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宏伟王军善王也
辽宁锦州市,素有“锦绣之州”的美誉。铺开中国地图,锦州这个渤海湾上的明珠、辽西走廊上的咽喉,自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辽沈战役中,锦州战略位置的优越性和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在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新战场”上,锦州转变传统发展思路,转身向海,全面提高港口运能,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着力完善现代化服务体系,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已跑出振兴发展加速度。
近日,本报“东北振兴辽宁行”采访组走进锦州,感受这座千年老城焕发出的新活力。
激发港口活力
一个港要带动一座城——这是锦州港建港的初心。33年来,锦州港一直在为锦州的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已连续19年蝉联中国内贸粮中转第一大港。
据统计,年吞吐量1.亿吨,集装箱万标箱。截至年上半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其中油品、粮食、集装箱吞吐量持续向好。
锦州港是我国第一家政企分开实行股份制经营的港口,现有泊位27个,年通过能力超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万标箱。年,国务院批准锦州港总体水域和全部泊位全面对外开放。
作为我国“北粮南运”的重要港口,锦州港审时度势、精准定位,将油品、粮食、矿粉、集装箱四大货种确定为锦州港的优势货源。
近年来,锦州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港口在“辽蒙欧”通道建设上的节点作用,积极开展海铁联运业务、服务中欧班列运输,最大限度发挥港口牵动辐射作用。
目前,锦州港已与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通航关系。
做足产业文章
碧水银沙,绿湾秀屿,生机盎然。采访组沿着滨海大道驶入锦州滨海新区,通畅整洁的街区、周边高校林立,这里无处不散发着生活魅力与人文知性气息。
来到金山大街51号的锦州滨海电商基地,记者推开车门,瞬间海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恍然发现,电商基地向东与天然滨海浴场仅一路之隔,而且南北两侧被渤海大学、锦州师专等大中院校紧紧包围。
电商基地创始人孙志华称,为打造“南贵北锦”万人呼叫中心和大数据应用产业,电商基地积极完善营商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封闭式安全管理,确保入驻企业“进得来、行得畅、住得下”。同时,锦州市政府还出台了“呼叫中心产业政策”,拓展产业承载空间,打造“宜居宜业、产城一体”示范园区。
据介绍,作为锦州市现代服务业重点招商项目,电商基地历经从打造东北互联网客服呼叫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到实施“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演变过程。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抚新区建设中“强化新兴产业和创新能力培育”重点项目。
电商基地只是锦州沿海经济带新动能培育取得新成效的一个缩影。据锦州市发改委介绍,锦州通过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推行“管委会+公司”运作模式,激发园区发展活力;通过审批制度改革,构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模式,实现“信息多跑道,企业少跑腿”,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近几年,重点培育发展了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装备(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生态文化旅游、金融等10类产业,初步形成了光伏、石化及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钛及特种金属新材料4大产业集群,正在培育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集群。
此外,为避免产业同质同构和恶性竞争,锦州积极推动沿海六市协同发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主动寻求与沿海兄弟城市的合作事项,加强项目对接与协作。
比如,今年6月12日,锦州与营口签署协同发展协议书,达成13项协同发展事项,将锦州滨海新区纳入营口自贸片区协同区,主动研究和复制自贸区创新发展的经验和成果。
擦亮生态招牌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锦州的“金”字招牌。山水林田湖样样有,而且还有一片海。
近年来,锦州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三城联创、三河共治、三山共建、两环一带”建设。其中,小凌河、女儿河、百股河流经城区,成为水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治理的核心;北普陀山、南山、紫荆山环城耸立,成为秀美青山建设的重点;中环、外环、沿海经济带成为畅通与美化的主攻方向。
如今,城中的女儿河、小凌河、百股河三条河流碧波荡漾、城水相依、风光迤逦。沿海经济带“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工程有序展开,岸线修复、生态廊道建设、海岸带治理等一系列项目一并实施,宜居、宜业、宜游的沿海生态旅游带已具雏形。
谈及锦州沿海生态旅游带,不得不提笔架山。笔架山风景区以笔架山岛和海上“天桥”著称于世,盘古文化、妈祖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仙女造桥的传说更是充满浪漫的色彩。
笔架山,三峰列峙,形如笔架,因而得名。海上“天桥”神奇之处在于:潮至,四面皆水;潮退,海岸至山麓之间出现一条壮似长堤的天然卵石通道,俗称“天桥”。每天潮涨潮落两次,“天桥”露出水面两次。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冀朝铸流连于此,感叹造化之神奇,留下五言绝句:“浩瀚渤海湾,绝境笔架山;退潮通一路,潮涨走千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683.html