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应吃什么 http://www.csjkc.com/bdf/bdfys/1229.html

郑板桥有一首著名的题画诗,尽人皆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尽了风竹的坚韧,让人感受到了被命运挤压的痛苦。但是遍观郑板桥众多的《竹石图》,却并不见特别坚韧刚劲的画作,郑板桥画的竹子,风格偏于秀劲,虽偶尔失之于乱,但是大多数清劲简约,表现力很强。但是说郑板桥的《竹子》画得刚劲大气,还欠妥,真正把竹子画得钢筋大气的,其实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同时代的另一画家李方膺。

南通人书法

李方膺是江苏南通人,曾寓居秦灶的井谷园。南通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地处江海之会,狼山作为南通的笔架山,还有开沙岛、通洲沙江心岛、长青沙等岛屿作为砚池水,丰润出一代又一代的文人豪士和数不尽的文化传说。

李方膺(公元-年),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江苏南通人,“扬州八怪”之一。他擅长画梅、松、兰、竹、菊和虫鱼,间作山水、人物,笔墨豪放,不拘成法。李方膺作为南通人,是什么原因,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中呢?众所周知,扬州八怪都是生活在扬州极其都市圈的一党文人,而李方膺地处南通,即使致仕之后也是寓居南京,与扬州没什么关系。为什么李方膺被列入了“扬州八怪”呢?

这里有以下四个个原因:1、李方膺不画三伪艺术,在艺术旨趣和风格上与扬州八怪是一致的,而且在扬州八怪中,他与金农属于最纯的,在不画三伪艺术上,这二人是自觉程度最高的,当然扬州八怪在这点上也很接近;2、南通曾归属与九州中的徐州,后来到元代,蒙古人血腥屠杀南通之后,奇怪的是,人死光后地也塌了,南通很多板块逐步沉入江中,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通州曾升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复为州,属扬州路。元朝至清朝,南通属于扬州的散州,自然扬州八怪包含南通人,没毛病。3、李鱓是扬州八怪这个团体形成的核心关键人物,其画作颇得李方膺赏识,二人过从甚密,李鱓在扬州八怪中属于兼职美术活动家,是李鱓将李方膺和扬州八怪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画风、生活兴趣和人格修养颇为相近的一个文化群体,且在题材上八人互补;4、八人均得当时巨富盐商,朝廷的盐转运使卢雨雅的资助,卢雨雅加强了扬州八怪之间的联系,成为八怪之间的经济纽带。

李方膺的《潇湘风竹图》是别具一格的作品。他的题画诗云:“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请看尺幅潇湘竹,满耳叮咚万玉空。”“风”是很抽象的东西,很难形象地加以表现。画家通过竹的独特造型,画出狂风大作的动态,使不可见的“风”有了可视的形象,而且从竹枝飞舞、竹叶互相碰击中,似乎还可以使人听到碎琼乱玉的叮咚之声。

李方膺《潇湘风竹图》

李方膺画的这幅风竹,竹竿粗壮,坚劲挺拔,跟竹叶的飞动形成动静的强烈对比,这是借表现竹子不怕狂风暴雨、坚忍不拔的品格来自喻。这种以画言志,抒发情怀,乃是文人画的一大优点,“扬州八怪”在这方面是有独到成就的。历代画竹叶,都是用的偏侧快锋,非快不足以表达风速,非偏薄不足以表达竹叶的飘飞,唯李方膺这幅《潇湘风竹图》以魏碑之拙和篆书之厚来画竹叶,竹叶画得极其厚重稚拙,更能显现出风的万钧之力,历代画风,李迪画风画其趣,戴进画风画其狂,郑燮画风画其飘,而李方膺画风偏画其力,李方膺的风并不是快风,但是却力度极大,狂性十足,摧枯拉朽,如此强风,而整株竹子的竹竿竟然是挺直的,更能体现出竹子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开创了风竹的刚劲大气一路的画法,在绘画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因此,笔者认为郑板桥的这首《竹石》用来移标李方膺这幅《潇湘风竹图》最好不过了,最能表现竹子被命运摧残挤压打击是生命所表现出来的力度,也很好地印证了牛顿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打击力越大,坚韧力越强。

李迪《风雨归牧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