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马黎
37座墓。
站在山坡上,看不出37座的壮观。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90后姑娘刘亚林正在给它们盖被子——一层红蓝塑料布,一层毛毡布。前些日子,白天只有零下七度,塑料布在风中凌乱,她掀开一块——土,已经起皮,剥裂,像刨冰一样,更何况是这些密密麻麻的砖室墓的砖。
土冻到起渣渣
报告一下我的位置:湖州市安吉县孝丰镇城北社区西北部。脚下这座山,叫摘帽山。这里的竹子很出名,山脚还堆着一些竹篾丝,这里原本要建一个国家安吉竹产业示范园区,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安吉县博物馆对这个区块进行了考古调查,结果,发现了60多座砖室墓,主体年代为东汉末期。9-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对墓葬群展开了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完成了37座汉墓。
为什么孝丰会发现那么密集的墓葬?要回答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一位考古学家曾经说,我最怕别人问我为什么,无法回答。考古工作要回答一个为什么,有时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考古是用材料说话的,有时候甚至是一步一问。
前段时间,寒潮来的日子,我去工地探班,站在摘帽山的东坡上,手机电量从80%速冻成1%。墓和墓之间离得很近——在现场的感受还不深,我们看看航拍图就有感觉了。但是,这就涉及一个问题,37座墓彼此之间什么关系,是一个大大大家族葬在一起吗?是昭穆葬吗?
用专业术语来说,四个字:打破关系。
谁和谁的关系?怎么打破?
亚林是这个项目的执行领队。她指着其中一个墓——这个墓的方向,是朝南的,这里是墓道,后面下葬的这位朋友,没有打破前者的墓室,而是很体贴地挨着墓道,只是打破了一点点,首尾相接,建了一个墓。
37座墓,墓和墓之间,全是这样的亲密无间,没有打破墓室,是这批墓葬明显的特征。下葬时,他已经明确知道,前后左右都有人,也知道方位。他知道挖下去,是不会打破前面那个墓的。或者说,当时地面上有标志。
以此类推,由墓葬的打破关系,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批墓葬的总体下葬顺序,由北向南,由坡上至坡下。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墓吗?
墓葬的朝向基本是南北向的,呈东西向排列。目前,只有最南边的两座墓比较特别,紧紧挨在一起,墓向也不一样,是朝东的。其中,26号墓铺地砖的做法和别人不一样,不是像席子那样两纵两横的砌法,而是人字形。墓壁也不是错缝平铺的,而是采用了丁顺结构。这种墓葬性质年代稍晚,可以到六朝。
26号墓的朝向、铺地砖做法不同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正标说,我们现在只是看到这37座墓很密集,年代跨度不大,很难认定是一个家族。“如果跟安吉古城发现的家族墓来比,差别还是很大。古城里家族墓的概念,墓葬都集中在一个墩里,以墩为单元。而这里基本可以排除上面还有墩。”
一排是几代,男性还是女性,对砖室墓来说,要回答有点困难。
我们来看随葬品。陶器,有罐、罍、壶、灶、水井、汲水罐、器盖、麟趾金(陶饼)等,瓷器有壶、碗、耳杯,金属器有铁环首刀、铁剑、铁矛、铁削、铜镜、铜币、银手镯,其他还有化妆品——黛板、研黛器,作为耳饰的琉璃耳珰,还有玉戒指。这些器物具有典型的东汉末期风格。
黛板,就是化妆品,用来描眉毛的
琉璃耳珰,耳饰,成对出现,像个腰鼓,中间的孔还可以垂吊其他饰品
耳珰怎么戴的,其中一种可以参考上图
你要说啦,东西不是蛮多的啊。但是,并不完整。
砖室墓十室九空。亚林说,现在发掘了快40个墓,出土了近件器物,精华都来自5个没有被盗的墓,每个墓20多件。其他墓就零零星星了,这里出一个黛板,那里出了一个罐子。更重要的是,陶器的年代非常接近,都集中在东汉晚期,而不是东汉早、中、晚,可以明确分出年代。
也就是说,这37座墓葬里,没有看到很特别的人,没有器物组合不一样的,全是基本款。说明这批墓的下葬时间非常紧密,集中管理,更像一个公共墓地。
瓷灶,好品味
泡菜罐,长得跟今天的泡菜坛一样
12号墓里,女性指向的随葬品比较多,墓主人或许是女人
至于墓主人是谁,目前更无从说起了。墓葬中出土的铭文砖很少,目前只发现了一个纪年墓——12号墓,出土了纪年砖“初平元年作施南……”。还有一块“太岁在庚午”(公元年),与东汉末年时间相符。其他铭文还有“万岁不败”“富贵祥宜侯王”“阳遂”“万岁三公”“富贵安乐”等,花纹砖有车轮纹、钱币纹、太阳纹、鱼纹等。
“太岁在庚年”
对于考古学家来说,这个看似只有密集一个特点的墓葬群,最重要的价值,不在宝贝,而是发现这件事本身。
去工地那天,我在安吉客运中心站下车,再打车。
去清水口村。我对司机说。
墓葬群周围有很多村庄,离孝丰镇只有两公里。亚林说,孝丰附近,还有很多等级比较高的砖室墓,摘帽山的墓群只是他们发现的其中一个。
总结一下:墓向基本朝南,首尾相接,东西成排,埋葬顺序由北向南、由坡上至坡下,这是一个有规划的山坡型东汉墓地,在安吉县境内乃至浙江省都十分少见。我们可以推测,东汉末年,孝丰当地人口聚居,是个生活密集区。
如果这里不是一个中心,有必要把墓埋得这么密集吗?再看孝丰的地势,山间一个封闭的大盆地,西苕溪的支流穿行而过。这个大盆地外围一圈的山上都可以埋墓,为什么要集中埋在这里?
那么,孝丰是不是安吉县最早的县城?
我们看史料里怎么写。
南朝刘宋时编撰的《宋书》记载:“安吉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唐代李贤主撰的《后汉书注·郡国志四》:“故鄣,秦鄣郡所治。《吴兴记》曰:‘中平二年,分县南置安吉县。光和末,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故立县”。唐元和八年()《元和郡县图志》载:“安吉县,本汉故鄣县地,汉灵帝中平二年,张角作乱,荆、扬尤甚,唯此郡守险阻固,汉朝嘉之,故分立为县。”
中平二年,也就是公元年,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但没有记载县治所在。直到明嘉靖《安吉州志》:“安吉旧治在天目乡,今孝丰县址是也”,首次明确记载了最初的安吉县治设于天目乡,也就是今天的孝丰镇。
但一切还需考古实证。
摘帽山墓葬群年代大体在安吉建县前后。田正标说,这批墓葬最重要的意义,为我们进一步明确最早的安吉县治,也就是原安吉县的县城,包括县城的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田正标驻扎安吉考古已经20年,年,安吉发现越国贵族八亩墩大墓——还记得那串绿松石吗?也是田老师主持发掘。(回顾请戳:0年前的绿松石头饰,太美了!安吉发现全国罕见的越国贵族大墓)
我同事之前问我,你怎么又去安吉,安吉为什么这么多大墓?
因为故鄣县在这儿。
安吉古城遗址是早期越国的重镇和秦鄣郡郡治,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迄今已知太湖南岸及浙江地区同时期保存最好的越国城址,它历经东周、秦朝、两汉、两晋,跨度长达七八百年,当然是人口密集区。
同理,摘帽山的墓葬为什么这么密集,因为县城在这儿。考古常常是这样,反过来推证当时的生活面貌——此地发现了很多墓葬,那么在它的周围,一定会有等级比较高的聚落。就像去年发现的衢江高等级土墩墓群一样,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寻找它的中心聚落。
摘帽山的东汉末期墓葬群跟安吉古城有什么关系,目前还谈不上,但田正标说,可以和上马山墓地连续起来。
这些年,考古队员在安吉古城外围,陆续发现了三个非常集中的墓群:龙山墓群、笔架山墓群、上马山墓群。从等级上来说,龙山墓群无疑是最高的墓群,目前总共发现了座墓,八亩墩大墓就属于龙山墓群。
上马山墓地年代最早可以到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但东汉六朝的墓葬很少,“我也觉得比较怪。”田正标说,故鄣县延续七八百年,直到隋开皇九年()才撤县。但安吉境内此前没有发现成片的东汉墓葬区。
因此,摘帽山墓葬群的另一个重要性,恰恰在于时间段,填补了安吉境内东汉墓的缺环。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