笔架山乡中塘村的多亩耕地经营权,从沿海省份奔赴湖南田园,在益阳踏踏实实做起了“新农人”。

既然转型成了新农人,各个环节都要身体力行,刘晓宇奔走在田间地头。“做农业不是小事,对每个流程和操作,起码我自己都要了解。”

年早稻育秧,刘晓宇还推进DMC育秧技术运用,推广科学种田。这样相比传统育秧,成苗率提高20%以上,秧苗更壮。刘晓宇曾算过一笔账:运用新技术,每亩能节约用种成本10元,节约育秧基质成本15至35元,亩均增产50斤以上,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曾经还是种田“小白”的刘晓宇,现在已精通各种农业术语,不仅开展了许多种田新尝试,还做起了新媒体账号。“我还会有更多新的尝试,实现农业从一产业向二产业、三产业的延伸,将新元素、新资源不断带向土地,在乡村舞台上大展拳脚。”

简丽蓉在查看禾苗长势情况。

简丽蓉:现代“农田谋士”

从合作社负责人到现在的农田谋士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简丽蓉一路披荆斩棘,用自己的韧劲,闯出了一条现代农业之路,以特色“十化十代”服务农民,哺育农田。

谈到最初做农业现代化变革服务的初衷,简丽蓉如今还感慨:“我一直跟粮食打交道,农民种田很辛苦,看见那么多抛荒的土地觉得很可惜。”

当时的简丽蓉也深知农业发展面临困境:“农村‘38’‘60’部队多,妇女和老人想要种地却力不从心,我就一直想着做点什么减轻负担。”

农田谋士现代农业合作社。

年,简丽蓉成立了一家农机合作社,开始探索全程机械化种植。年又相继成立了湖南农田谋士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益阳市农人公社电子商务公司。年,创立了益阳市农田谋士农资配送有限公司。目前,农田谋士集团已成为了一家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及电商平台综合服务的企业集团,打通了水稻生产、服务、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做到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

现在,简丽蓉心中的农业全程机械化目标已基本实现,为农民提供代育秧、代旋耕、代机插、代肥水、代防治、代机收、代烘干、代存储、代加工、代销售“十代”服务,在益阳市赫山区85%的行政村都有服务网点,还将进一步向周边城市拓展。

合作社里摆放了大大小小的农机。

赫山农业现代化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地处湘中偏北、洞庭南缘、资水尾闾,赫山区拥有耕地63.64万亩,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强农业是推进赫山强有力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不断摸索中,这个农业大区走出了一条独具赫山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个人物,四种角色,便是赫山区农业现代改革的微缩景观。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十代”社会化服务、农田“管家”模式皆是赫山区农业现代化改革的有效尝试。

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解决了赫山区长久以来“怎样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和“有田无人、有人无田”的主要矛盾,使得赫山区实现了小田变大田、村民变股民、农业变实业,农户、村集体、经营大户三方增收。

“自从土地数字化了,赚的更多了,我搞农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喽,明年还要多承办些土地。”如今,承包了亩地谭晓湖不仅有了农田上的收益,更是能拿到每年的分红。

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土地由散而聚,小田变大田,基础配套设施完善,这为群众开展机械化耕种带来了便利,达到规模生产与高效高产的目的。

仓库一角。

刘晓宇指着记者身后整齐的田块,回忆起他去年底来村里考察的情景,“土地数字化改革前,到处是‘巴掌田’‘补丁田’,而现在,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田变良田,机械化耕种效率翻番。”

赫山首创水稻生产“十代”“十化”社会化服务模式解决了“未来谁来种田”的问题。作为模式创新参与者,简丽蓉深有其感,“希望通过更科技的手段,加强智慧农业的应用,能够让以后的农民种地更轻松一些,带大家走出一条智能化农业的道路。”

目前,由农田谋士全程服务的稻田面积达到了两万八千亩,接受绿色生产,统防统治的水稻面积达到了16.5万亩。这不仅降低了赫山区水稻种植农药消耗,还提高了稻米质量,推动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赫山兰溪大米”的打造。

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促发展、以实效论英雄。赫山以坚定的信念与信心,扭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益阳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踏实向前,下活“革新”棋。赫山现代农业综合改革之路还在继续前行。

记者手记:

青年人返乡,退休干部务农,外乡人投资,从业者创新,赫山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生动诠释了人民离不开土地,土地不辜负人民。

赫山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走入赫山,迈进田野,可以看到大家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不断探索。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时代背景、技术革新和政策环境不断吸引着年轻人走进现代化农业,也激发了传统农人转型的积极性。

时空流转,农业发展日益。赫山这片沃土将发展更多新模式,孕育更多新品种,看土地滋生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璀璨之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7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