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前,巧哥曾写过一文《泡好茶必有一把好壶》,写此稿的灵感是得益于与两位茶艺界名人的探讨。

香港茶艺协会会长叶荣枝先生

那是年2月,香港的叶荣枝先生邀我一同去叶汉钟先生处去品茶,这位香港茶艺协会会长,与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专家,却要在这里品茶说艺。

为什么题叫“泡好茶必有一把好壶”,因为我们也探讨了茶艺中的择壶法,以及潮州手拉壶朱泥壶的前世今生。

茶艺界大咖叶汉钟先生

没想到叶汉钟这个茶艺界的大咖,对茶器的研究是那么深,叶汉钟先生对茶器有很多独特的见解,这也给巧哥提供了研究的新课题。

巧哥看过不少写壶的书,但不少是对潮州工夫茶及潮州朱泥壶的误解与偏见,比如胡应照的《壶里乾坤》说,“尤其潮州的工夫茶艺,泡乌龙茶之壶具,历来就以宜兴出产的朱泥小壶为佳,其容量为毫升。”

这话真让人啼笑皆非,不仅是不了解潮州工夫茶,而且是忽视了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历史和存在的价值。

潮州工夫茶,泡的是潮州单丛茶,历来就是以潮州自产的手拉朱泥壶为主,其容量不是毫升左右,而是毫升左右,这是因为潮州工夫茶的茶艺所决定的,三个杯子品字型,更佳于“关公巡诚”,“韩信点兵”等。

潮州工夫茶用本地产的朱泥壶,历史悠久,但潮州有些人不是去系统地深入研究,考证历史,而是以讹传讹,说潮州历史上用的朱泥壶是宜兴的,其技艺也是学宜兴孟臣壶。

这不仅仅是误读与传讹,而是不自信的表现,还是对潮州壶艺先人的不敬,否定他们曾经骄傲的历史。

潮州先人几百年前就做出了精湛,既实用又有艺术的壶艺作品,你们为何说是宜兴的,居心何在?

针对这些人,巧哥真想爆粗口骂人,这难道不是不孝子孙的表现?人家是为自己家乡贴金,为先人做出的成绩而骄傲,而潮州有的人却在自贬。他们不去研究与考证,就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你们了解惠孟臣吗?

到目前为此对惠孟臣的生卒都无法考证,他是哪里人,是男是女,至今还是个谜。

百年老字号“老安顺”第三代传人章永添的录音记载说,他10岁开始学壶艺,当时做的器型有柿饼、钟形、梨形等,壶都盖老安顺的标识。客户定制的,按他们的要求,一般盖“孟臣”款,并为客户代刻印章。由此可见,那款印为“孟臣”的壶,并非都是出自真正的孟臣,而是出自潮州章桢坤(章永添之父)这样的制壶师。那些从国外回流,尤其东南亚等国的,可能大都出自潮州的壶艺师。

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安顺号加入合作社,款印仍盖孟臣,壶做大了,有六杯、八杯、十六杯。所以,别以为那些“孟臣”大壶就是宜兴做的。

其实潮州朱泥壶历史悠久,这是完全可以考证出来的。年,巧哥应亚洲航空与泰国旅游局之邀,参加了赴泰考察活动,在泰国国家博物馆看到了一把梨型朱泥壶,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壶来自潮州,已有多年的历史。

珍藏在泰国国家博物馆的潮州朱泥壶

这把壶更加让我否定“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制作工艺源于江苏宜兴紫砂壶,清初开始被引进到潮州”的说法。因为这把壶让我们看到潮州早在多年前,就能制作如此典雅大方、俊秀细腻、具有高雅的艺术欣赏价值的朱泥壶,应该说非常了不起。

说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道”,这是当之无愧!

巧哥问,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你能找到如此独特的地方吗?潮州不仅出产手拉朱泥壶,而且生产与之相配套的茶具,如茶盘、茶杯、茶炉等,还盛产单丛茶,可以说与茶艺相关的产品,在潮州都能找到。

更值得一提的是潮州手拉朱泥壶、潮州工夫茶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难道不值得我们骄傲?

一个时代的壶具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在这方面的研究,李炳炎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果去他的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珍藏在中南海紫光阁的潮州朱泥壶,作者

潮州陶瓷工艺从陈桥村贝丘遗址可看出,早在多年前,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和冶陶,而北关古窑址、南关古窑址和笔架山宋代窑址的发掘也说明,至少在唐高宗仪凤——调露初年(公元-年),潮州已有较大规模的陶瓷生产,而宋朝更为鼎盛。

潮州壶应在宋朝就有一定规模的制作,由于不像宜兴那样处在繁华的南京边,而宋代的南京是中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宜兴壶吟诗的文人墨客也就多,这也说明文化穿越时空的价值。

获国家级特别金奖的潮州朱泥壶《月亮船

所以潮州壶不及宜兴壶名气大,但潮州在沿海,潮州手拉朱泥壶漂洋过海的多,尤在东南亚国家用潮州壶的就更多。

曾有朋友收藏了一把清末时期的潮州朱泥壶,他说真没想到,那个时候潮州壶就这样技艺精湛。巧哥说,几百年前潮州朱泥壶就了不得,漂洋过海,闻名中外。

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巧哥说,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工夫茶,就有潮州朱泥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