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怎么治好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04/6079778.html

荟萃了丹霞峰林奇景的湘西南崀山,秀色可餐,令人梦绕魂牵。一条美丽的扶夷江,描画出无数山水胜境人文风光,“扶夷十二景”撩动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的诗情画意。其中居“扶夷十二景”之首的“莲潭月夜”,更是如同仙境,妙不可言。

大自然有多么荒老,莲潭就有多么古远;历史有多么深沉,莲潭就有多么深幽。读史籍得知,崀山这块土地在先秦时期先后属黔中郡和长沙郡。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子刘义为夫彝侯,这里是刘义的食邑。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夫彝县。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年),置新宁县,县治就在扶夷江畔的金城村,一直相沿至今。蜿蜒南来的扶夷江奔流到这里,被西北岸一座巨大的赤壁丹崖阻挡,便折向东北,环流而去。巨崖阻澜,湍流激荡,日久天长地冲刷淘洗,于是潴成了这处深潭,仿佛一位远道跋涉的游人,在这里倚靠石壁静静地小憩。

潭的下游是一座渡口,连接着一条古驿道,通南岭,接三秦,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兵家必争的古战场。相传秦朝初年,秦始皇发兵五十万统一岭南地区,其中一路大军由一位姓白的大将率领,向岭南西瓯进攻,曾在此地扎营鏖战。后人便把这渡口称之为白公渡。史书记载,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公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前夕,李沅发农民起义军乘夜渡江攻城,一举占领了县城,杀了知县万鼎恩。后转战湘桂黔三省边区半年之久,在金城山上与清军提督向荣率领的追兵浴血鏖战到最后。咸丰五年到十年(公元——年),太平军将领朱宏英和翼王石达开都曾先后几次率大军在这里渡河血战。起义军将士的鲜血使崀山的丹霞地貌红得是那样悲壮,起义军浮桥和竹筏的颤悠激起了扶夷江水长久的共鸣。悠悠岁月里,莲潭一次次被震天撼地的撕杀呐喊惊醒,又一次次把刀光剑影的动荡不安抚平,保留了大自然宁静纯真的意境,演义着动与静、美与丑、善与恶的自然思辩。

数千年来,莲潭一直深藏于越城岭中,静静地面对以“金城雪霁”一景而著名的金城山,背依有“万古堤防”摩崖石刻的丹霞赤壁。潭的四周是奇嶂秀峰,林木葱郁,潭面常年竹叶翩翩,鱼鸟相戏。一片宁静的山野气氛,充溢着纯自然的美。贯连而过的扶夷江,给莲潭带来了四季碧波,无限灵动。江潭边,驿道旁,古老的金城村鸡犬相闻,酒旗飘香。村外田畴菜畦相接,莲池藕塘藏红溢绿。渡口处桃树夹岸,每当阳春三月,春风和煦,繁花似锦,花明水中,船行花丛,好一幅明丽的“花渡春风”图。

潭畔的悬崖上,建有“放生阁”。当年我在新宁县地名办工作时,为了搜集解释地名来历,曾寻访过几位当地耆宿。传说秦始皇南巡至此,夜游莲潭。明月清辉中,忽见潭面金光闪闪,数朵莲花从潭水深处冉冉升起,几位莲花仙女在水面轻歌曼舞,长袖挥洒,玉露凌空。眼前的天香国色,稀世歌舞,使他色迷心窍,身随心动,一失神堕落潭中,情急之下被一只大龟顶出水面,才被随从救上船来。第二天,为了报恩,他吩咐随从把江边街市上捕捞叫卖的鱼虾龟鳖,全部买来释放潭中。并在潭畔建了这座“放生阁”。这个秦皇游莲潭遇仙子的传说,真不真实,并不重要。真实的是,莲潭的美启发了人们美好的联想,并在人们不断的附丽中升华着她的美。

然而,真正使莲潭流芳千古的,是一个人,一个立于青史行于天地的大学问家;是一篇文,一篇传诵百代香飘千年的不朽美文。史载,北宋理学开山之祖、著名教育家周敦颐晚年曾来扶夷古县兴学传道。相传他泛舟游赏莲潭后,托物言志,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走出新宁古城南门,临江而立,莲潭的清波静气就会注满你的胸怀。登上赤壁崖顶,凭高远眺,远山近郭,碧水丹崖,田园牧歌,赏心悦目。你会感到“花渡春风”一阵阵拂面而来,“竹篱茅舍”的袅袅炊烟把你带入古韵悠悠的境界。更会令你油然而生一种冲动,去打捞钩沉历史回声和野俗古韵,去探寻领略周敦颐当年咏莲时的情景,品味赞美“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之君子”莲花的高洁情操。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归隐于江西庐山莲花峰下濂溪书堂,后人尊称为濂溪先生。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上“族众而业儒”,其父周辅成是进士出身,官至贺州桂岭县令。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在家乡颇有名气。至今道县地方还流传着他藏身月岩,潜心苦读的故事。15岁时父亲亡故,随母亲千里迢迢去京师汴梁,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20岁以后,先后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担任过江西、湖南等地的地方官。

周敦颐为官尽心竭力,品格高尚,勤于政事,颇有政声,断过许多悬疑难案,人谓“老吏不如也”,是一位以施行善政、反对草菅人命而闻名的良吏。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年,28岁的周敦颐风华正茂,因高超的断案才能被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曾有一名犯人罪不至死,而地方最高长官转运使王逵坚持要处以死刑,众多僚属无人敢辩,惟独周敦颐据理力争。见王逵仍然固执误判,便凛然说道:“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并准备弃官而去。最终使王逵改变了判决。王逵感其能,高其才,还推荐周敦颐担任了郴州桂阳县令。由于他“治绩斐然”,宋仁宗至和年间担任洪州南昌县令时,还未到任,南昌的百姓就奔走相告,传颂他贤明的名声,高兴地说:“吾属得所诉矣。”并“不惟以得罪为忧,又以污善政为耻”,互相告诫“莫违教命”。

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人莫不叹服”。知洪州南昌时,“服御之物,止一弊箧,钱不满百,”生活十分清贫。他到永州为官时,作《任所寄乡关故旧》七律一首,诗曰: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他借诗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告戒那些寻津觅迹的人,不要以为我周敦颐是本地人就凡事都好办。语虽平淡,但充满了刚直之气。周敦颐这种清廉简朴的仕宦生活,不但得到老百姓的称颂,也被士大夫赞为高雅之范。比他稍后一点的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这么评价他:“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周敦颐一生苦研学问,知识渊博,时人誉为“为学知道者”。士大夫听说他的学问,很多人前来求见。有一个叫薄宗孟的“相与款语,连三日夜”,离开后,逢人就感叹地说:世上竟有这么有学问的人呀!宋仁宗嘉佑五年,公元年,以太子中舍佥书署合州判官事的周敦颐任满五年,离职还京,途中适遇号称“通儒”的王安石,王安石比周敦颐小四岁,当时任提点江东刑狱。两人相见,“语连日夜”。一席长谈,令王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周敦颐的理论观点在很多方面影响了王安石改革变法的思想,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周敦颐在王安石变法遇到强大的阻力时,也坚定地站出来支持变法,称赞新政是“数百年无有难能之事”。

周敦颐的学问、人品和气度,感动和吸引了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是程颐、程灏两兄弟。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年,周敦颐时任郴州桂阳县令,因断狱有方而声名远播。二程的父亲程珦当时知虔州兴国县,结识周敦颐后,见其博学多才,“气貌非常人”,便把两个儿子送往周敦颐处学习。当时程灏15岁,程颐14岁,已对儒家经典有所掌握和领悟,并想通过科举而出仕。跟从周敦颐学习后,“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他们后来回忆说:“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认为通过周敦颐的指点和启发,自己才终于体会到了孔颜的圣学密旨。

徘徊岸边,回想着周敦颐的为人、治学和做官,情不自禁诵读起《爱莲说》中的千古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卓然自立、洁身自爱,与世俗异趣的君子情操,不正是周敦颐自身的写照吗?

周敦颐这种乐于清廉甘于简朴的仕宦生活,与他深厚的道学修养分不开。

尽管周敦颐学问深厚,人品出众,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能吏和公道正派的良吏,但在仕途上一直不太得意,最高也只做到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然而他却在中国的文化史和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曾统治中国上千年、乃至影响整个东亚社会的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赵宋统一中国以后,总结历史经验,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宋真宗在追封孔子、颜回为国公的同时,还撰写了这首著名的《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正如王船山在《宋论》开篇时说的,“宋兴,统一天下,民用宁,政用义,文教用兴。”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方面使得宋朝的文化事业空前繁荣,新儒学思想和流派异彩纷呈,注定了要出现大文豪和大学者。另一方面由于外族侵略日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出现并日趋激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融自然观、认识观及道德修养方法于一体的统治哲学,以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伦理纲常。时代呼唤着大思想家的出现。

周敦颐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他的幸运,更是时代的幸运。正是因为他的聪慧博学,苦研力行,使得他能妙悟玄机,参透大道,“出入佛老而返于六经”,糅合了儒佛道三家之长,把古代哲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他最终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佛老思想充实儒家哲学,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开拓了理学之先河。

按儒家学说历史演变的逻辑,可以把中国儒学划分为子学、经学、理学、心学、气学和新学六种历史形态,宋明理学是从汉唐经学到明代心学和明清气学的一个中间形态,然而却是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的思想基础。应该客观地说,理学的出现,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进步。它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为了改造已被神化而又遭到破坏的儒学而产生的。只是到了明清时期,理学才趋于没落和反动,堕落成儒学思潮之外的残渣。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评价说:“孔孟之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周敦颐死后谥号为“元公”。黄宗羲的这段话,精要地概括了宋明理学在周敦颐的理论体系基础上,经过二程的阐发奠基,及朱熹的集大成这么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

周敦颐是一位大智者,一位大辩者。正所谓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他的理论深奥,思想丰富,语出惊人,然而却惜墨如金。他一生除了留下少量诗文外,只有《太极图》一幅、多字的《太极图说》一篇和0多字的《通书》一卷。其关于“无极而太极”、有生于无的本体论,“动极而静,静极复动”的动静观,天人合一、主静无欲的伦理观,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关于宇宙本源、万物演化、人性善恶等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词约义丰的论点和论纲,给后世学者以极大的发挥空间。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非常推崇周敦颐的开山之功:“其高极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其实不离乎人伦日用之间;其幽探乎阴阳五行之赜,而其实不离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其体用之一源,显微之无间,秦汉以下诚未有臻斯理者,而其实不外乎《六经》《四书》之所传也。”南宋时主讲岳麓书院,光大湖湘文化,与朱熹、吕祖谦同誉为“东南三贤”的张拭也说:“唯先生崛起千载之后,独得微指于残篇断简中,”“于是知人之为至灵,而性之为至善,万理有其宗,万物循其则。”周敦颐成为后世景仰,学界师从的“道学宗主”,自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周敦颐来到莲潭,是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年)的事了。

当时他年已五十,由永州通判迁朝奉郎,权知邵州。虽然身在仕途,周敦颐却一心挂记着兴学传道。到邵州后,就大兴学校,广育桃李,从此成为复兴孔子之学的一代宗师。人民感激他,历史没有忘记他。孔子后裔孔延之作的《邵州新迁州学记》说:“周君好学博通,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经,考之孟子,故其所施设,卓卓如此。异时宋史周君之善,以为后世法,未必不以邵学为先。”

这期间,他曾带领学生们周游属县,“开门办学”,读无字书,洞察社会,参悟自然。

来到古扶夷侯国地,这里离他的家乡舂陵相去不远。一千多年前,汉武帝大规模分封王子侯时,长沙定王刘发的两个儿子刘买和刘义同年被封为舂陵侯与扶夷侯。在汉代,列侯虽然“不受茅土,不立宫室,各随贫富,裁制黎庶,以守其宠”,但汉高祖刘邦曾立誓:“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以后便成为定制。后来,扶夷侯湮没无闻了,而刘买的六世孙刘秀却乱世崛起,成为中兴汉室的东汉开国光武帝。历史兴废和岁月沧桑令周敦颐嗟叹不已,扶夷江两岸的丹霞峰林秀丽风光使他心旷神怡,荒村野渡旁的清幽莲潭更令他流连忘返。

游历扶夷莲潭的日子里,自诵“行将遁去山林,以全吾思”,并与友人“相邀风月寻”的他,诗情泉涌。《题春晚》一诗,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他对扶夷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体会。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然而诗的意境中,静谧而不冷寂。你看,花落鸟飞人在归,静谧中又显生动。理学家吟诗都离不了他的动静观。扶夷十二景的“竹篱茅舍”,恐怕也是后世文人取自这一诗境。

黄庭坚最了解周敦颐,说“茂叔虽仕官三十年,而平生之志终在丘壑。”作为思想家、理学家的周敦颐,留恋山水,寄情自然,并非象“梅妻鹤子”的隐士一样追求一己清净,而是与自然对话,于山水悟道,把心性之学、道德修养与天地自然、阴阳四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谁道两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睛头。”漫漫宇宙悠悠历史都收在了他的眼里。

这一天,周敦颐骑着那匹瘦马,有几个学生跟随,游览了将军石、笔架山、骆驼峰,探访温泉古洞,循着烟村古道,观赏路旁荷叶田田的藕塘。回到村外渡口的驿站,意犹未尽,又去凭吊渡口的千年古战场。周敦颐漫步来到潭边,江潭的幽静空灵、森森气象吸引了他。始则“默会性真,妙严说法”,继而泛舟潭上,盛赞迎击江流的巨崖为“万古堤防”。

清澈的扶夷江水,又一次滋润了周敦颐追求圣洁的理念,他感叹世上真隐者少、有德者鲜,而追名逐利爱富贵者居多,长久积蓄于胸,对“君子情操”的向往和呼唤奔涌而出。他深深地赞美,“莲,花之君子者也”。随即写下了《爱莲说》这篇清淡自然、美丽动人的百字文,以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自喻。从此,莲花被世人称为“花中君子”,成为人品高洁的象征。

后人为了纪念周敦颐,便将江潭命名为莲潭。并在悬崖上的放生阁旁建起一座莲潭庵,还在城南修了周子亭,将周敦颐供奉于十贤祠之首,正如朱熹所说的,“书不尽言,图不尽意。”人们常常登临莲潭庵,遥望越城岭群山之后的舂陵,俯览濂溪先生余泽绵长的莲潭,“常怀茂叔潭边问,不见莲花水上红。”发思古之幽情,怀周公之高德。

有这样绮丽的风景,有这样洋溢历史文化光彩的周公遗迹,谁不想亲历其境接受那山水自然美的熏陶呢?谁又不想泛舟莲潭寻觅那启动周公哲思诗情的意境呢?

一个清辉明月的夜晚,邀几位挚友,借一叶渔舟,“吱吱哑哑”划向潭心。小船慢慢靠近“万古堤防”,只见一壁巨石,迎对滔滔急流,虽经风剥雨蚀,水击浪咬,却巍然不颓,越发显得坚劲古朴。多亏了它的保护,莲潭方能维持她的千古宁静。月色溶溶,丹霞似的崖壁被涂上了墨紫色,但我眼前分明是一面巨大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高祭起的火红图腾,一块由历史沧桑铸造经岁月流水淬火的红色盾牌,一团被周敦颐点燃千古不灭的哲学思辩的熊熊火焰。

莲潭月夜游,别有一番情趣。仿佛在阅读一本蓄满了幽静得显出墨绿的历史,等待着思绪中挟着夜雨急奔而来的春潮。只觉得自然和历史在这里交会,有与无、动与静交相变幻,时而微澜不兴,如同明月映照的冷寂的铜镜,时而涟漪激扬,就像历史老人翻动的古籍的绢页。古城的万家灯火和清澈的月辉融为一体,倒影潭中,在潭面拉长、缩短,放大、消逝。偶有几条游鱼跃出水面,似乎与我们一样,在莲潭的幽雅恬静之中凭吊这位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接受清澈如水高洁如莲的道德洗礼。

作者简介

石光明,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涉猎散文、诗歌、律体诗、歌词创作。散文诗歌散见于《散文》《散文选刊》《中国文化报》《芙蓉》《湘江文艺》《海外文摘》《湖南日报》等报刊。著有散文集《岳麓山下》(年作家出版社)、七绝诗选《潇湘听雨》(年岳麓书社)、诗集《难忘是乡愁》(年湖南文艺出版社)。歌词代表作有《春节是条河》(肖雅瑜作曲,王丽达演唱,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请喝拦门酒》(戴舞云作曲,刘赛演唱,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中国大汉》(与傅胜龙合作作词,邓东源作曲,许鹤缤演唱,《天职》大型交响组歌音乐会)、《女书吟》(戴舞云作曲,李思思演唱,雅韵三湘音乐经典交响音乐会)。中国(长沙)雕塑文化艺术节颁奖晚会总撰稿人,“祖国亲、家乡美”王丽达公益个人音乐会撰稿人,电视专题片《湘西女儿情》散文原作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