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太湖石的造型雕刻手把件、笔架山、文玩清贡,这种题材近两年巧然兴起于和田玉行业之中,面对这一即传统又新颖的造型,喜欢的人却多无从下手,反感的人则多称这是浪费本来就已经面临枯竭的玉石资源,但真相到底如何?还需我辈从长计议。

(一)太湖石的历史掌故

太湖石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人雅趣,体积巨大的可构筑园林假山,小的则可作为案头陈设,其进入中国文人的收藏范围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可时至今日,其审美标准却多不为喜欢和田玉的人所熟悉,加以和田玉为基材雕刻出来,往往让玉友们在选购中不得要领。我们在此且先简略介绍一下,在历史上太湖石留下了哪些异闻佳话。

传统上我们以产于安徽的灵璧石、江苏的昆石、广东的英石加上太湖石并称为“四大奇石”,而太湖石更是由于多为历代帝王将相所推崇倍致而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在这之中以瘦金体闻名的宋徽宗自然首当其冲。据传当年老赵受方士所蛊惑,认为在宫城东北侧以太湖石搭建名为“艮岳”的巨型假山,就可在从风水上震慑金国,保大宋平安,于是就有了《水浒传》中花石纲的故事,当然昏君的封建迷信不但没能挽救北宋的国运,反而加速了农民起义的步伐,而他耗费民力所搜集来的“艮岳”也被攻入汴京的金兵连同二帝和后宫佳丽一同运到金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这在后来范成大出使金国时所记录的《揽辔录》中有所言及,直到民国年间尚有人声称在如今的北海公园里还能见到这些穿越千年的太湖石。

(二)太湖石的审美标准

历史掌故先告一段落,我们来讲讲太湖石的审美,初学者多会以“瘦、透、漏、皱”这四个字来概括太湖石的评价标准。所谓“瘦”是指石头最好如形销骨立一般,含着一股“瘦骨罗汉”般的精气神。而“透”是要求其前后边缘嶙峋,中间有孔洞对穿。至于“漏”是说太湖石上孔洞越多越妙。而“皱”则要求其表面纹理纵横,多有褶皱。这四字口绝知道的人虽多,但他们多不知晓其恰恰出自徽宗的宠臣,宋代著名的大书法家米芾之口。

当然,符合这四个标准的太湖石如今早就难觅踪迹。但是对于苛求完美的石友这却还有所不足。“云头雨脚”这一整体造型标准才是贯穿奇石、盆景等工艺品构图的关键所在。这是指远望之下,太湖石最好如头顶一朵蘑菇云,而其下突然纤细,之后渐宽,至其基座又变得流畅平稳。而和田玉行业中至今知道这个词的人都寥寥无几,更何谈以此作为雕刻造型的准绳呢?

(三)用和田玉雕刻太湖石的原因

自然界生成的太湖石如今早已为数不多,而其最忌讳人工雕琢,一旦发现有斧凿痕迹其价值就会一落千丈。为什么又有好事者公然违反这一禁忌,用和田玉强行模仿雕刻这一题材呢?这不免令人顿生东施效颦之叹。但了解玉石行业的人反而会告诉你,这其实是因为如今和田玉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且优质籽玉一石难求,无奈之下,有聪明的雕刻者将遍布浆、绵、黑点、火龙果的和田玉中的杂质剔除,索性将这时本已奇形怪状的玉材磨刻成太湖石的造型,加以销售牟利。直白点讲,这实际上是迫于形势下的一种“废物利用”。作为爱好者,我们见到此般光景只可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吧。

(四)和田玉太湖石选购指南

但在选购中除了上述的五大太湖石评价标准以外,玉雕太湖石还应该要求其浑然天成,毫无人工痕迹,无勉强拼凑之感,才可谓是上等和田玉雕太湖石作品,否则造型别扭,穿凿迁强,这种雕件不买也罢。

最后,我们做个小实验,笔者会在今天的喜马拉雅音频端讲一则有关于太湖石的小故事,以配合这篇文字,其中观点相互有所印证,敬请诸君斧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