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是周敦颐的后代以爱莲文化为核心建村,因为重视教育进而成为了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丰富、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保存完整的传统村落。

江头村是年代久远、拥有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村落。已有多年建村历史的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村,现有余座多间砖瓦结构民居,其中60%以上属明清时代建筑。该村至今仍保存有门第匾额和皇帝诰封挂匾多块,在这里可以看到清代奇特的“闺女楼”、“公子床”、“秀才街”、“举人巷”,以及明代村民为防御敌人进攻而有意构造的“迷宫”巷道。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该村人才辈出,灿如繁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榜上有名,先后有百余人考中秀才,多人出仕,受皇朝诰封30余人。出仕者担任的职务上至代理两江总督、布政使、按察使,下至知县、县令,任职地方北到黑龙江、辽宁,南抵广东、云南,东有江苏、山东,西至四川、西藏,中达河南、湖北,遍及全国。

据记载,江头洲周姓为北宋著名文学家、理学家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后裔,于明初从湖南道州迁徙而来,当时迁居江头村共有四户,即周秀旺、周本初、周本昌、周志雄。周氏族人真正迁入时间可以追溯到五、六百多年前。据记载,理学文化创始人周敦颐的后辈于自明朝洪武戊申年()周氏十四代后裔周秀旺携一世祖周志轩从湖南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官虞部,宦游西粤时进入广西,先寄居在桂林府龙胜县的牛头寨,以后赴至灵川县的九屋镇(现已改青狮潭镇),于明朝弘志戊申年()建寨在上塘(又名埋头坊,即今江头村)。

江头村的周氏族谱也记载了这一史实,但是在具体时间上有些许出入,只是同样肯定了于明代迁入的史实:“吾始祖秀旺公系周敦颐濂溪公之后裔。明代洪武年间,为家穷所迫,携吾一世祖志轩公,离乡背井,从湖南道州府道府营道县官虞部宦游西粤,曾寄居过广西龙胜牛头寨,直至今广西灵川建寨上塘,现今客江头村。始祖秀迄今已有二十二代,五、六百年历史也。”江头周氏来此定居后,由于格外注重教育与出仕者众多,爱莲家族日益鼎盛,外姓人陆续迁出,周氏成为江头村第一大族。

江头村始建于宋朝时期,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元朝时期,江头村村落已经初步形成。但规模较小,宅屋多聚于河畔。明代时期村落延续传统。由于明代经济繁荣,加之江头村自然环境优越,自周氏家族迁入后,规模逐渐壮大。院落面积最大的为三间两进式,较于清代建筑,院落较小,通光功能较差,且少有使用山墙。

现江头村(行政村)由江头村、田尾洲、涂家庄、灌里四个自然村组成。江头村古建筑群现位于江头自然村内,原名江头洲,兴盛于清代,至今已有六百四十余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江头村。江头村文化底蕴深厚,是桂林有名的文化世家与富庶之乡。

江头村环境优美,以自然地景为聚落的边界,其选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理想的风水择地模式。在村落选址中,自然因素包括水、土地素、地势等因素,江头村地处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的地方,村内地势平坦,四周群山环绕,江头村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江头村选址的重要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交通因素、民族因素还有传统村落注重的风水因素。村寨选址在秦皇古道上,坐东向西,按风水学的理论推究“择吉而居”,“人财两旺”,布局“天人合一”为基本思路,以山水作为自然屏障,在空间布局结构上,以一心两带多点的传统风貌的布局形式。

江头村传统村落布局呈半月形,背后有靠山五指界;左右围护的是黄家坡、仙人山、将军山和九仙山;村前有护龙河、龙颈河、东江河等三道河水与沃田绿野,村前又有远山笔架山、印山、笔筒山作为对景呼应。全村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是一块传统堪舆学所称的凤凰宝地。江头村临近九屋街,交通便利,古时到镇上赶圩较方便。

江头村坐西朝东,依山傍水,是具有良好山水格局的风水宝地,江头村人杰地灵,它的兴盛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空间布局结构上,呈以一心两带多点的传统风貌的布局形式。“一心”指的是全村集中的公共活动中心,其承担着全村活动、聚会、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心地块。“两带”一是指以石板主街为重要的生活、交通枢纽的动态景观带。二是指村庄东面的风水古木林带。“多点”指的是民众的居住建筑围绕着本家族的宗祠、庙宇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点式的布置,然后逐步的向周边扩散,形成一个整体的发展。

迷宫巷的建筑是江头村人自卫而特意在村中央建的复杂多变的狭窄巷道。巷道是模仿诸葛亮的八卦阵而建造的迷宫巷,江头村人在面对盗贼袭击的时候,可以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进行转移、疏散、逃遁和防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