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县县城西,有个村子叫“白塔寺”。这村名是咋来的呢?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个村子是个无名村。村子里的人们都十分善良,而且十分好客。村边有个老婆婆叫白塔,无儿无女独身过活。她只有一间破草房,常常忍饥挨饿。自己虽然很穷,但是十分爱帮助人。
有一年冬季的一天,天下着鹅毛大雪。有一个进京赶考的穷秀才路过此地,因身染重病,无钱吃饭,再加上天冷受冻,最终昏倒在老婆婆的家门口。老婆婆看见了,赶忙把他扶进家中,熬了一饭碗姜汤,一口一口地喂给他。喝下以后,没多久他就慢慢地醒过来了。
秀才病倒在老婆婆的家里,一连住了五六天。老婆婆为了秀才早日病好,不误考期,把自己的衣服卖掉,换来钱为他抓药;用自己仅有的一点小米给他熬粥喝,而自已每天吃一点菜团子充饥。几天之后,秀才的病好了。他对老婆婆感恩不尽,口称“妈妈”,跪下来磕了几个头,然后千恩万谢地上路奔往京城去了。
秀才入试,一举独占鳌头,考中了头名状元。但是,他没有忘记老婆婆的恩情。接受皇上封官之后,他无心骑马上街夸官,当天就打马回程,急忙忙兴冲冲地来看望老婆婆。可是,老婆婆在他走后不久,便病故了。状元来到坟头上,不顾锦袍在身,跪倒坟前,爬在湿漉漉的黄土上,口口声声喊着“妈妈”,悲痛地大哭了半天......
状元为了纪念老婆婆的再生重恩,便即日聘请工匠,选料兴工在此村修建了一座高十米,用白色石头砌筑的石塔,里面塑起老婆婆身像。另外还盖了几间房子,派人看守四时祀祭。并且还亲笔在石塔上题写了“白塔寺”三个大字......现在虽然石塔不存在了,但村子里的人们,都还有着白塔老婆婆的那种舍已救人、急人危难的高尚品德。
保岱笔架和笔架山的传说
相传上古时期,没有文字,也没有纸墨笔砚。人们传言记事咋办呢?就砍了竹子,用刀刮出白茬儿来,在那上面再用刀子刻上各种图形——山就刻个山的样儿,水就刻个水的样儿。可是刻的样儿一人一个样,极不统一。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后开创文化,首先就让仓颉专管这项工作,造出了一套统一的“象形文字”。
有了字了,用刀往竹板上刻还是挺费事。有一回,轩辕黄帝到窑子头察看民情,见到烧陶的工匠们用一根细竹子擗开头,夹了兔毛的刷子一样的东西,蘸了泥水水往要烧制的盆盆罐罐上涂釉子,就思谋:用这种东西往竹片上写字,不是比刀子刻字要省事多了?后来,他就叫人们这么做。并在长时间的写字过程中,发现黑颜色写到白竹片上最清楚最醒目,渐渐使用起了松烟,这样就有了最初的笔和墨。现在人们说笔是秦始皇时候的大将蒙恬造的,其实他只是在原始笔的基础上,来了一番精致的改造罢了。
有了笔和墨,传言记事方便了。但是,蘸了墨的笔往哪儿一搁,哪儿就染得一片黑塌糊涂,看着很腻歪。有一天,黄帝和仓颉出城散步,偶尔抬头朝西一望,瞅见一座山,三峰并立,中间的一个挺高,两边的两个山峰稍微矮一点,三个山峰中间两个山凹儿,心里猛一动,他想:要是做这么个东西搁笔,把笔头架起来,既不挨桌案,又不朝两边滚动,不是挺好么?仓颉见轩辕两眼盯着这座山在沉思,就问他想啥心事哩?轩辕就把他的想法说了。仓颉很是赞同,并告诉轩辕说,他统一“山”字的写法,就是按照这座山的形状搞出来的。轩辕听了很高兴,他立即用泥捏了这么个架笔的东西。后来又叫工匠制成木的,陶的,起名叫“笔架”。并由此,称涿鹿城西那座三峰并秀的山为“笔架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