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侃
湖北当阳市。陈桂洪摄诗人杜甫,是“行走的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足印踏遍四方,诗作如影随形。然而,晚年的杜甫到达荆州之后,却有一段短暂的“空窗期”。这段时间,不见行踪,也未见诗作。那么,这段时间他人在哪里?笔者研究发现,他“失踪”的这段时间,应在湖北当阳的“杜甫沟”。
杜甫塑像。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又字少陵。河南巩县人,祖籍湖北襄阳。
杜甫学识广博精醇,却屡举进士不第;他虽具有维护和巩固唐封建王朝的政治抱负,然贫困潦倒,终不得志。安史之乱暴发,尤其在天宝十五年()以后,他目睹唐王朝政治黑暗混乱,人民饥馑流离,乃以诗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同情人民的疾苦。虽然有些诗篇流露有“忠君”思想,表现出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创作总的倾向,则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演变过程,故有“诗史”之称。
成都杜甫故里诗史堂。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裁,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描写深刻沉郁,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于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故被尊称为“诗圣”。
诗人的晚年,曾来当阳小住省亲,此事过去虽鲜为人知,但经本人多方考证,却是事实。
成都杜甫草堂唐朝大历元年(公元),杜甫经过了大半生的流离颠簸之后,由四川云安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县),靠时任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的柏茂琳定居下来。其时杜甫已经55岁了。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使诗人深为动情的事,即他的胞弟杜观由故乡来探望他。在《全唐诗》二卷所收集的杜甫诗中,有诗人写的诗作《得舍弟观书自中都(至德二年以西京为中京)已达江陵今兹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待,赋诗即事情见乎词》、《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即是证明。
夔门江段。杜甫有弟颍和观,其中对观的感情尤深。这次杜观远道由西安来探望他,是因为同族的一位同辈杜位在江陵任行军从马,杜观想在南方寻个落脚之处。这些在杜诗中均有准确描述。如《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两篇》、《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等。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杜甫诗集》在这些诗篇中,杜甫写道:“汝去迎妻子,高秋念却迥,即今萤已乱,好与雁同来。东望西江水,南游北户开,卜居期静处,会有故人怀。楚塞难为路,蓝田莫滞留,衣裳判白露,鞍马信清秋。满峡重江水,开帆八月舟,此时同一醉,应在仲宣楼。”“自汝到荆府,书来数唤吾,颂椒添讽咏,禁火卜欢娱。舟楫因人动,形骸用杖扶,天旋夔子国,春近岳阳湖。发日排南喜,伤神散北吁,飞鸣还接翅,行序密衔芦。俗薄江山好,时危草木苏,冯唐虽晚达,终凯在皇都(《全唐诗》第七册)。”以上这些诗句,展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杜甫故里。据史料记载,杜甫于大历三年(年)正月中旬离开夔州,乘舟船出三峡。此时杜甫已57岁,身体日益衰老,肺病、疟疾、风痹兼耳聋、眼暗、齿落。这时离开有较为固定居住处的夔州出峡东下,实为不易。
成都杜甫草堂。刘开扬在《杜甫》(中华局年12月出版)一书是这样描述的:“大历三年(年)春,杜甫将别人赠送他的果园又转赠给别人,决心离开夔州,去到荆州,那里有他的弟弟杜观,从弟杜位及其他一些亲友……出峡后,川平舟速,很快到了宜都,在这里发出了“回首黎元病,争取将帅诛”的感叹。到了江陵后,虽然和李之芳、郑审都见了面,荆南节度使卫柏玉新楼落成,杜甫也写了贺诗,可是卫柏玉并没有荐用杜甫。当时吐蕃入侵,京城戒严,杜甫不能北归。他在江陵,连小吏也轻视他,而盗贼纵横,社会极不安宁,便在秋天南迁到了公安。”
杜甫草堂塑像。作者在此段开头,曾提到杜甫出夔州的理由,是因为荆州这里有他的弟弟杜观、从弟杜位及其他一些亲友。可是对杜到荆州后的活动,作者只字没提及他的胞弟杜观及从弟杜位。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年10出版)对杜甫这段时间的行动是这样记述的:“大历二年(年),(杜甫)56岁。在夔州。柏茂琳常遣人为其送蔬菜。春末弟杜观来省亲,不久归蓝田迎新妇返江陵。”“大历三年(),57岁。正月初旬仍在夔州。中旬出峡,将襄西果园40亩赠昊南卿。3月抵江陵,入从弟杜位宅。秋移居公安。暮冬离公安,舟近岳阳,已迫岁暮。”
杜甫塑像。从以上摘引中可以看出,大历二年春末杜观曾专程由北方到夔州看望哥哥杜甫,不久就返陕西蓝田迎新妇,然后返江陵。杜氏兄弟手足之情可见一斑。可是郭沫若在记述杜甫到江陵后的情况,只有“入从弟杜位宅”,只字末提及迎新妇返江陵的杜观。
再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杜甫》一书(作者周蒙、冯宇),对杜甫在这段时间的行动是这样叙述的:“杜甫于年正月,离开夔州孤城,放船东下,开始他漂泊荆湘的生活,这是早就有了思想准备的。他这次出峡东下荆州,也是因为那里有他的胞弟杜观和从弟杜位等人,所以他才决定去投奔他们。船行两个月后,正当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江南草花的暮春三月,诗人来到了多年前楚国的故都江陵。不知什么原因,杜甫来到了江陵后,竟没有提到过他的胞弟杜观,这表明他并没有受到杜观的接待和照顾……”
荆州这里作者已对诗人到江陵后没有提到过胞弟杜观发出了询问:“不知道什么原因”。
除以上几部有关杜甫的著作外,笔者还拜读了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及查阅了《杜少陵集评注》《杜甫卷》《杜甫在四川》等著作的有关章节,对杜甫年春到江陵后与胞弟杜观见面否,均未作交代。就杜甫与胞弟杜观的感情而言,他出峡后到了荆州地面不见一下杜观是很难说得过去的。
那么弟兄俩在哪里见面呢?其实诗人在他的诗作中早已点明了。在《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的标题上讲得非常清楚,其时杜观已接来妻子寓居在当阳。另在杜诗中有“此时同一醉,应在仲宣楼”(《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两篇》)之句来看,也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下次与弟杜观饮酒,要在当阳了。因为诗句中的“仲宣楼”,系对当阳的泛指。
当阳古城。牛军供图仲宣,即汉末大文学家王粲,他在当阳的城楼上吟过举世闻名的“登楼赋”,为纪念这位文豪,当时人们将当阳城楼称之为仲宣楼。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唐代以前当阳城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迁徙,现在的城邑是唐武德中(—)复置平州,改玉州,设在玉阳山下。唐武德以前的当阳城邑在哪里呢?王粲在《登楼赋》中讲得清楚“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州”“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可见汉代有一个时期当阳城邑是设在沮、漳两河之间的三角州上,王粲曾在那里登楼吟诗,咏成千古佳作《登楼赋》。
当阳古城。牛军供图在杜甫诗中,有多次提到过仲宣楼。如“天寒出巫峡,醉别仲宣楼”(《夜雨》),“戎马相逢更何年,春风回首仲宣楼(《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弟》)等。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窥觅到杜甫出峡后在当阳一带的逗留。
那么诗人是在那里与胞弟杜观相会呢?经原当阳县地名普查办公室调查,在本治西北角有一陈院乡,这里的同明村范围内有一条长2.7公里的山沟,群众一直称为杜甫沟。传说大诗人杜甫到过此沟,故名。
杜甫沟旁漳河。周新仕摄杜甫沟,风景秀丽,并有大片畈田,鱼米丰盛。现在看来它地处似乎有些偏僻,但在古代,这里可是水陆交通方便之所。它地处漳河之滨,过去漳河上来往船只如梭,上通南漳、保康,下至育溪、河溶到江陵入长江,这也符合当时以舟代步的杜甫处境。另从陆路上看,据当阳交通志载,这里是当阳通向西北出境的重要驿道经过地,可低陕西西安,这也是杜观到蓝田迎新妇的必行之路。且一个地方的命名绝非无缘无故,而杜甫沟一名也绝非今日始。
杜甫沟旁漳河故道。当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笔者年6月15日第三次在杜甫沟考察时,曾拜访了71岁的傅宗柏老人。他青壮年时代教过书,有一定文化知识,他讲此沟原有数户姓杜的,后逐渐他迁。并讲他任教的学校就叫杜甫小学,只因当地群众对杜甫比较陌生,渐渐地将杜甫沟叫成了谐音“豆腐沟”“斗斧沟”等。还编造了一个昔日关羽路过此地给斧头斗过把子的传说。
当然有关杜甫的传说这里也有。此村五组背山坡有个大石头,上面有两个类似脚印的痕迹,当地群众叫它“仙人脚”“杜甫石”,说是杜甫天天站在这块大石上吟诗作赋,形成了两个脚印。不过这些都带有传说附会的色彩,真正可信的是,笔者在傅宗柏老人带领下,在山坡上查到了一块清代墓碑,上面记载有一死者“命系嘉庆年间生于南漳周家畈,亡于当阳漳河杜甫沟”的字迹,可见沟名的来历是有历史的。
那么杜甫来此地小住为什么没有在历史上和杜诗中留下痕迹呢?笔者认为,一是杜甫之弟杜观当时是从北方逃避战乱而来(唐大历二年正月发生了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入朝,以收州为名,率所部兵丁大掠。二月郭子仪入朝。七月代宗始重佛,寇至即令诵《仁王经》以祷之;寇去则大加赏赐。九月,吐蕃围灵州。)虽依靠在荆州任行军从马的杜位觅得一席栖身之地,毕竟没有万贯家产,对胞兄杜甫的资助是有限的,所以不能让杜甫的困境根本改变,因此没引起社会上承认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