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古景
郝雪廷
凡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都有自己的“八景”或“十景”。“十景”是“八景”之衍生,其基础还在“八景”文化。“八景”文化无一不是在展示其地域优美的自然山水,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北宋画家宋迪所绘之“潇湘八景图”,到苏轼名诗《虔州八境图》,各地争相命名“八景”,加之名人逸士、韵客文人好游奇山异水,又多为其谱词题诗,因而八景、十景之风流传全国。一般以遴选八项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观组成,并以四字命名,雅意十足,到明代“八景”文化走向繁荣,特别是万历年间,朝廷诏令天下,呈报各地“八景”。于是,“八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从此“八景”成为官方标配,武乡的古“八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最早倡导武乡“八景”的县令是张五美。张公五美永年人,明万历十三年举人,三十四年(年)任武乡县知县,三十七年主持修编成万历《武乡县志》,后任常州通判。曾任武乡鼙山书院主讲、沁州铜鞮书院院长的道光十二年举人魏守经,曾写过武乡十景诗,诗前有序曰:“凡郡邑《志》列十景八景,如春山秋水、晚照积雪等名目,相沿相袭,几于依样葫芦。又题咏多用七律,言山则仰攀泰岱,言水则远挹江湖,排比铺张,殊多粉饰。武邑《志》自明万历年张公更定,亦有八景,后复增为十景。”由此可见,武乡八景为万历年间由县令张五美选定的,原八景为:鼙山耸翠、漳水回澜、南亭烟雨、东沼风荷、南山锦浪、龙洞灵湫、崇城岩险、故城都会。后又由邑人进士程启南、魏光绪,贡生魏鳌等人续补北漳夜月、皋狼牧雨二景,成为康熙版《县志》上的武乡十景。
到乾隆五十五年修编《县志》时又增为武乡十二景,新增三景,羊径樵云、南关锁钥、麻池古迹,而皋狼牧雨景色萧条而被减去,所以武乡十二景又成为:鼙山耸翠、漳水回澜、南亭烟雨、东沼风荷、南山锦浪、龙洞灵湫、崇城岩险、故城都会、北漳夜月、羊径樵云、南关锁钥、麻池古迹。
如此,有十三处曾位列武乡古景,此景承载了无数让人迷恋的美好回忆,饱含着无数难以割舍的思乡情怀。由于千百年的沧桑变迁,有些景致早已不复存在,唯有人文代代传承,现根据史籍将武乡古景作一简介,以供参考。
鼙山耸翠
鼙山位于武乡县城(该文内县城均指原县城,今故县村)之北,初名北原山。山下一村叫东河沟,也是后赵皇帝石勒的出生地,石勒幼年常登北原山放牧,晴朗天空,红日当头,耳闻鼙铎之音嘹亮,石勒回家告诉母亲,并请教母亲:“是否不祥之兆?”母亲答:“劳作耳鸣,并非不祥。”嘴里这样说,但心觉奇异,晴天白日何能有悦耳之声?后来石勒起兵,进攻江淮返回武乡,屯兵于北原山,在此修筑石勒兵寨,养精蓄锐,招兵买马,操练武术,石勒自立后赵称帝。后给文武百官讲:“朕放过牛、种过地、做过买卖、当过奴隶、当过兵,今朝称帝,天助我也!”感悟童年北原山放牛耳闻鼙铎音的缘故,自言自语“北原山乃鼙山也。”
皇帝说话“金口玉牙”,传到民间,甚为重视,北原山便更名为鼙山。这里面临漳河,雄踞北原山,南低北昂,水绕山环,西有八角山,东靠先农坛,两山如鸟翅,美名凤凰城。城郭之上,建有龙门、石勒行宫、尊经阁、文昌阁、凉河楼等,古松参天,翠耸云霄,雄伟壮观,堪称胜景。清人范士熊有诗赞曰:“烟峦楼堞互争高,城上看山入画描。三面云连俱绕郭,千重翠耸直凌霄。铎闻岩半声虽渺,松望峰巅色不凋。万仞宫墙同仰止,参天拔地总超超。”
漳水回澜
浊漳河是武乡的母亲河,其北源出于和顺,入县与涅河相汇,合而东流,每到雨后涨难骤泄,激荡回旋,凭城俯视,汹涛回澜,甚是壮观。这里还有一个美丽传说:明代魏云中和程启南少时在南山书院读书,夏日午间常河中戏水。一日相随到河中玩耍,上游暴雨,河水滚滚而下,洪峰来到南神山脚下,却突然不再奔流,激起数丈洪峰倒流,形成十分罕见的“漳水回澜”奇观。此时,教书先生午睡,梦见河神匆匆来访,说有两名“星宿”挡了去路,请先生帮忙。先生猛然醒来,感觉此梦怪异,急忙走出书院一看,果然见他的两个学生在河道中玩闹。于是先生大声疾呼,两顽童见先生呼唤,抢了扔在岸上的衣裤,光屁股跑上山来。这时,那激起的数丈洪峰,才轰然而去。
后来,魏云中和程启南于万历二十九年联捷同榜进士。自此每逢漳河发大水,洪峰经过南神山时,总要在此处停留片刻,形成倒流之状。这便是名传古今的“漳水回澜”由来。位于县城之东南三里许的漳河湾,与南神山百丈之距。清人程步堂有词曰:“出郭叹汪洋,云是清漳,波澜壮涌乱流狂。顿使涟漪成激湍,一片寒光。望处总苍茫,浩浩荡荡,如斯逝者为谁忙。惹得渔人夸自在,曲奏沧浪。”
南亭烟雨
南亭为武乡一村,北魏太和十五年(年),武乡县城(当时称乡县)及乡郡从榆社社城徙治于此,永熙三年(年)乡郡升为南垣州,不久州治迁到阳城县治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武乡县故城镇。这里一直是武乡县城,直到年又迁至段村,这里改名故县村。此景不在村而在村前之川,北有石勒寨,南有南亭川。石勒寨正南隔河相望便是一马平川的南亭川,所谓南亭烟雨,就在武乡县城对面之漳河南岸,南亭川连绵数里,可容千军万马。
正对白虎山之处的南亭川之地,有一古老点将台遗址,即为石勒点将台。在南亭川与石勒寨之间漳河自西缓缓而来,蜿蜒向东,犹如玉带缠腰一般。这里四山叠嶂,匹练中横,村树园林互其南,城墉廛居缭其北。小雨迷离,炊烟笼罩,轻雾腾起,如诗如画;春夏秋冬,四时皆尔,初秋边阴,景更为佳。真可谓坐于北方武乡古城,四季可观江南春色。明人魏以宁有诗赞曰:“风柳毵毵径草青,淡烟疏雨入南亭。烟生天作琉璃海,雨霁山联翡翠屏。十里桑麻遥带郭,千家楼阁半开扃。何人贯酒旗亭下,日上阑杆酒未醒。”
东沼风荷
位于县城之东里许,旧有魏侍郎莲花池。魏侍郎即魏云中,字定远,号震彝,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授项城知县,后升任御史。因弹劾礼部侍郎史继偕、南京兵部尚书黄克缵等八九人贪污、纳贿、卖官等罪状,帝皆不问。出授甘肃佥事,辞官归里十年。天启二年后任通州兵备道、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三镇总督等。魏云中为官清廉,曾上疏八项建议,即:访部属、厚侦探、谨内外、恤将卒、修营舍、复兵额、定功罪、择守令。也因其耿直,与魏忠贤交恶,数被罢官。辞官家居,修城筑台以防御敌寇,乡人依赖得以平安。
期间,在其父修成的莲花池基础上,扩修成一个私家花园,其北有一泉,谓之珍珠泉,其泉喷出如珠,泉水汇之莲花池,池边亭榭对列,夏时莲荷盛开,红英满目,香风扑面,观者云集,成为一处胜景,乡党士绅,酒客骚人,常汇集于此,谈天论地,吟诗作赋,留下许多诗词歌赋。可惜到清中期此景已不复存在。武乡县令、永年张五美公曾有诗赞曰:清草池塘水自移,天光云影浸涟漪。三千宫女拥罗盖,十二阑干映玉肌。露滴花心红霭霭,风吹水面绿差差。采莲声过鸳鸯浦,乱惹清香醉客知。
南山锦浪
南山亦称南神山,位于县城之东南三里许,是佛教、道教胜地。西晋时期,西域高僧佛图澄为度化石勒,见此地山色明秀、清泉四溢,景致独特,赏心悦目,在此为弘法道场,居茅篷,面石壁,良行善举,普渡众生。此地因之声名远播。计有普济寺、南山神庙、海渎龙王庙、真武庙等内十院,还有南屏堆锦,北阁观澜,双松拂云,两池映月等外廿四景。山形如扆,花木丛杂,每至秋深,林叶霜染,烂若堆锦,掩映于漳波之上,吞吐于云雾之间,犹如青女抛机而蜀湛蓝新濯,此景为南山锦浪,可以说巧夺天工,处处奇妙,般般生情。引无数骚人墨客,游览观光,避暑纳凉。
历代文人武将,都在这里央壁发奋,先后由汉御封龙泉神耿大将军、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西魏大都督宇文显和、元著名学者任斗南、明清吏部侍郎任原、工部尚局程启南、兵部侍郎魏云中、宣大总督魏光绪,及程康庄、魏守经、赵三麒、魏伦等。唐李隆基作潞州别驾时曾在此拜谒,明末山西学者傅山隐居于此,作“读罢楞严闲听鸟声啼茂竹,烧残麝脑静花影步苍苔”之名联。太康县令、邑人魏令望有诗赞曰:“霜林秋尽晚萧萧,丹锦烘空映泬漻。百垒云中开锦障,五纹天外起霞标。招提路近钟声动,罨画溪澄练影摇。岁岁川原佳丽地,几人壶榼盛相邀。”
龙洞灵湫
焦龙洞位于县城东百里之深山中。据《县志》记载:“万山重抱,洞有神湫,深黑难测,寒气逼人,每雨后水流出洞,虎豹常饮其侧。相传风雷将军焦龙神居此,明封为海渎王。”又载:“每当早魃之为虐,炎灾立至,禾苗待槁,无论上至宫庭,下及庶民,帝戒沐浴,设坛取雨,果度诚祈,而优湿沾,可以立俟,则兴云致雨。”相传焦龙神在南洞读书,北洞布雨,专司行云施雨之职。由于北洞路况曲折,需经门圪洞、门前石、小牛口、大牛口、上刀山、奶虎石、上天梯、通天柱、下天梯、磨豆腐圪、地心石、将军骨、乱石滩、风道、雨道、反水井、天仙桥、横河,这就是著名的取雨神道。
焦龙洞内四壁水滴淋漓,冰冷彻骨。前行,回旋盘折,曲径通幽。附壁蜗行,洞之幽深处有渊流横之于前,其声贯耳,其深莫测,乡人俗称“横河”,至此前路被阻,不得再进。“龙洞灵湫”即指此而言。从龙洞山顶,有一线鸟道拾级而上,是为石磴,人称“上天梯”,明嘉靖十三年所修筑。沿上天梯登临山顶,便可放足而返。曾任顺天漷县知县、户部浙江清吏司主事、邑人魏之干诗曰:“喷岀灵珠若有神,森然清冷彻重垠。穴连地脉通东海,洞汇龙池隐蛰蜦。万井晴原沾膏润,一犁春雨洒玄津。洋洋功德千年盛,庙享于今拜守臣。”
皋狼牧雨
皋狼即今故城,在县城西六十里处。武乡是西周武王姬发五弟姬度的初封地,为蔡州国,后因参与武庚叛乱,将蔡叔度流放郭邻(今河南上蔡一带),叔度死后,其子姬胡重受封蔡。蔡州因此消亡,而赤狄氏分支皋狼氏做大,就成为皋狼国属地,皋狼城即今故城镇。春秋末年,智伯瑶成为晋国最大公卿,据《战国策》记载:“智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因而引发四卿争战,赵、韩、魏三家联合灭智,形成三国分晋。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皋狼城景,非常优美,四周一马平川,山远地阔。春秋雨季,细雨蒙蒙,如雾似烟,红日隐云,远山潜行,六合太阴,上下不分,天地间混然一体。此时,近观桃红杏白,炊烟青绺,酒幌飘舞,煮壶香溢;远眺牧童骑牛,斗笠蓑衣,短笛横吹,其声悠扬。牧童缓行于草滩之内,趋羊于阡陌之中,其形神逸,别有情趣。历代以来,多少文人墨客,仕女商贾,慕名前来。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为牧雨悠幽典雅的独特风光增添了无穷色彩。昔邑人程步堂《十景词》中《皋狼牧雨》赞曰:“云气荡虚空山色鸿蒙,倒骑牛背任西东,短笛无腔时一弄,笑煞。十里杏花红,罨画偏工,衣笠旧家风。遥指踏青人未返,展半泥融。”
崇城岩险
崇城山位于县东墨镫村东南。山中绝壁万仞,悬崖千寻,危岩凌汉,巨石悬空,情势绝险。山口有“太行天险”石匾,入山有一线鸟道,只可辗转回环,蚁附而行。崇城寨位于鸟道回环处,上覆巍峨之嵌岩,下临不测之深谷,凭栏而望,令人股颤目眩。此地称“岑彭寨”,对面另有“马武寨”。相传汉将岑彭、马武在此安营扎寨,各占一方,常带兵于山下对抗。刘秀到此见二人骁勇,即派邓禹游说归顺,如虎添翼,最后夺了王莽政权,做了东汉皇帝。寨东一处遗迹“高欢避暑亭”,据史志:“魏大丞相高欢击尔朱兆于武乡,尝憩于此。”此处悬崖覆顶,日照不及,盛暑凝寒,疑有千年余雪积于谷中。
明嘉靖年依山建寺,洞内有泉,长年不涸不溢,清凉甘甜,因而取名“圣泉寺”,金代进士李俨,明正德进士、莱阳令李黼,嘉靖进士、都御使李尧德,清代乾隆举人、孝廉荣城县令赵扩等先后读书于此,故亦称“进士岩”。崇城山地势险要,历代皆在此设寨,“有事防守,则用以窥敌之情状;无事登眺,由因以撷山水之菁华。”涉险览胜者不乏其人,明进士李黼之子、岁贡李惟一有诗曰:“大壑孤烟日夜浮,玉莲瓣瓣簇清秋。开山谁凿峥嵘象,避地真成汗漫游。云拥虹梁空外险,露寒仙掌洞中幽。琼田一雨灵苗长,烨烨花华数叶抽。”
故城都会
今故城镇为皋狼古都,历史悠久,古来是刀光剑影的战略要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此地改称涅,城邑未变,由于战略位置的特属,涅先后被魏赵韩争夺,直到秦统一中国,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在晋东南一带设置上党郡,涅称为涅县。此后西汉改涅氏,东汉恢复涅县,十六国时期改为阳城,县名更迭,但城邑依旧,千余年中,这里一直是繁华的都会所在,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酒肆香飞;青石道中人来客往,车马粼粼。薄暮夕阳余晖淡淡,洒泼在青砖绿瓦的飞檐楼阁,繁盛的故城晚景频添几分朦胧和诗意。近处商贩吆喝,远处官马长嘶,兼睿自感犹如置身于一幅色彩斑斓的丰富画卷之中,禁不住停下脚步,远眺血色残阳,回望千年时空,一城繁华半城烟,多少世人醉里仙。邑人程步堂词赞:极目望平原,车马喧喧。无情涅水任潺湲。流尽古今兴废事,剩有城垣。笑语杂人言,市井田园,河山巩固晋阳藩。共说皋狼名胜地,风日晴暄。
北漳夜月
县东有上北漳村,“北漳夜月”之景源于此地。村有通玄观,居于村中,众山屏列,而民居行布左右,此观有道人杨志玄所创。通玄观建筑豪华,中轴线正分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巍峨壮观。山下清碧绿水,鱼戏飞云;上空紫气祥云,绕山增晖。对面笔架山秀气吐瑞,好一处藏风聚气之宝地。杨道人元代至元间人,学老子真修五千言秘旨,殆有得焉。咸丰乙卯科举人、例授文林郎吏部拣选知县史纪在《重修通玄观记》中记载,“神工鬼匠,月斧风斤,未尝需民间一货一物,而观已落成”,这给此观以神秘色彩。观下东南有一泉,泉深丈余,阔不及三尺,小小泉水,确十分神奇,史料有记,“每当月夕,不必月与泉对,而泉先得月”,明月倒映泉中,刹是优雅,故名“夜月泉”。
每当月中,文人墨客、贵族乡绅都小住观中,明月初上,香茗琼酿,小叙长饮,赏景望月,兴致多诗,唯余半夜泉中月,得来全是天上景。真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之感,故而成为邑之胜境。明隆庆岁贡、香河县令魏鳌曾赋诗曰:“银汉无声夜气冲,冰轮飞上海门东。碧潭露冷光初满,玉宇星寒影正中。冷浸楼台看皎洁,清涵宇宙自玲珑。坐来三弄桓伊笛,几欲乘槎泛月宫。”
羊径樵云
羊径山,在县东百里,也就是板山大井盘一线。路若羊肠,崎岖缠绕,曲曲弯弯,为越太行之径,古亦称为羊肠坂。这里是晋冀要道之咽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相传,东汉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任冀州牧,派大将乐进、李典出兵进剿高干,经白陉攻壶关不得,操闻之率兵增援,沿羊径而入,路过羊肠坂适逢大雪,面对军旅生活的艰辛感慨万千,写下著名诗篇《苦寒行》,这里“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确有“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的微妙。
明代岁贡黄器先隐居游历时曾写《羊径》诗,“羊径肠应曲,行人大不宁。胆矾来鸭绿,铁宝闪银青。杂树云依密,洪崖水自零。此中聊可慰,潇洒得林坰。”这里长年云腾雾卷,如幻如仙,雾霭缭绕,樵夫迷踪,板山群峰壁立,绝壁千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峰异石,造就了太行的千姿百态。明岁贡邑人魏点曾作《羊径樵云》诗,“叠嶂谾豅石径斜,山樵无计锁烟霞。西风起处迷归路,一枕寒云入梦赊。”
南关锁钥
南关在县之西北,距城百二十里,北接祁县,西临平遥,四面残岩陡峭,山绝路险,是上党通往晋中平原之孔道,古称“冀南之门户,潞泽之咽喉”。扼守上党之绝隘,古为西北雄关,历称“南关锁钥”。五代时李纲救太原克南关,唐氏叔琮出关攻晋阳,这里均至关重要。北宋时金兵南侵,金国国相完颜撒改长子粘罕率部从云中府一路到达关前,见两峰对立,地势险峻,雄关挡道,易守难攻,真的是南关锁钥,上党咽喉。粘罕不敢冒进,只好派探哨侦察,没有想到宋国根本没有设防,于是粘罕立于关头,仰而长叹。
《永乐大典》中有这样的记载,粘罕“仰而叹曰:关险如此,而使我过之,南朝可谓无人矣。人言都茫无险可守,不知随地皆有险也。”于是粘罕几次带兵南下,均从武乡过之,制造了靖康之祸。岁贡生、修职郎程先民《夜宿南关镇杂感诗》中道:“南关自古号岩关,何故金人过是间?骑虏长驱从此下,翠微急去竟难还。南朝天子终为小,北地诈臣敢抗颜。师道曾思河上扼,忠言不用泪空潜。”而这里也景色奇妙,明弘治进士、山西提学副使陆深留《南关》一首:“丹崖倒浸一溪影,碧叶抽花十里香。最是闽中留客处,不知春尽度辽阳。”
麻池古迹
县东三十里有麻池沟村。武乡羯人石勒幼时,曾以种植桑麻为生,勒“十四岁行贩洛阳”,主要贩卖货物即是麻皮与蚕丝。石勒青少年时期,和邻居李阳在三台岭一带山地种植黄麻,黄麻丰收,而可供沤麻的池塘较少,为争夺池塘适时沤麻,两人常常撕打得鼻青脸肿。因为麻农们都知道,要想沤制上好的麻皮,必须严格掌握节令、水温和沤制的时间。后来石勒做了后赵皇帝,请乡友前往襄国同饮。李阳因争夺沤麻池与石勒殴打,故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因为有此故事,麻池古迹便广有流传。
元末名人谢肃经武乡时,曾留下《濩甲山》一诗,“白发书生过武乡,摩挲腰剑尚辉光。关山对峙东西峻,岭水分流南北长。小犬苍黄随履迹,老牛矍铄负车箱。沤麻池上人如雨,石勒何须驱李阳。”清康熙年间武乡知县高鉷在游历麻池沟曾有诗为记:“石李相争地,传名亦自古。大哉兼容言,不愧一方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