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曙明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红二十七军在这里组建;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清代包公”金光悌在这里诞生;这是一方文明的天空,全县第一个思想道德协会在这里成立;这是一片美丽的乡村,全省“四好农村公路”贯穿境内“双龙”(龙潭河村至龙珠村)示范带,成为网红打卡地。这里,就是英山县金家铺镇。
地处英山西河中部的金家铺镇,全镇27个村,行政区域面积98.31平方千米;27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户,2.8万人。近年来,金家铺镇坚持党建引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着力改善村庄环境、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加快发展产业,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乡风文明的发展之路。
该镇发挥地理优势,坚持“以点带面、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总体思路,打创了以龙潭河、金家冲、杨家河、东冲坳、花桥河、付家桥、扁石畈、龙珠等8个村为主的乡村振兴示范片,成为金家铺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道德协会传文明、扬红绘绿添锦绣
位于金家铺镇南大门的龙潭河村,是红二十七军诞生地,全村5个村民小组户人,版图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山林面积亩,茶产业基地亩。
十多年前,龙潭河村在全县率先成立思想道德协会,采取“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喜事大家办”的方法,坚持办好“道德讲堂”,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等系列评选表彰,积极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真正成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涵养乡村文明的有效载体。
一棵树老了,摇摇欲坠,长在村民冯某家屋后,他担心刮风下雨树倒了,想砍掉;邻居徐某不让砍,因为树是他家的,两人发生了纠纷。村思想道德协会会长冯树民到冯某家的院子里调解纠纷,现场来了一段顺口溜“大家同住一个村,不是亲来便是邻,做人要讲心灵美,莫因小事闹纠纷,我的建议是把树砍……”,不到半小时,两家人气都顺了,一场纠纷就这样被化解了。
冯树民从乡镇领导岗位退休回乡后,组建了英山县第一个农村思想道德协会,当起了村里的思想政治工作员、民事纠纷调解员、“编外村官”。自编的《公民道德歌》、《为人处世歌》等民谣规劝人、教育人、启发人。并带动全县每个村都建起了思想道德协会,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重要媒体报道。
历史上,金家铺镇大革命时期更是名人辈出,英山革命武装“三二暴动”打响第一枪策源地,红一军金铺大捷所在地,红二七军组建地,刘邓大军进军英山驻扎地。龙潭河村配合镇党委政府总结搜集红二十七军光辉历史,推动红二十七军纪念园项目实施,加快传承红色基因。
金家铺镇气候条件优越、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是金家铺镇的特色,全镇就拥有茶园面积1.2万亩,实现了村村有茶园,户户采茶叶。龙潭河村成功引进湖北志顺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世金香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入驻,建起了千亩茶产业园,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扩大茶叶基地规模,进而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龙潭河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连续五届蝉联全国文明村称号,年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美丽乡村四好路、山区网红打卡地
金家铺镇党委政府和交通部门紧扣“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发展理念,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在金家铺镇示范片铺就一条条乡村振兴的便民路、安全路、美丽路、致富路。
金家铺镇公路沿线的乡村都从“山头村”变成了“路边村”,村民真正实现了“出门有好路,抬脚上公交的梦想”,“山货”进城,“网货”下乡,公交进村。特别是东冲坳村1.5公里长的0株生长了20多年的水杉树,成为乡村的一道特别的风景,以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打造成为乡村旅游之路,成了网红打卡地。
生态产业促发展、廉政文化活旅游
金光悌故里、生态美乡村。“大清包公”金光悌故里杨家河村地处金家铺镇东部,离镇区3公里,全村户,人,6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2.4平方公里,森林面积亩,曾经是全县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近几年来,该村以打造“文化杨河,名人故里,生态田园,秀美塆落”为主线,抓绿色产业,促经济发展;抓法治文化、清廉文化、促乡村振兴。使杨家河村年获得全省法治建设示范村,年获得市级文明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年获得全县四好农村公路示范村,清廉村居示范村。
杨家河村建设以强化法治教育,助推乡村振兴为主的法治乡村,建设金光悌廉政纪念馆,成为英山县纪委监委的廉政教育基地。
因地制宜兴产业,齐头并进促发展。几年来,杨家河村通过发展亩黄花菜,村里投资45万元,建起了黄花菜加工厂,让村民承包户每亩增加收入0元。建设亩虎杖基地,亩茶叶基地,亩养殖鱼虾基地,发展25亩大棚蔬菜,建起了葡萄产业园。建起了千瓦的光伏发电等乡村经济产业,使村里每年增收3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成为全镇的经济强村、生态田园、秀美塆落。
用法治文化、廉政文化打造的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特色明显、风景秀丽的美丽乡村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杨家河村的金上塆文化小山村将自然风光、农耕文化融合为一体,把乡村振兴的思路、想法、办法、做法、结果及人文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观光旅游的热点。
诗词之乡传湖北、乡贤回乡著诗篇
诗词艺术是民族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创建“诗词之乡”是打造金家铺镇特色乡村旅游,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将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特色乡村旅游相结合,把独具金家铺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挖掘诗词文化体验,推动全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旅游产业。
金家铺镇27个行政村镇境内山青水碧,群峰俊秀,拥有“二龙戏珠”、神峰山、擂鼓岩、笔架山、挂天瀑、五节石等一大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龙珠村就是英山八大景观之一的“二龙戏珠”所在地。金家铺镇党委、政府联合英山县诗词楹联协会将金家铺镇打造“中华诗词之乡”。2月17日,英山县诗词楹联协会会长赵立平带领20多名会员来到英山西河中部的金家铺镇龙珠村开展下乡创作采风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大家创作一批风土、人文、历史、文化、风景的诗词楹联作品,现场挥毫吟诗作对。赵立平现场《题龙珠村》:“龙珠抱玉土门潭,放马西河最壮观。胜地腾蛟还起凤,灵山舞鹤又飞鸾。难忘竹筏浮云浪,最忆沙鸥戏雪滩。六口塘前水中月,蟾光照影送波澜”。曾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过的老会员王德生《赞英山龙珠村(新韵)》:“西河百里位中间,南北迎宾展笑颜。鼎姓依龙珠傍玉,芳名联袂土门坛。楼衢携手三千树,亭榭扬光十八湾。紧绕村容兴建设,如诗如画树标竿。”龙珠村以党建引领,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将建设成为生态环保,宜居宜旅,绿色康养,诗情画意,美丽幸福的新龙珠。
发展产业促增收、整治环境美乡村
“看我扁石,人杰地灵。前有百里西河,波光鳞鳞,后有万顷青山,松涛滚滚;茶园千亩,茶香引来五洲客;碧水三库,水甜醉倒九霄神。条条大道,机车来往通皖鄂;幢幢别墅,凡人伸手摘星辰。”这是金家铺镇扁石畈村退休教师黄伯川回到家乡过节日,看到村里的变化发出的感慨,也是该村抓经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后的真实写照。
位于英山西河中部的扁石畈村,皖鄂省道穿村而过,全村户,人,12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山林亩。
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元,8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年超过15万元。几年来,扁石畈村通过兴产业促发展、抓经济促增收;抓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了组组垸垸通水泥路,户户用上了自来水。通过几年的努力,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普通村一跃成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三创”考核十强村,市级文明村;年通过美丽乡村验收。
扁石畈村大兴产业,建设光伏发电;发展茶叶亩,银杏亩。村里通过75户的土地流转,和神峰山庄对接,引进大棚蔬菜亩,受益村民每年可以增加收入1.5万元,农民可以就近在蔬菜大棚里面除草摘菜,每天可以增加收入80至元。村民有活干、有钱拿,村集体有收入,有钱办事了。
通过发展多种产业,实现了农民增收,村集体每年收入也达15万元以上。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6年,扁石畈村从一个贫困村到整体脱贫,比全县整体脱贫提前了一年,成为全县的经济强村。
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全村打造了4个文明垸落,规范附属设施,建设绿化带,每个垸建设一个文化小广场,每当夜幕降临,村民在小广场的路灯下,跳起广场舞,过起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夜生活。
“金家铺镇通过以龙潭河、杨家河、东冲坳、龙珠等8个村旅游乡村道路为主的示范片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拉开框架,通过发展产业实现村、民同富,通过环境治理实现宜居宜游,干部带着群众干,一任接着一任干;全镇乡村振兴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正有序推进。”金家铺镇党委书记邬鹏程信心满满地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