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大决战,洪承畴输得很憋屈,但却并不意外。纵观明朝末年,明军从不缺少优秀的统帅,但战场上的敌人并不是他们的唯一对手,身后朝廷掣肘、身边战友挖坑,往往更致命。

万历46年(),努尔哈赤宣布告天七大恨,兴师攻打辽东明军;下一年,因轻敌冒进、军备松弛等问题,明军在萨尔浒战败。

此次失败虽出人意料,但并不是世界末日;明朝固然有各种问题,但资源总量、人力物力都远非后金可比,在人才方面更不是问题。同年6月,熊廷弼奉命经略辽东。

熊廷弼到位后,很快得出如下总结:辽东明军虽多(他就地集结了18万),但装备不足、缺乏训练;金军虽少,但准备充分、战斗力彪悍。他据此制订了专务防御的政策,先稳住阵脚、再寻机反攻。

不得不说,熊廷弼的思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可谓深谙战争逻辑之精髓。随后一段时期,明军虽无进展,但后金也不敢轻易出兵,这对努尔哈赤而言并不是什么有利的局面。

然而,当时的北京城内,党争、阉宦之祸愈演愈烈,辽东战场也难以独善其身。天启元年(),因政敌的中伤,在任还没满一年的熊廷弼被迫离任。短短几个月后,继任者袁应泰架不住努尔哈赤的进攻,沈阳、辽阳等70多座城邑相继失陷,袁应泰自杀身亡。

困境当前,熊廷弼再度被启用。当时,辽东明军分为广宁、天津、三大板块,顶在最前面的是广宁巡抚王化贞,熊廷弼驻扎山海关、节制三方。但是,对于当时的兵部尚书张鸣鹤而言,王化贞才是自己人;因此,当熊、王因防、攻路线起了冲突时,张鸣鹤果断支持王,对熊则极尽打压、架空。

这种情况下,想在战场上打赢是不可能的。下一年,广宁失陷,明朝在辽东战场再次遭遇大溃败,退入关内的熊廷弼、王化贞先后被处死。

同年8月,天启帝朱由校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临危受命出任蓟辽经略使。在他主持事务的四年间,辽东局面为之一振:修复大城9座、城堡45个,练兵11万,“立车营、水营,省度支六十八万,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开屯五千顷”。孙承宗稳扎稳打、逐渐向前推进,收复失地里;努尔哈赤甚至被迫舍弃都城辽阳,北迁首都于沈阳。

然而,到了公元年,由于阉党的中伤,孙承宗不得不辞职。魏忠贤党羽高第继任后,下令明军退守山海关;但面对努尔哈赤的大举进攻,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将领顽强抗敌,取得了宁远大捷,努尔哈赤负伤而死。皇太极继位后,于公元年再次败于宁远城下,明军取得宁锦大捷。

但在战后,由于魏忠贤的连续攻击,袁崇焕被迫辞职。没多久崇祯继位,他再度被起用,虽曾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但在魏忠贤余党的轮番弹劾下,于崇祯三年()被疑心病极重的皇帝凌迟处死。

袁崇焕死后,不断有明军边将投敌,而内部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内外交困。此消彼长,清军的势头一度不可遏制,曾经四次绕道攻进关内,极大消耗了明朝的实力。其中,在公元年,清军连续两次入寇,在京师附近横行无忌,卢象升、孙承宗陆续战死。

眼见形势危急,崇祯帝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调来当时正在陕西镇压农民起义、打得李自成几乎覆灭的洪承畴。公元年初,洪承畴正式出任蓟辽总督。

当时,辽西由北至南散布的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宁远、山海关,组成了明朝仅剩的薄弱防线,被称为“宁锦防线”。皇太极则以锦州为突破口,采取长期围困、稳扎稳打的模式,试图蚕食这条明军最后的战线。

公元年,皇太极下令清军“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下一年3月,清军推进到锦州城外,采取深沟高壑之策、试图困死明军。而城内的祖大寿则顽强抵抗,外城被突破后继续死守内城,并设法派人向朝廷求救。

锦州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朝廷不敢怠慢。7月,崇祯调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共计8镇13万兵马,几乎是当时明朝在东北方向的所有精锐,总指挥自然是蓟辽总督洪承畴。

就这样,时隔多年之后,为了挽救政权的命运,明朝再度组织起一支规模庞大的野战军,直面实力比萨尔浒时更为强劲的清军,这就是松锦会战,也是明、清在山海关外的最后一场大决战。

洪承畴不愧为一代名将,他结合自己多年的军事经验、对战场敌我力量的分析,拟定了稳扎稳打、且战且守的策略。这一决策,是出自军事层面的依据,理论上最为合情合理;但朝廷里的皇帝崇祯、兵部尚书陈新甲更多的则是出于政治、经济上的压力,他们勒令洪承畴必须速战速决、加速救援锦州,不得拖延。

君命不可违,洪承畴只能硬着头皮改变战略。当时他已路过杏山,于是便把辎重粮草留在杏山、松山之间的笔架山,自己率领6万大军急行军。8月初,洪承畴在乳峰山痛击清军,对方遭遇了多年未见的惨重伤亡。清军失利有多严重?史书众说纷纭、数字相差悬殊,但皇太极的反映则证实了形势的严峻,据称,他得到战报后“忧愤呕血”,亲自赶赴前线指挥。

皇太极确实很有一套,他抵达松山前线后,敏锐抓住明军舍弃粮草、轻军冒进的特点,派兵袭取了笔架山的明军补给,并切断了杏山、松山之间的通道;

粮草被断,洪承畴决心殊死一搏、就地与皇太极展开决战。然而,王朴、唐通、白广恩、马科、吴三桂却先后率部溃逃,明军顿时崩盘、一泻千里,共计5万多人被清军追击、截杀,吴三桂等人撤到宁远,洪承畴带领曹变蛟、王廷臣以及残部1万多人退守松山,沦为清军包围中的孤城。

经过连续五次突围失败后,公元年2月,松山城内粮草断绝,副将夏成德投靠清军、打开城门,曹变蛟、王廷臣战死,洪承畴被俘。困守锦州的祖大寿眼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塔山、杏山也陆续失陷。至此,松锦决战以明军的完败而告终,明朝在山海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孤城。此后,明朝彻底失去了与清军进行正面军事对抗的可能,内忧外患下,灭亡进入了倒计时。

从熊廷弼到孙承宗、袁崇焕,再到洪承畴,我们可以发现,明朝日渐被动的主因,与其说是军事上乏力,不如说政治层面的混乱无序。作为泱泱大国,明朝并不缺少力挽狂澜的国之柱石,但这些才俊,几乎无一例外地在皇帝、朝廷的操控、掣肘下举步维艰,或被杀、或战死、或降敌。明朝以这种方式灭亡,让人遗憾叹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5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