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静子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恰逢七夕,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如何一路高歌、一路前行?
在广东东莞,望牛墩“七夕之夜”展现非遗风采、推出“文化+潮流”特色活动;在江苏扬州,“浪漫七夕相约巧市”仁丰里民俗文化节开幕,带给市民点茶绘巧、投针验巧等七夕体验……
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的同时,也有必要深思:作为一种底蕴深厚、诗意充盈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该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让民俗文化历久弥新?
其一,深入挖掘和阐释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七夕节仅象征对爱情的忠贞吗?非也。
比如,出自东晋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故七夕节有乞求巧艺之意。
再比如,南朝时期的文献《世说新语》记载了七月七日人人晒书的风俗,除避免虫蛀的实用目的外,以书会友的高雅情趣亦在其中。
所以,话七夕节不宜只盯着爱情做文章,而应开拓眼界、提升境界,以多层次、多方位的活动托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深邃。
8月22日,七夕节的凌晨五点,一群市民早早来到河源市笔架山山脚下,提着大大小小的水桶,准备打取七夕当日的山泉水。
其二,守正创新,让节日民俗“响”起来、“亮”起来。
俗话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七夕节在中华大地就有千差万别的民俗形式。
比如,在广东,客家人有储藏“七夕水”的传统习俗,据说喝了可以辟邪治病延寿。
再比如,在山东,当地人有吃巧巧饭的饮食习俗,一枚钱、一根针、一个红枣分别被包到三个水饺里,寓意有福、手巧以及好姻缘。
各地要在深刻把握民俗文化意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活动形式,融合现代科技等手段,让节日民俗更“出圈”更出彩。
其三,以节为媒,搭起一座联结文旅、消费、社交等多方面需求的现代“鹊桥”。
恰逢七夕节,“浪漫经济”表现尤为突出——据某预订平台数据,在过去的一周里,仅重庆地区“七夕套餐”相关搜索量就较去年增长超%。
在消费意愿企稳回升的背景下,各地不妨以节为媒,积极把当下的生活方式跟传统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适时推出有独特创意、有文化内涵的消费新场景、新体验。
传统节日,不止兴在过去,更应活在当下。
从国务院将七夕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年轻人愈发重视这一传统节日,贯穿始终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有信心推动这一“图腾记忆”走向历史纵深、奔赴情意缱绻!
孙文静
南方评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