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外围众峰叠翠,巍峨绵延数百里,像屏障簇拥着数百里的平川,就此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盆地,峰峦之间形成了数条通道,向西的西山口、贤庄口、西北的得胜口、东边的东山口、北边的老君堂口、南面的中山口,有些山口通往延庆、并向西北的内蒙草原辐射,有些山口向内则通往京城。

成祖朱棣不愧是一个军事战略家,他采取京陵并重的原则,陵区外围西北的居庸关、八达岭、黄花城、白羊城是险要之地,驻守重兵,陵区内各关口亦有护陵军把守,守住了祖陵,亦给北京的北部设置了一道防御屏障,真可谓一举两得。

长陵后面的山,本名黄土山,当年朱棣来此选择陵址时,在山下饮酒作乐,那天恰值他的生日,百官祝寿,为讨他喜欢,就称此山为天寿山。朱棣十分高兴就封此山为天寿山。

永陵后面的山,当地称十八道岭,实际是长陵后山的延续,因德陵在永陵陵后,所以亦同属一脉。世宗陵址选在此山下。他说:天寿山是指长陵的山这里也称天寿山是不对的,各山丘都应该有自己的名字。于是他将此山改名为阳翠岭。

仁宗的献陵,棱恩殿与内红门之间隔着一个小山包,当地人传说仁宗好色乱伦。建陵时屯积一山名为遮羞。其实是设计者尊崇风水之说,怕伤了龙脉,没敢铲平而留下来的。它形似几案,因而皇家称它为御案山。献陵位于长陵之右,天寿山西岭之前,东距长陵0.5公里,陵后的山为天寿山一脉。

宪宗的茂陵,建筑在聚宝山下,当地老百姓管它叫鹰嘴山。这源于宪宗宠爱比他大十五岁的万贵妃,他为了满足万贵妃的私欲,不惜重价向全国摊派征鹰任务,重扰百姓。鹰嘴山之称,体现了老百姓对宪宗的嘲讽和憎恶。

明孝宗朱佑樘在位十八年,一生不立嫔妃,喜好文墨,在明代诸皇帝中政绩卓著,老百姓也没什么恶感,他的泰陵在史家山下,因三峰交错,形如笔架,老百姓即将山后的山峰叫做笔架山,山前原有一小泉流成的水池,人称洗墨池。

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个荒淫无耻的皇帝,他继位不久就为自己修建淫窟“豹房”,又经常以巡幸为名,外出寻找美女作乐,骚扰民间,甚至夜入民宅,为百姓所不耻,最后死于淫窟中。他的康陵在金岭山下,陵前还修了一个百花园。当地人称金岭山为八宝莲花山又称恋花山这是对武宗一生寻花问柳的丑行的讽刺。

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位于长陵之左,天寿山东峰之前,西距长陵约0.75公里,陵后的山名又称黑山。

明英宗朱祁镇的裕陵位于献陵西约1公里处,陵后的山名为石门山。

明穆宗朱载垕的昭陵位于长陵西南约2.5公里处,陵后的山名为大裕山。

明神宗朱诩钧的定陵位于昭陵北约0.5公里,陵后的山名原为小裕山,堂堂天子何以为小,神宗建陵后,不顾与其父齐名,下令改称大裕山。

只做了一个月皇帝的短命鬼一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位于献、裕二陵之间,东距献陵约0.5公里,陵后的山名为黄山寺二岭。

不务政事,有小木匠之称的明熹宗朱由校德陵位于永陵东北约0.5公里,陵后的山名为潭峪岭,(又称檀子峪、潭子峪、双锁山)。

亡国之君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思陵,因生前未修皇陵,死后葬于其妃子坟内,位置颇为隐匿,位于陵区的西南隅,距长陵约5公里。陵后的山名为鹿马山。(又名锦屏山或锦壁山)。

十三陵的群山,沟壑交错,山山相连,绵延不断。仔细观之,有的如龙腾虎跃,有的若铁壁铜墙,有的似与莲花盛开,有的似雾锁天门;神形兼备,翠柏满山,尤与雨天、雾天,山在雾中,雾锁山峦:一遇阴雨之时,一座座明楼金色的琉璃瓦、红墙与百年翠柏映衬在白茫茫的雨雾之中,犹若玉宇琼楼在云海中飘荡,令人心旷神怡。如是晴日,站在库区展眼望去,四面环山,峰峦叠措,远山近水,重重叠叠一副浓重的山水画卷,难以用笔墨勾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