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榆社
榆社县是此次山西之行的第三站,由左权至榆社有一条山间公路相通,两地相距四十五公里,十六日下午,告别左权,好不容易挤上了一辆去榆社的过路车,破旧不堪的中巴车,一路晃晃悠悠经过近二个小时的颠簸总算到达榆社县城。榆社县城区坐落在两山之间的河川地,浑浊的浊漳河傍城而过。住下以后,几人相约去榆社火车站,车站在城区的北端,由南至北须穿过整个城区,徒步丈量了榆社县城这条唯一的的主干大道—迎春路,五、六公里长的大街,街道还算宽敞,繁华程度咯好于左权,走过最繁华的区域,一条浊漳河的支流将城区分成两半,朔河西望,夕阳之中,土山之上,一座宝塔耸立。这就是古老的榆社县城中最有名的文房四宝之一的文峰塔。榆社县向来有文房四宝之说,除了文峰塔之外,还有:城边的笔架山,城垣的砚台圪嘴和城区的榆邑川(纸)。
到达榆社的第二天早晨,天刚亮,踏着晨光,上城边上的笔架山,夜雨刚下过,山道土路非常泥泞,走几步一个泥坨,一步一滑,走上长城状的登山台阶,一步一喘来到山顶,笔架山是有三座土山包组成,毗邻文峰,状似笔架而得名。笔架山最高峰建有一处树木园,梯田状的山坡上栽满了各种北方树种,使整个山包兼有春翠、夏阴、秋黄、冬绿之色。山顶建一小游园。站在山顶俯瞰榆邑川,榆社县城尽收眼底,宽阔的河滩,狭窄的城区,高高低低的土山梁,鳞次栉比的楼房舍。走下笔架山,再登文峰塔,文峰塔建在距笔架山不远的一座土梁上,据塔前碑载清雍正三年当地士绅因感县内文风不畅而建此塔。塔高三十多米,十三层塔檐,层层塔檐皆有横额,一层书:霞光普照;二层书:文耀高悬;三层书:攀瞻大程等等。寄托了榆社人无限的希望。砚台圪嘴问了几个当地人都无从知晓,只得作罢。榆邑川就是榆社县城所在的榆邑川地。
榆社县城区就巴掌大的地方,有小半天就转个遍,此次榆社之行十多天的时间里,主要在几个镇进行工作,其中在云簇镇、邓峪镇待得比较长,可以说走遍了这两个镇的每一个自然山庄、村落。
从到过的山西的村庄来看,无论村庄大小,无论富裕程度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每一个村中都有一座戏楼。戏楼有古老的,也有新建的。就是在最偏僻深山村里也会发现一座小小的戏台,这反映出乡民对精神文化生活崇尚和向往。
失落的笔架山......该说些什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