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公益援助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478875.html

走近韩愈,特骨铮铮的汉子

江河桑田,苍云诡变。

不到三岁的韩昌黎,却遭遇了人生中最大悲痛,童年丧父,还丧母。

好在有个好哥哥韩会,深念兄弟之情,尽心尽力培育着他。韩愈也很争气,自幼勤奋好学,能够出言成文,享誉乡邻。

如果说父母离去,懵懂的韩愈还没有太深切的感受。那么接下来的事情,足以给他沉重的打击。韩愈十三岁那年,哥哥因为政治斗争也不幸亡故。本来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李白还曾亲自为韩愈父亲撰写碑文。但转眼间急剧衰败,直至填饱肚子都是个难题。

也许正是家境这样的变迁,历练了韩愈坚韧的性格,也开启了他风云变幻的一生。

科举落地,迫于生计委曲求全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小熟读圣贤书的韩愈,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壮志胸中起,认为自己可以力挽狂澜,改变世道。

带着自己的理想,韩愈踏上了科举之路。然而事与愿违,连续三次科举,均未中地。为了支持韩愈,嫂嫂一人任劳任怨,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庭。这里我们应该知道这位伟大嫂嫂的称呼,虽然也确实不知道她怎么称呼。只能查阅到她姓氏为郑,我们就叫她韩郑氏吧。

可以想象,一个自幼孤苦的青年,为了报答哥嫂养育之恩,为了挽救落败的家族。受人冷眼不算什么,忍饥挨饿不算什么,寒风酷暑也不算什么,只要心中有希望,就继续把书读下去。但屡屡挫败的科举之路,满怀希望而来,名落孙山而去,对他将是何种打击。

终于,韩愈认识到社会的残酷,为了一家老小能够生存下去。韩愈投奔了北平王马燧,暂时做文书一职。

广收门徒,厚积终有灿烂时

贞元八年(公元年),二十四岁的韩愈第四次参加科考,终于考中进士。先在节度使的幕府中做幕僚,后经人介绍,到国子监做了四门博士。正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韩愈广收门徒,桃李天下。著名诗人李贺、贾岛、张籍都是在这个时候从师于他。振聋发聩的《师说》也是在这个时候所写。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成为了千古为师之道。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如此带有批判意味的观点在当今也具有鲜明的活力。

心性耿直,敢于直面人生起伏

贞元十九年,天下大旱。作为长安父母官的李实却无所作为,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卖儿舍妻以求口食。于是韩愈给皇上递了一道奏折《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直指李实欺上瞒下,失职之罪。可结果与大家想的一样,韩愈被贬至广东阳山。

物极必反,人生终究不能如此苦难。

三年后,唐宪宗登基,韩愈奉昭返回长安,官升五品。元和十二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造反,刺杀了当朝宰相,刺伤平叛将军裴度。令朝野震动,皇帝也在“战与和”的选择上摇摆着。

在这关键时刻,主战派韩愈上书《论淮西事宜状》,力陈利弊。最终,唐宪宗决定出兵,令裴度戴罪立功,命韩愈担任行军司马。官军没有与叛军直面对抗,而是直扑叛军老巢。由于没有防范,结果大获胜利。韩愈也因此升职刑部侍郎。

正当仕途越来越通达的时候,韩愈面对不平的傲骨却没有被磨灭。

唐朝佛教盛行,皇帝也十分虔诚。唐宪宗亲自接应佛骨,大兴土木,修建寺庙。有着官方引导,百姓更加沉迷于宗教盛事,不思主业。于是,韩愈便发表了《论佛骨表》,把皇帝批判的弱智无知。结果也显而易见,又被驱逐了出来,到了潮州。

一心为民,巧用文书退鱼灾

也许有第一次的铺垫,第二次被贬心情没有那么大的落差。反而踏踏实实的想着怎么为老百姓办点事。潮州城外有个水潭,里边鱼类成灾,当然,这可不是可以卖钱的大鲤鱼,而是经常偷吃家畜的鳄鱼。当时人们工具有限,还不足以轻松抓捕鳄鱼。

韩愈得知后,决定为民除害。文人也没有什么高段位的办法,先命令手下向潭中投喂了一头猪一头羊。然后就写了一篇《鳄鱼文》,像痛斥奸臣一样问候下鳄鱼的祖宗十八代。最后命令鳄鱼三天之内,携家眷南迁入海。如果三天不行,就五天,实在不行那就七天。七天后还不走,就吩咐官兵全部射杀了。至于怎么射杀,回头再告诉你。

《旧唐书》记载当天晚上就下了大暴雨,鳄鱼也随雨水跑到了很远的地方去了。

韩愈在潮州只呆了七个月就收到了赦免令,但当地百姓把原来的笔架山改名韩山,把鳄溪改名了韩江。足以可见他为当地百姓确实做了不少事情。

正义凛然,书生亦可斥方遒

长庆元年,五十三岁的韩愈又干了一件大事,终使其一战成“神”。

当时唐朝已经开始衰败,成德节度使被部将谋反,朝廷却无力镇压。只能采取诏安之策,然而派谁去呢?

“我来”,正当朝堂众臣低头不敢言语时,韩愈挺身而出了。

他要去,要以一己之力去拯救一下。如此的正义凛然和不怕死,让叛将王廷彻底蒙了。本来兵力雄厚,进一步可以夺得天下,退一步也可以称霸一方。

但看到韩愈以恶如仇的老脸,突然感到自己似乎很渺小,竟然决定息事宁人了。

三年后,韩愈走完了他的一生,获得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一生就此谢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