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如果说“源远流长”,可能很好理解,毕竟数千年的历史不言自明。但说“博大精深”却不容易,有什么证据?如何博大了,怎样精深了?恐怕能说的明白的人并不多。
西安美院老院长刘文西书法
本文将从玉的吃、穿、佩、饰、赏、玩、藏、用八个方面去窥探其在古代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期望借此小小案例让大家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食玉
可以说“吃”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有着莫大的意义,而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执念让玉也难逃一劫。魏晋南北朝时期,食玉成了社会的一种流行风气。当时儒学受到质疑,而道家即道教思想勃兴,为了追求长生不死,一些贵族士大夫和道士及隐逸之人都喜欢食玉。
现在玉粉这么便宜,大家却不爱吃
东晋的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引用了这样一句话:“《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魏书》中就记载了一位热爱食玉的大将军长史李欣预,写他羡慕古人餐玉之法,亲自到蓝田挖玉,回家后将采来的玉磨成粉屑,每天服食,因为量多有余还送了人。
虽然食玉和吃饭并不相同,并不是为了味觉上的追求,但终究还是为了个人的欲望,只是从这种欲望从口舌之欲转化成了长寿永生而已。
玉衣
满城汉墓出土的刘胜“金缕玉衣”
说“玉”和“穿”的关系,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佩玉,但穿就是穿,不是佩戴。不过能穿的玉多是给逝者用的,就是大家熟悉的汉代“玉衣”。当然,“玉衣”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有资格享用的,那是帝王贵族的专属。而且按规格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和“铜屡玉衣”。
金缕玉衣局部细节
玉衣的制作耗财费力十分惊人。以最为著名的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为例,共使用了片玉片,黄金克,加上加上工艺、人力等花费,一件玉衣的价值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实在不是普通人所能承担的。而研究也表明,这些玉衣也多是由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东园”来制作,然后皇帝会根据逝者生前的功绩身份地位进行赐予使用。
佩玉
古代用来规范礼仪的玉组佩
佩玉并不是指所有佩在身上的玉器,而是特指作为身份地位象征和行为规范约束的礼仪用玉。我们常常听说的“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之君子必佩玉”等正是属于“佩玉”。
良心电视剧《琅琊榜》的佩玉细节
当然作为礼仪的佩玉本质上体现的是儒家文化,和“食玉”“葬玉”延寿的道教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儒家提倡的“比德于玉”建立在对玉的深刻而客观的认识上,因而是一种尊重、敬惜、赞美式的精神玉文化。而道教借玉实现长寿飞升的做法,则是建立在一种神秘虚幻的想象上,因而带着一种自然原始的神性崇拜感。
玉饰
各式各样玉簪头饰
玉是“石之美者”,自然具备装饰的价值。说到装饰用玉,首当其冲的要数女性的首饰,无论是手镯、项链、耳坠,还是头顶的簪、钗、梳背等,都少不了用玉为材料进行制作。可以说,玉在古代中国女性的首饰中承担着无可替代的美感价值。
戴玉镯的女性
传统的儒家文化促成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东方审美观,造就了女性温婉敦厚、端庄贤淑的内在气质;加上东方天女性天然柔和的外表、玲珑曼妙的身姿、娇羞含蓄的性情。使得在上千年的玉首饰使用中,玉在材质方面的天然美感和东方女性的气质韵味相互融合,相互彰显。
赏玉
玉雕山子摆件
同样是基于对“玉”之美的认识,观赏用玉和装饰用玉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玉从审美中衬托修饰的地位转变为了直接的审美对象。或许是从宋代金石学兴起之际,人们因观察古玉而学会了纯粹的欣赏玉器之美。它们光润细腻的材质和精致巧妙的工艺,让观赏者可以反复品味却百看不厌。
碧玉玉插屏
《爱莲说》中周敦颐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来凸显自己对莲花的欣赏,古人赏玉大抵也当如此。因为对于一样事物所拥有的美,人不可能真的占有,只能通过反复的观看去品味和感受。而在懂了对美的欣赏,纯粹观赏之用的插屏、器皿、摆件,也才被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玩玉
鸳鸯玉把件
欣赏一件玉器,可能需要人们心怀敬惜之意,远远地靠眼睛去获得美的享受。然而,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到了明清之际,一种大小适中,可以握在掌中感受的玉器——把件出现了。它解决了人们对玉石材质细腻、润滑、温凉之美的触摸体验,进一步加深了对美玉的情感。
和田玉人物把件
把件的出现对玉器的创作也带来新的要求,原本因材施艺的玉石雕刻,对镂空、浮雕、阴刻等表现手法并无太多规定。而把件为了提高触摸把玩的舒适,因而会强调所制作的器件外形轮廓更加柔和、边角棱脊更加平滑。经过数百年工艺改善提高的今天,把件形成了饱满圆顺的形态。
藏玉
真假难辨的汉代古玉藏品
收集储藏东西并不是一件难事,可能从先民识玉、制玉之初,就有了储藏玉器的情况。不过现代意义上的“收藏”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它需要超越器物本身而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器物的价值,是带有历史积淀、人文情感、艺术欣赏、情感寄托乃至价值预期等多元动机的复杂行为。
具有历史价值的博物馆玉器藏品
而与此相似的收藏行为,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著作《金石录》中说:“盖收藏古物,实适于原父,而集录前代遗文,亦自文忠公发之,后来学者稍稍知搜抉奇古,皆二公之力也。”
现存最早的玉器专著《古玉图》由元代朱德润撰写而成,通常被作为一部金石学著作。而该书则是作者根据自己在京都各个王公及秘府所见到的古玉收藏品整理而成,虽略显粗疏,但颇有历史价值。
用玉
玉带钩
因为材料获取困难且加工不易,使得玉制品很难像陶瓷那样可以供应日常生活的损耗,所以用玉做成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即便对皇帝贵族也属于很奢侈的事。不过有一样东西用的比较多且历史悠久,它就是用来扣拢腰带的玉带钩。据研究来看,玉带钩是从战国开始出现的,一直沿用到了明清,可谓经久不衰。
玉制砚台
当然,除了玉带钩之外,玉爵、玉角杯、玉笔筒、笔架山、印章、砚台、水丞、镇纸等兼具实用和陈设赏玩的玉器,也会出现在古人的生活中。到了明清之际,尤其在清代乾隆时期,这类玉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故宫中也留下了不少精妙之作。
当代玉雕艺人制作的薄胎玉餐具
对当代人来说,随着对玉矿的勘探和雕刻机工具的改进,玉料和工艺相对古代都有了保障,但玉仍旧是非常珍贵的。尽管一些当代的玉雕艺人参照生活器物,创作了不少玉制的餐具、茶具等,却都价值不菲,若真的拿它们去用,只怕提心吊胆,获得不了美好体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